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2017农业产业化龙头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提要: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本文选取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21家企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宏观经济环境、省内政策与社会环境、金融体系运作机制、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等方面,对造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融资;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123-04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驱动力,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甘肃而言,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应逐渐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领域。然而,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大,利润低,农户又缺少有效的财产抵押担保,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其在金融资源配置的博弈选择中处于弱势地位, 金融支持的难以获得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合理配置农业产业化金融资源,形成有效的资本支持,是促进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规模扩大和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1]。
   一、甘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尤其自2003年首批3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以来,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进一步加快了做强全省性主导产业、做大区域性优势产业、做优地方性特色产品的步伐,开工建设了一批起点和层次较高的优势产业项目,促使农业产业化经济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使全省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10家马铃薯加工企业,8家蔬菜加工及运储企业,其他企业3家,分别为酿酒原料生产企业,综合农贸市场和饲料企业。21家代表性企业的年均销售收入约10 247万元,实现净利润1 365万元,平均销售净利润率?22.9%,平均投资利润率为17%,属农业企业中效益较好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2002―2008年这些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年均增长54%,中期贷款需求年均增长25%,平均资金需求为1 500万元。2008年,马铃薯加工企业抵押、担保贷款分别占总贷款额的76%和24%,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为82%;蔬菜加工及运储企业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分别为82%和18%,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高达86%。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的严峻考验。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原因
   深入分析发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不足,贷款结构以政策性银行为主,缺乏多元化外源融资渠道;信贷需求旺盛,固定资产融资和流动资金需求量大,银行信贷供给难以满足;信贷资金供给结构性不足,可获得贷款与发展需要不匹配;贷款方式以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等。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可具体分析如下:
   (一)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不利于农业企业融资
   1?政策扶持力度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无论是经营战略、管理能力还是操作方式上,国有银行贷款的主导方向仍主要倾向于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融资仍存在体制性歧视。为克服这一局限性,国家不断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比例。2005年,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共同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融资担保、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为部分中小企业发放过一定的专业支持资金。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由于这些资金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同时,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对企业资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制约了其适用范围;此外,中小企业存在产权模糊、信用水平低下等因素加大了其获得信用贷款的难度。
   2?农业类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直接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在企业上市方面,甘肃省主板市场上市公司21家,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1.29%,募集资金171.4亿元,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0.38%;在债券发行方面,全省仅3家大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甘肃省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2]。尽管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直接上市融资,但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甘肃省目前可供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股票市场尚不健全,农业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多数达不到相关要求,有待进一步规范,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可能性较小。
   3?从宏观管理部门来看,缺乏统一的企业服务管理机构。
   国家发改委下设的中小企业司是我国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中小企业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然而农业产业化企业虽具有中小企业的普遍特征,但产业的弱质性更加明显,因此更加需要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加以引导扶持。目前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虽然负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但涉及面小,且与中小企业司的行政职能有所重叠,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其引导扶持作用发挥有限。就隶属关系而言,农业产业化企业既不属于工业亦不属于农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以农业部门为主的管理机制有利于龙头企业对基地的带动,但在产业的升级换代、创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
   (二)省内政策与社会环境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自1998年以来,甘肃省逐步提高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视程度,先后编制了《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扶持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并于2000年开始筹集专项资金支持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08年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重点就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方面提出了6条具体实施意见。2009年初,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省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提高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的授信额度,建立与中小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举措。
