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少走弯路,踏实工作_工作第一年,弯路有几多?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几乎每一个职场的成功者都热衷于回忆工作之初的那些苦逼日子:住地下室;被同事欺负;忍辱负重地默默工作……一个新人。好在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也总安慰自己这些都是日后成功的点缀。
  在电影《武侠》中,甄子丹曾说:“一个人犯错,众生犯错,天地同谋。”其实一切都是因缘,都有因果关系。为了省钱,租一间离公司两小时通勤车程的房子,与日后的晋升果然没有半点关系吗?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模式、情感表达方式都在持续发展和变化,大学4年,是最好的锻炼机会。一旦步入职场,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将在短时间内变得复杂。新环境会成为一个放大器,把问题数倍放大。
  第一问:租房地点和晋升有没有关系?
  Angelsigh:记得一个节目采访范冰冰,她说初上北京时,薪水一大半用于租房。而能花的人往往是更能赚的人。作为万年赖床人的我,房子租得离公司很近,加之日本人工作起来不要命的特性,离公司近更利于对临时紧急工作的响应。如果说因为害怕被加班而租房很远的同志,我只能说作为社会新人,你还没有做好先拼命的觉悟……其实,可以选择和同事合租来减轻经济负担,并且还有一个附加好处:多一个人,对工作就多了一份商量和参考。
  刘英:租房子就一定要住在单位附近!花多少钱都值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刚到北京的时候,与同学合租,住在了离同学单位较近的地方,我上班连坐地铁带走路需要一小时左右。虽然对于北京很多上班族来说,每天往返两小时很正常,但对于一个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加班不断、还想利用业余时间充充电的职场新人来说,这段距离就有点远了。去年6月,我搬到了现在的房子里,与公司就隔两条马路,步行15分钟就回家了。刚搬进去不久,正赶上北京连降暴雨,交通几乎瘫痪,不仅环路上堵得一塌糊涂,连很多地铁站都因为漏雨暂时关闭。那时我心中暗自庆幸:幸亏搬到了这边,否则半夜都不知道能不能到家。住得离公司近,不仅早上不用早起,还省了挤地铁、公交的精力体力,回到家里还有精神看看书、做做家务。我的同事大都也选择住在公司附近,我想跟我的考虑差不多。住在离公司近的地方肯定对职业长远发展有帮助。
  专家解读
  周万亮:租房选择问题,最困难是最开始的这段时间,多少会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因此选择的关键在于平衡经济压力和心理的承受力。对有的新人来说,尽管经济并不宽裕,但他觉得付出更高的房租住在公司附近,能够有时间用于自我更新、学习和交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并且对未来展望很乐观,在心理上能够承受高房租。但对于一些经济上后顾之忧很重的新人来说,如果付出这些经济成本,可能会因为顾虑太多,甚至影响工作状态。那么还是现实一点,选择经济压力小一点的房子,现在北京的地铁很方便,付出一些时间成本。换取经济上的空间。
  张梅春:在哪里租房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原则,只要找到自己适合的状态就好。我最近正好在一个医院里进修,身边一大堆实习生,听他们在谈租房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有差别的。有的人会住单位宿舍;有的人会在单位附近租房子;有的人宁可住得远一点,因为他觉得住单位近就老要加班。在心理学看来,这些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而是要看你自己的接受程度。看距离远近和经济投入是不是符合你的心理预期;住在哪里这个问题,不能造成你额外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
  第二问:收入少。同事聚会,要不要参加?
  殷朝:从我个人的处事原则出发,对于场面上的应酬,我能推辞就推辞一当然,肯定是会讲究拒绝技巧的。但如果是和处得来的同事一起,我则非常乐意参加。我所在的团队是部门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团队。有时我们部门会举办一些团队建设活动,我和部门其他团队同事工作上并没有多少交集,也没有太多精力去结交太多朋友,所以一般都会以工作很忙为理由拒绝。对于我们小团队的同事一起吃饭我还是很乐意的,在吃饭时,大家会交换各自的想法。有时大家考虑问题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从这种饭桌交流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我属于那种大学时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非常有限的人,参加工作以后,和这些亲切的同事一起吃饭,分享各自的经历,在人生阅历上也有很大收获。
  Angelsigh:人际相处的必要花费是不能省的,生活中与同事的交好更利于工作中的友善交流。我每个月工资拿到手,会做一点小计划,为自己预留出每周一两次的“活动经费”,相对的,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荷包捏紧一点,不是当前必须要用的东西一般不买。这样同事活动少的那个月,反而还能小攒点钱。另外,本吃货由于性格活泼,迅速上位做了每次聚会的master,凭借对周边各种吃玩场所的熟识和对网络团购的热衷,计划聚会时都极力搜索价格适中又不丢档次的店子,不但节约了费用还顺带在公司掀起了小范围的团购热。而经过几次规模不小的成功聚会,让要同出玩的顶头主管对我的组织能力有了赞赏,极力向上推荐我兼任有机会直接对话老总、参与策划公司活动的一个职务。Oh……这算不算一种另类的升职途径?
