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2016大连中考历史答案

时间:2017-05-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届大连中考必备语文答题技巧及公式(历年考点)

2016届大连中考必备语文答题技巧及公式(历年考

点)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篇二:2016年大连市初二历史月考试卷(会考必备)

2016年大连市初二历史月考试卷(会考必备)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在这项条约中竟然只字未提。”这项“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013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展了演讲比赛、文艺汇演、读书会等活动。小林同学准备参加五四青年节演讲活动,下列素材不可以作为演讲内容的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是其导火(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2016大连中考历史答案)索 B.五四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C.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五四运动中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革命家董必武在1961年写了一首感怀诗:“四十年前(即1921年)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主尽美)与恩铭不老松。”董老咏怀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秋收起义的爆发

4.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这里的“新”是指()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B.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C.开始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D.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5.中共一大确定的 党的中心任务是()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共产主义 D.领导工 人运动

6.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是(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C.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在于()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8.“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地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 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辱??”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

A.华东地区 B.华北地区C.平津地区 D.东北地区

10.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蓄意挑起战争,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此史实反映的信息是()

A.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B.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C.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D.三大战役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11.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 力量是()

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 B.苏联红军的参战

C.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D.美国投放了两枚原子弹

12.李大钊创办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杂志是( )

A.《青年杂志》 B.《外国公报》 C.《时务报》 D.《每周评论》

13.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

A.张作霖B.吴佩孚 C.袁世凯 D.孙传芳

14.中共制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矛盾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B、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多数国民党将领要求与共产党合作

C、国共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D、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解决

15.在重庆谈判中,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后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B.确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

C.签订了“双十协定” D.确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

16.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

A.歌唱祖国B.追求理想 C.抨击时弊 D.抗日救亡

17.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 延安是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A、山东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大别山根据地

18.“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势力的压迫

19.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 B.上海解放 C.南京解放 D.重庆解放

20.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敌强我弱 B.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

C.帝国主义的支持 D.蒋介石的全线出击

二、综合题(6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知道这首诗是谁作的吗?描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大事件?(4分)

(2)在此事件的艰苦历程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重大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2分)

(3)诗中反映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有哪些?(6分)

22.(14分)2013年5月9日,“城市记忆?经典上海”——第七届上海市档案 馆日宣传月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作为系列活动之一,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展览也在当日与观众见面。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1)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哪一次侵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分)

(2)中国近代化的起 步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有些什么体现?(6分)

(3)请你概括在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探索中,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特点。(4分)

23. (21分)材料一: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梁启超在《 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有根本不对的两点:其一,把科学看太低了,太粗了。多数人以为: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二,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他们以为只有化学、数学、物理、几何等等才算科学,殊不知所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只要够得上一门学问的,没有不是科学。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子学问也做不成。中国人因为始终没有懂得“科学”这个字的意义,所以五十年很多人奖励学制船、学制炮,却没有人奖励科学;近十几年学校里都教的数学、几何、化学、物理,但总不见教会人做科学。

(1)近代史上,哪个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这个运动为什么要高举这两面大旗?(6分)

(2)近代史上,哪个运动大力奖励“学制船”“学制炮”?至少列举三个例子说明这

个运动在“学制船”“学制炮”方面的成就。(9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的内涵和作用的认识。(6分)

24.(13分)

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80多年来,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决定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日久会生情,血必浓于水。国共携手 ,将被证明是这个伟大进程的重要推手和转折点。

(1)写出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重大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名称及建立的标志。(8分)

(2)你认为 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吗?假如实现,你希望这次合作有什么成果?(2分) 请你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风风雨雨,谈谈你的感想。(3分)

篇三:2016大连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标签:大连 中考 答案 2016大连中考英语答案 2016山西中考历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