   在省财政、经委与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甘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共登记注册信用担保机构71户,其中县域担保机构20户,注册资本金15亿元,累计为2 400多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9.5亿多元,初步建立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体系。从各省投资基金创办情况来看,截至2009年2月,江苏有创业投资基金82家,浙江58家,陕西9家,甘肃仅1家。由此可见,甘肃省金融支持企业发展已开始起步,但较其他省份仍有较大差距。
  1?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中央财政投入有限,中小企业融资基金由地方政府主导,但甘肃省财力薄弱,导致政策性扶持资金量相对于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缺口较大。2008年,全省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资金仅2 000万,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与地方财政投入等途径,每年累计投放扶持资金不到8 000万元,其中用于支持农业类企业的数额更少。而广东省财政从2003年起每年拿出2亿元作为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汽车城广西柳州市仅2008年就拿出2.7亿财政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这些地区相比,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尚未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2?政府服务与企业融资工作关系密切。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对制度环境的敏感性远大于市场力量的作用,政府行为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对市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干扰。部分政府部门通过其控制的审批权等行政资源对企业进行不合理管制(如乱收费),以增加部门利益,严重打击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然而,作为另一极端,部分地方政府又存在过分袒护企业的倾向,不仅不规范企业的信用机制,而且变相鼓励企业拖欠偿还银行贷款,致使区内企业信誉整体偏差,最终导致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出现。调研中发现,地区间企业信誉差异较大,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对企业贷款信誉的导向。由于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迫使银行不得不采取停贷等措施。
  3?企业贷款抵押担保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担保机构规模小、发展缓慢。调研发现,全省农业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相对缓慢,规模较小,贷款额度较少,信用担保体系各项指标与全国差距甚大。截止2008年年底,全省担保机构71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2%;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3 398.03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4%;累计担保总额39.5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9.1%;受保企业户数7 913户,仅为全国平均受保户数的35%;实现收入1 42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3.7%。信用担保属高风险、低收益行业,因风险补偿政策不到位,全省已有12户担保机构逐步退出了融资担保市场,社会资本进入担保行业的势头相应减缓,担保体系发展前景堪忧。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担保机构主要由财政出资,挂靠政府有关部门,激励机制不健全,开办担保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对企业取得信用担保规定了过高的条件或繁琐的程序。企业要取得抵押担保贷款,需到相应中介部门办理抵押贷款手续,而评估登记有效期限短,为此企业在一个贷款期限内要重复进行资产评估登记,重复交费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四是评估费用高。一次评估费用一般为3万~5万元,而担保公司担保利率占到银行利率的50%,同时贷款期内的重复缴费导致评估费用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五是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随意性较大,形成了银行在贷款审批时对抵押物的缩水。六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目前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服务于农村的产权交易市场更是罕见,且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约束,导致担保品的处理和回购困难,抵押设定债权也不能有效实现。对于主要以农业企业为交易对象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很难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迅速变现各种贷款担保品。七是保证人资源相对不足。银行信贷管理办法规定保证额度=N?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大部分企业由于资产不足,提供的保证额度难以达到被担保企业所需的资金额度。同时,农业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所拥有的其他企业资源较少,信用度不高,关联企业少,寻求贷款保证人比较困难。
  (三)金融体系运作机制和规则不利于农业类企业信贷需求的满足
   随着商业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普遍遵循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的经营原则,注意防范金融风险,规模小、风险大的农业小企业自然不能获得银行的青睐。银行业普遍存在着对小企业贷款意识不强,对小企业信贷政策不配套,贷款担保方式不灵活,创新意识不足,业务产品推介不够等问题,农业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重重。
   1?农村金融网点收缩。
   随着股份制改造的逐步深入,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上收,县级支行只有存款、盘活资金的任务。乡村甚至不少中心集镇网点空白,给企业在存取款项、汇兑结算、贷款申请等方面带来诸多的不便,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和金融网点的收缩极大地制约了其信贷支持的获得。在分析贷款未获满足的原因时,45%的企业认为是受银行信贷规模或审批权限的限制,48%的企业认为因抵押、担保不足而未获得。
   2?金融服务体系设置不利于农业类中小企业贷款。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信贷配给等行政手段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利率未完全市场化,银行无法通过利率调整来控制贷款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在大项目、大客户上的竞争加剧,造成信贷资金向中长期大项目、大中型企业集中,忽视了对成长性行业企业的支持培育,进而导致信贷资金对县域经济、中小企业以及政府引导发展产业的支持力度减弱。
   3?支农产品创新力度不够。
   涉农金融产品单一,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抵押贷款方面,规定抵押物范围狭窄,抵押率低。大部分农业企业每年只收购1次生产原料,所需资金量大,按照企业提供的抵押资产进行贷款,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资产中,许多土地使用权为集体所有,无法办理使用权抵押;拥有的机器设备价值低,可获得的贷款数量极少。而当前银行对农业企业的资信认定是以大企业的指标作为参照标准,定量指标占80%,定性指标仅占 20%。据此要求,对于经营规模小且财务报表不完整、不规范、不真实、甚至无报表的农业小企业,自然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4?金融机构合力支农意识薄弱。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单一,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农村信用社实力弱,难以承担支持经济发展的重任,在信贷投入和资金运营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长期定位于服务“三农”,支持工业发展的能力和经验不足,防范风险水平较弱,不足以在支持优势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保险机构经营险种仍然停留在传统产品上,农村保险市场基本上没有开拓,无法涉及对农业产业化相关优势产业的支持。
   5?对农业企业贷款风险控制严格。
   甘肃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多从事农产品的初期加工,产品价格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力弱,承担风险的能力低。随着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其防范风险机制不断增强。金融危机以来,银行普遍上收贷款权限,严格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的考察,并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部分银行还加大了对信贷员的考核力度,因放款不慎给银行造成损失的信贷员将面临下岗的危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融资困难。
   (四)农业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1?有效抵押不足。