  专家解读:
  周万亮:我个人觉得,团队的活动如果是有利你的、有价值的,应该尽力去参加。参加的时候,’可以共同想一些办法,找一些相对来说对大家不构成太大经济压力的活动,而不要在开始的时候就有过高的聚会标准,因为活动的目的本来是放松、开心、交流,如果聚会过于频繁,而且消费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自己最初聚会的目的了。
  另外,每一次聚会都参加,并不代表就有最好的同事关系,不参加同事聚会,也并不代表和同事们格格不入,一个人可以通过他工作8小时之内的一些沟通、友善、体谅,能够让大家知道他是一个合群的、有团队观念的人。当然,如果每一次都不参加,相对来说会被同事们有所抱怨。
  张构春:对新人来说要能够感受自己,同时也感受别人。也就是多观察,然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去印证你的这些感受。同事聚会大家聊聊对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交流是很好的知识系统。同时,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首先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其次,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问问周围的人:“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我这样做会不会有问题……”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有一个比较和对应,从而进行调整――也许你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你在别人眼里却有点冒进出风头,那么就往回调整一点;也许你觉得自己毫无是处,别人却觉得在某些方面很棒,从而找回自信。新人需要在参加聚会中,获得这样的人际交流机会。
  第三问:为什么总被老人看不起?
  Angelsigh:作为普通青年,总有被人不待见的时候,刚进公司被分到一个魔鬼上司H手里做事,因为她的翻译被派出国深造所以由我来顶这个缺。接下来就掉进了常见的,怎么努力都被挑刺 的恶性循环。同是新员工,别人在打酱油,我在背研修资料;他们下班,我在被加班;他们中午在休息,我在抓破脑袋写H布置的日报。即使这样,这位H大人还是对我反复不满意,跟我玩“大家来找茬”。在我逼到不想面对她,并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的时候,一个新项目展开,我被H“大方”地“让”到另一个部门做语言支持,貌似解脱了。但H对我的不满怨言充斥在两个部门,上司的偏见。就是职业道路上的碉堡,你走到哪扫射哪,久攻不下的只能变成董存瑞(跟碉堡同归于尽)
  转机出现在进新部门的第二个周一,在公车上昏昏欲睡时,我的新主管L打来电话,她请病假,要我独自顶一天。这意味着未来8小时我要做的不只是怎么把日语翻译成中文,还要跟日方客户对话、回邮件、报告进度,按客户要求给Members安排工作……硬着头皮到办公室,迅速回忆之前研修的基本资料,理清每个环节,凭着之前写日报的经验,从容地向客户做进度交流,而部门同事貌似也被我这股郑重劲儿震慑了,专心地配合着,8小时平稳过去。
  第二天我成了几个主管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午吃饭的时候听见H问她的临时翻译,如果我也请个假,你顶不顶得住?这时我知道,这碉堡姐拿下了
  进公司的第三个月,我已经可以独立写出工作plan,安排人帮忙执行,而跟我同时进公司的那几位还在做打杂工作,流转在几个部门之间。同组的几个“老人”都说我进步挺快,其实这都是刚进来时被H逼着打好的基础。
  面对偏见,态度一定要谦逊,遇到误解不要急着分辨,等待并把握好机会,用事实说话。
  刘英:我们工作都非常忙,老人没时间看不起我们。如果新人被批评了,那大多是因为新人确实没做好,老人可没工夫跟我们找茬。工作标准都是统一的,不管你是70后、80后、90后,没完成好任务都会受批评。
  专家解读:
  周万亮: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能辩证地看,对一个群体,比如60后、70后、80后、90后,其实不同时代的人身上,可能会留下一些不同的痕迹,但这只是一个角度。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足够专业的品质和才能,只要你具备这些,无论在哪个环境里面,不会因为你是年轻人而受到歧视,同样另外一个道理,如果是个老人,身上没有独特的品质和才能,也不会得到年轻人的尊重
  张梅春:首先,得理解老人,他们也经过了这些,现在有新人了,可能会发泄一些潜意识的情绪,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指导教育新人所以,当你面对老人不由自主地以“师傅”自居时,多一些体谅、理解,也让自己好受一点其次,要有归零的心态。我是新人,无论是清华、北大,还是海归,现在在这个岗位上,起点就是零另外,就是坚守住自己的边界和底线,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对刁难和一些过分的要求不卑不亢。
  其实,不管是新人或老人,“归零心态”适用于任何新环境,能够从零开始,把姿态放低,谦虚一点,保持自己的职业态度和水准,多看、多听、少说话,总是没错的。
  第四问:总在打杂,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
  王甜:各个部门都想要把杂活儿分给新人做,有时候大家都非常忙,很多人就把忙不过来的工作分给我一部分。但是这些工作不会给个人,因为我们这些新来的员工虽然不属于同一个部门,却被划作了同一个团体,所以每次派活儿都是给这8个人的团体。
