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影响视角的因素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形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状况,阐述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83 -03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位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学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更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自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致使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竣。据教育部门统计,2009 年毕业生是 611 万,2010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到 630 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人才培养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才需求的速度,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地区来看,东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省会城市为主,而一些西部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有人问津;就学校来说,211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非211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就用人单位来看,国企聘用人员减少,政府和事业单位不断进行机构人员精简,而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已成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主体,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解决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比较高;就毕业生学历来看,在人才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就学科专业来说: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增大,有些专业如计算机、电子等理工类的毕业生竟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而财会、文艺、体育、文秘、教育等专业供大于求的态势比较明显。总体来讲,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与理科相比不容乐观。除此之外,历年的就业率统计情况显示,男性毕业生要比女性毕业生就业率高很多。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低
   当今社会需要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许多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与职业素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他们只重视对学校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他们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往往专业能力不足、心理素质差、与人沟通能力低、缺少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顺利就业,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存在对口就业、待遇要好、薪资要高、一次就业定终生等传统观念,同时,我国长期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也有很深的影响力,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有的学生非大城市不去、非好单位不留。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不能对就业市场进行正确评估,也没有对自身能力做出正确的认识,不能理性的去选择职业,使他们在选择时丧失了很多机会,出现了“高不就低不成”的就业状态。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盲目扩招的影响
   自全国高校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从师资力量来看,学生增多了,师资远远滞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如果扩大教师队伍又会出现影响师资水平的问题。从学校基础设施看,学生增多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对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看,扩招后,入学的门槛低了,有一大批人是借扩招进入大学混文凭的,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实力远远没有达到相应学历所应该具备的水平。
   2、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离
   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很多单位慢慢调整经济策略和市场需求,而原本在大学中很热门的专业没有赶上外面世界的变化,仍在闭门造车,导致专业结构不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也不尽合理,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
   3、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等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处于萌芽阶段,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化规范。另外,就业指导课侧重于就业信息提供的多,就业观念指导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及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他们大多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必备的知识基础,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课的任务。所以,当前的就业指导还不够科学和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用人单位的因素
   1、过分注重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为了追求实用低成本,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大学实践环节的缺失是个硬伤,经验不足也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考虑,但这种做法,使得那些刚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被拒之门外,长此以往,不仅挫伤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也给企业自身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2、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
   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整体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越来越高,造成目前愈演愈烈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有些工作本科生可以胜任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明明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偏要本科生;明明高中生可以做的工作,一定要专科生;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节省了资金,同时也为自己的公司或是企业增添了门面,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3、用人单位存在招聘歧视
   在招聘中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歧视现象。大学生就业除了遭受学历歧视以外,还有其他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地域歧视等。招聘中,常存有两股弱势群体――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现在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他们过分夸大生育、养育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虽然很多女大学生非常优秀,但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地拒之门外,这更加剧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利境地。另外,人为地为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设置“资格”关卡,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这些歧视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大学生求职的公平性和平等就业的权利。
   除此之外,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因素,受国际形势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当前普通地方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的同时,还面临就业渠道不畅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功能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形式单一、就业手续繁琐等,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较好解决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舆论和社会氛围,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在宏观调控、培育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积极做好工作,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为了确保教育的良性发展,解决大学生失业的问题,首先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这个外部大前提。由经济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特别是第三产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出台有力的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继续引导毕业生到西部、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就业,并鼓励自主创业。
   (二)高校层面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基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作为高校本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明确定位,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在招生时就要考虑到就业,不能盲目招生;其次,优化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再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制度建设,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加大企业与高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并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用人单位层面
   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要转变人才高消费的观念,不要一味地追求名校、高学历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应撤除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非智力壁垒,重视人才储备。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同时做好对新人的引导和培训,让他们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共同成长,成为企业繁荣的强大动力。还要摒弃就业歧视,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加大与高校合作,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库”,用人单位积极与高校加强联系,可以使企业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用人单位还应建立接收实习生的制度,根据当前及今后长期发展的需要,每年在适当时期接受大学生、研究生的实习,为实习生提供客观、真实的实力评价,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支持。
   (四)大学生自身层面
   首先,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素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将知识、信息等内化为自身内在品质的过程。在当代社会,用人单位不仅仅要看个人的专业技能,更关注一个人的其他素质和综合能力,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良好的情商、较强的心理素质、创业精神、独立性等等。因此,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修养,从多方面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降低就业期望值,走先就业后择业之路。毕业生要主动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评价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理性分析自己的求职,盲目给自己设置偏高的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要求,其实就是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就业障碍,在目前岗位需求量日益减少的形势下,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思路应该有所转变,可考虑到西部或农村去就业。大学生还可以自力更生,自主创业,要把自己多年所学运用的实际生活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强项进行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梅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周建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张充.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分析和探讨[J].魅力中国, 2009,(30).
  [4]张泽宏.对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5]宋本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认识与对策思考[J].中国人才,2010,(01).
  [6]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
  
  作者简介:
  许敏,女,安徽淮北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葛秋颖,女,安徽灵璧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挂靠课题号: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财经类专业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ACJYZD201111)》。

标签:大众化 视角 对策 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