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化学 > 正文

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非正式群体解析: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中通过采取“导”、“控”措施减少和削弱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建设的消极影响,促进新生迅速适应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关键词: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班集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50-02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20世纪初,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出“非正式群体”概念。它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在满足需要的心理推动下,基于某些个别需要,由个体在心理、动机、观点、信仰、爱好、感情等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组织结构形式的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班、团、队等正式学生组织外,在学生群体中实际存在着的,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无形组织。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具有一般非正式群体的人类结群需要、空间上的接近、个性上的相似等成因外,还由新生所特有的特殊心理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的交往和兴趣共生需要,以及盲目的从众心理等等因素。
  二、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符合新生心理的需要,有其合理和积极的成分,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和活动目标的社会价值。如果规范和目标与班集体建设要求一致,符合班级成员的需要,就会起积极作用。反之就起消极作用。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失范不利班级建设。班集体内存在的消极型群体很容易形成“小帮派”。成员为了参与所属群体的活动,会放弃参加班集体活动甚至旷课,长久下去会导致学生的组织纪律涣散,集体荣誉感降低,破坏了班集体共同的活动规范。
  2.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学新生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关系和谐、融洽的团体。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班集体的凝聚力。许多大学新生的身份的存在交叉重叠(既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一员又是班集体正式群体的成员),当二者的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冲突的时候,学生个体就会为双方之间的冲突而左右为难。如果班集体内有若干封闭性很强的非正式群体,就会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互相排斥的局面,这样班集体的凝聚力就会严重下降。
  3.阻碍班集体目标的实现。班级有明确统一的组织目标,统一班集体成员的思想观念,调动其积极性。班内的每个成员都要以集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参照标准和行动指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必须是存在于班集体这个正式群体之中的,它产生的基础是新生需求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与班集体的规范化同时存在,必然会引发冲突和矛盾。届时,非正式群体成员往往最终会选择所属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对班集体工作产生抵抗情绪,甚至不参加班集体活动,班集体所提出的各种措施将无法得以贯彻执行,影响班集体共同目标的实现。
  4.扰乱班集体舆论导向,影响班级团结。非正式群体迅捷的沟通渠道,很容易使群体成员情绪得以传播和扩散,但由于各个成员感情好恶不同,往往使流动的信息失去其真实性,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扰乱班集体正确的舆论导向。青年大学生的身心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加之他们归属于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因心理上的相近容易产生保护自身相关利益的心态,与其他群体成员间的矛盾也就可能引起群体之间的矛盾摩擦。这种冲突与摩擦大都以隐蔽的形式呈现,班主任、辅导员很难觉察到。很难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可能演化成为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很有可能破坏班级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不利于群体间观点的交流、活动的沟通,影响班集体的和谐团结。
  三、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导控
  针对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自发性、心里相融性、流动性等特点,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在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导控。通过“导”,引导新生积极参加健康的社团组织,参与社团活动,陶冶情操、调高能力,培养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把精力放到正式群体活动上;通过“控”,控制新生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弱化以至消除其负面影响,形成优良班风。
  1.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加强班级建设,健全班级组织功能。在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应该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以点带面”的作用。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加强班集体建设十分重要。在班级建设过程中,不但要选择一个事业心强、懂得教育规律的班主任、辅导员,还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健全班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尽可能地为新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服务,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新生的归属感。
  2.充分发挥新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新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在群体中处于领导地位,他们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他们的行为影响着整个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所以应重视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工作。新生辅导员、班主任应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关心、爱护、信任他们,发现本质好、能力强的,要选拔培养、调动他们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便于做其他成员的转化工作,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辅助作用,以此激发良性的非正式群体能在班级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采用学业指导教师制度。创建大学新生学业指导教师制度。通过这一体制,发挥学业指导教师在非正式群体中的教育影响作用,弥补大学新生在转折期由于种种问题所导致的心理上的不适,满足新生对集体、对交往的需求。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用自己的学术造诣、生活经验,给新生以及时的指导,避免他们在非正式群体的选择上出现问题,从而达到对新生非正式群体的监督、教育与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起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2]熊焰.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探讨[J].教育前沿,2008,(9).
  [3]余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6,(5).
   课题项目:2011年度山东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研究(201122A1602)
   作者简介:王子强(1982-),男,山东轻工业学院电气学院助教;蒲金钰(1983-),女,山东杏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标签:过程中 班集体 群体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