  那些工作本质上跟自己没有关系,都是一些单纯的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不用费什么脑子。在春节前,这些额外的工作占了总工作量的40%。虽然不愿意去做,但没有什么办法,也从来没拒绝过,没法拒绝,除非有正当理由。而且一接就是8个人都接,我不接,那是公然挑衅啊。这个问题目前来看确实绕不过去,毕竟要跟很多部门打交道,还要时常向他们请教问题,总是推脱的话,对今后的发展也不利。
  刘英:我们的team里只有三个层级,人员也比较少,因此竞争不特别激烈。上级把我教会了,她就可以省心了,能让我们的团队更强大,而我在短期内还不能对她构成威胁。所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不多。至于主动请缨的事,我倒干过一些。比如有次老板在开会时建议我们几个新来的小孩好好学习行业日报。后来我整理了一个月的各行业大事,把事件简单的来龙去脉做成word文档share给大家,老板很高兴。新人嘛,眼睛里总要有活儿。在私企里,还是要尽量表现一下,积极点。
  团专家点评:
  周万亮:你刚来所有人就把所有东西掏心窝子给你,不太现实。要以最朴实的心态。从头慢慢学起,从小事做起,哪怕擦桌子也得把桌子擦得更光亮。第二,在此基础上,你是否已经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工作做得超出预期?第三,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要尽最大可能给别人一点帮助。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可能觉得,我刚来,我能帮别人什么?但仔细想想,还是有很多可以主动帮到老人和领导的地方。就像2月号《职场》杂志封面人物郑香霖的故事,他刚到公司时,做助理工作,却每天加班整理市场和行业信息,归类后复印好放到各个市场总监桌上。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公司新来了这么个小伙子,对大家工作还挺有帮助。以心换心,试想,如果你做到以上几点,老人怎么可能还不放心让你放手尝试一些更重要的工作呢?
  第五问:和同事到底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Angelsigh:一两个好友和一群合作伙伴是我现在的状况。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倒没有想这么多,随缘,一般公司都有一定规模,有各式各样的人,和大家都成为朋友基本不可能。若是遇见讨厌而不得不合作的人,讨厌的是人并不是工作――这个我能分得开,那么做好该做的,至于那人还是少接触吧。
  殷朝: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创业项目团队,大家的年纪、理念相似,大家也很容易成为生活上的好朋友。但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工作上潜在的利益分歧也在慢慢出现。比方说一项工作,对个人成长意义很大,具体分配给谁做、谁的能力更合适,这就涉及到很多个人竞争和外部评价因素。又比如,我的很多同事之前就是生活上交流很多的朋友,但工作中就遇到了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问题。有时领导问我对其他同事的看法,但这些同事又是我的好朋友,在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就觉得遇到了很大的原则上的;中突,到底是对领导负责还是对朋友负责,这里面就有很大权衡。
  我觉得和同事保持什么样的距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和每个人的处事原则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极端情况下,同事之间成为男女朋友都非常正常。大部分职场指南忠告说“不要和同事做朋友”其实还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旦工作和生活交叉,会产生很多原则和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如果你不是一个能够很好处理各种矛盾的人,最好明确划分好同事和朋友的界限。
  专家点评:
  周万亮:职场可以有朋友,但不能树敌。要学会和那些你不太欣赏或者不太习惯的同事共事。另外,就是把握好朋友之间的义气,不能突破职场规则的底线。比方说,朋友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向你诉苦,你可以倾听,但不能认同。倾听是基于朋友的理解,而不认同他的观点,则是表示自己专业度的重要的方式。时间长了,你的朋友就会感觉到,他既得到了理解,同时也能感知到你的职业素养。
  张梅春:我们把所有人不待见的那个人叫替罪羊,任何一个团体,包括在家里,永远都会有一个人是替罪羊,似乎他集中了所有人最讨厌的特征。你不必强求自己非要跟他搞好关系,非要喜欢他,保持边界和距离就好。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试着了解他,很可能往往是这样的人。当你真的靠近他,真的有机会跟他交流的话,你发现他很可能是被大家妖魔化了。他身上那些缺点、那些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实只是我们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那部分而已。我们把他对立起来,认为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然后我们就变成好人。而且你会发现特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假设一下这个人被除掉了,或者他被pass掉了,你会发现这个团体会重新又出现一个特讨厌的人,所以说,团队里永远需要有替罪羊这么一个角色出现,至于是谁就看谁倒霉了。

标签:弯路 几多 第一年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