   全省现有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组织1 576家,以中小型企业居多。2008年末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仅3家,96.7%的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 000万元以下。调查发现,马铃薯加工企业最低注册资本100万元,最高也不到3 000万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家底薄,有效资产存量少,而要取得扩大再生产贷款必须有可行的担保单位和抵押物,但由于其自身抵质押不足,信用评级低,寻求担保单位较难,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往往因此得不到满足[3]。
  2?企业信用等级低,信用意识不强。
   企业信用等级是商业银行确定贷款风险程度、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农业产业化企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获利空间小,大部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低,达不到银行发放信用贷款要求信用等级AA(含AA)以上要求。以甘肃省25家蔬菜龙头企业为例,AAA级企业1户,仅占总数的4%,AA级3户,所占比例为12%,A级12户,占48%,其余均为A级以下企业,占36%。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也存在不良贷款记录。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敢轻易向企业贷款。因此,信用评级水平低直接导致较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
  3?企业经营管理落后,财务管理不规范,环保不达标。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仅有3家是股份制企业,其余均未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治理机制不透明、不规范,经营中随意性大,变化快,增加了银行评估、授信及贷款跟踪管理的难度。同时,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普遍存在对财务不重视、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随意等财务管理不规范现象。由于经营和财务管理能力低,大多数企业不了解金融机构对融资制度、担保制度的信息和技术,缺乏建立对外信用度的经验和能力,导致基于财务报表借贷模式的传统贷款分析技术失效或不可行,不得不借助于严格的抵押担保。总之,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低、可信度差,金融机构无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判断出企业真实的信用水平,导致不良贷款的风险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使金融机构不敢向农业企业贷款。此外,很多企业缺乏环保设施与手段,尤其是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缺乏、薯渣循环利用率低,影响到银行对其环保指标达标情况的评估。
  4?企业自身积累低,内源融资不足。
   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内源融资重要性的认识,自我积累意识淡薄,内部利润分配中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很少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用自留资金来补充经营资金之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类企业赢利水平普遍偏低,留存收益偏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平均利润水平不高,因此仅依靠利润留成作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远远无法满足企业投资发展的需要。
  5?面临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等多重不可抗力风险。
   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易给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如鲜活农产品不及时销售与加工就会腐烂变质,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原材料市场波动对农业企业的影响也非常大。尽管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通过订单保证每年一定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原材料稳定,但由于农产品有很长的种植期,受气候、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收购价格仍有较大波动,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风险增大。这些都是银行不愿提供贷款的重要因素。
  6?难以形成价格同盟和知名品牌,市场风险大。
   以马铃薯加工企业最为突出。由于企业数量多,缺乏行业协会的统一协调,无法形成价格同盟,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与竞相压价,造成产品价格下滑,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同时,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既承担漫长的生产经营风险,又承担市场行情变化的风险。
  三、基本结论
   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整个产业竞争力和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其在资本运作和融资方面具有先天的弱质性。
   一是内在弱质性。甘肃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产品供求弹性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可以说农业经济发展非常脆弱。近年来,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但一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偏小,自有资金匮乏,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资信等级低,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自身发展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规模和融资效率。
   二是外在弱质性。首先,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由于龙头企业单笔借款额度小,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高,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因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往往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且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条件往往高于大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当前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所需的信息披露机制,适当调整诸如会计信息、生产运行等一些指标的测评方法,以降低企业披露经营信息可能带来的风险成本,切实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还要加强金融创新,增强服务的灵活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其次,政府支持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政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贴息资金、担保资金、支农风险基金等协作辅助机制,发挥财政公共支出对龙头企业融资的杠杆作用。政府还应着力构建以政策性银行为核心,包括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的龙头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用担保和保险业务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立法、税收和建立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利用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融合的农业保险体系,发展政策性农险与商业性农险互为补充的农业保险模式,使保险机构愿意和至少能够维持经营,也使被保险人能以他所能承担和接受的保险价格积极参与农业保险。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N系数取值按照企业信用等级确定,一般取值为1。
  参考文献:
  [1]于倩.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金融资源配置[J].经济观察,2008,(3):83-84.
  [2]朱发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0,21(6):20-21.
  [3]李敏.建立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考[J].中州学刊,2007,(6):61-63.
  [作者简介]刘玉顺(1974―),男,甘肃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曲玮(1968―),山东龙口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11-12-11
  责编:董积生;校对:正融

标签:探析 农业产业化 原因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