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_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的论文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财务风险管理引起了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由于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的缺位,使其内部管理存在重大风险隐患。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空白和缺位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事业单位在资金筹集及使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主体权力。然而,伴随着筹资渠道多元化及财务资金的使用不当,使一些事业单位面临诸多不可预知的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是指所进行的财务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和目标而面临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蒙受财产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的特性,与一般企业相比,其风险的表现及成因有些不同。为此,作者谈谈事业单位该如何做好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
  1、支付风险
  主要来自于部门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缺陷。实行部门预算,通过调整和优化预算经费支出结构,希望借助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改革来解决预算经费间相互挤占的固有矛盾。在实际运行当中,事业单位的各个预算指标没有安排到位,专项经费、公用经费、人员经费等资金分配不明晰,财务结构混乱的情况根本得不到改善。为了确定预算收支的平稳状况,事业单位不得已挤占专项经费,这就使财务部门面临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2、核算风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会计制度不断更新和完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财务人员素质及后续教育不足成为通病,在接受新知识、提高核算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私营企业。因此,财务人员在运用新会计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时,往往因业务不熟练而引起核算质量下降,财务核算错误造成违规受罚的现象屡见不鲜。
  3、管理风险
  目前,大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许多的盲区和死角。一方面管理手段没有及时更新,影响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财务监督不到位,削弱了财务监管的控制力;再一方面制度落实不够给力,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约束力不够。以上这些内容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会计信息的产生、传递、审核等无法实现统一、科学的安排。信息失真和信息传递不及时大大增加了决策风险。
  4、债务风险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希望通过扩大再生产或事业发展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常常因投入强度不够而被迫举债,这就提高了资产负债率。事业单位大多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它的举债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贷款管理的缺位,经常会出现事业单位“举债”,政府“买单”的情况。可见,债务风险问题在事业单位内部日益凸现。
  5、道德风险
  基本道德素养是每一个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尤其在事业单位,这一品质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大多事业单位在人才的选用、教育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的力量有限,使得财务人员的整体道德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造成偏离财务管理制度,甚至违规从事财务活动的风险隐患。
  
   二、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1、自身因素
  (1)风险认识不足。许多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及领导的财务风险意识不足,认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会计核算,将财务部门简化成单纯收支的“出纳”。其实,财务管理的另一个作用是保障单位资金安全、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对推动部门各项事业发展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应全面的提高财务风险认识,对违法犯纪行为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财务违规成本对单位整体收益的影响一定要进一步核实。(2)政府预算约束弱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治理的特殊性,即财务治理的重心是预算治理,预算具有导向作用。事业单位不同于私营企业,不能完全照搬它们的经营模式来经营自己。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建设应建立在财力允许范围内,不能看到外部机遇就立即铺摊子、上项目,不管财力支不支持,不支持就“寅吃卯粮”或者“负债经营”。这样以来,一旦决策或经营出现失误必然要承担经济责任风险。因此,预算约束的弱化以及经营决策失误是当前事业单位应当防范的重中之重。(3)财务管理体制的权责结构不合理。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形成独立的责任,与主管权力的领导或掌权部门存在利益依赖关系。这样以来,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或多或少就会受到相关权力的影响,造成权力与责任不对称的状况,财务人员在衡量了利弊得失后就无法再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被动的服从给财务风险的酝酿提供了温床。(4)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事业单位多为财政拨款,纯支出型财务形式较多,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财务支出控制,有限的财政拨款很难满足单位的需求。目前,我国仅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他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在管理体制上,财务支出管理方式落后,会计核算和预算均缺乏刚性,经费不足与损耗并存,从而造成了因资金支配不利带来的预算失控风险。
  2、外部因素
  (1)政府未对事业单位给予应有的重视。目前,政府对事业单位设置了严格的具有约束性的管理体制,将事业单位完全置于政府的掌控之下,限制了其能力的发挥。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其它约三分之二是组织负责人提名或主管部门任命的。这种情况使事业单位严重存在发育不良,能力不足的弊端。(2)政府治理的缺位。各单位按照各自方式治理经营资产,形成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局面,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3)社会监督环节薄弱。社会腐败和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影响极大。社会当中的公众、媒体以及相应的评估组织的监督职责严重缺失,一些媒体常常大篇幅报道事业单位的积极事迹而对一些问题则避重就轻,很少揭露。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1、建立风险预警评估机制
  随着财务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断进步,可以通过风险预警来甄别风险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科学预测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程度和范围并使用相应的防范手段,最大程度的减轻财务风险产生的破坏力。首先,应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利用相应的指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除。其次,对已做出量化的指标设置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可根据经验值测算推出也可根据实际数据推出。再次,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随着财务制度的逐渐完善及各项指标的不断增多,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已成为体现财务预警、报警时效性的关键。
  2、完善风险问责制度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由政府拨款从事非营利性活动,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作效率不高和工作秩序混乱。因此,应落实《会计法》的规定,尽快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由单位责任人负责,所确定的问责对象,规定的问责情形及问责内容均应做到恪守法律,严格执法。因此,强化领导责任,使其发挥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明确单位风险控制第一责任人,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
  3、切实加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首先,应加强对银行存款、现金等的资金管理,做到日清月结,防止资金被挪用,同时实行专人管理,完善货币资金业务岗位人员的相互制约控制。对大宗的资金行为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建立严格的担保评估制度,同时要求被担保的事业单位建立审批责任制并对其进行日常监控,及时掌握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就立即解决。再次,在资本决策方面,对关系事业单位发展大计的重大投资决策应进行严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确定采取最可靠、风险机率最少的投资方案以确保投资效益。再其次,要求事业单位对开展多种经营业务创收的应收款,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和收账政策,定期做好应收款的回收风险评估工作,做好必要的坏账准备,尽可能降低坏账损失。最后,事业单位所采购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必须按照集中采购的程序办理,在采购过程中尽量保证各项程序的合理、合法,尽可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4、恪守职业道德,学习和掌握风险控制知识
  首先,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施风险控制时,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恪守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制意识,应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基本规定,识别风险、分析和判断风险。其次,财务部门领导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财务风险控制当中树立起风险控制责任感,对可能给单位带来风险的业务进行识别和判断。同时,应当注重对风险控制岗位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操守的培训。财务风险贯穿财务活动始终,所以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时,首先要让其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认识到如何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对待财务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对不同层次财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最新的财务发展动向,领会法规制度各项内容的实质。对专业性要求较强的会计应进行专题性培训和重点培训。事业单位在建立风险培训体制的同时,还应加大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和掌握风险控制知识的动力。
  5、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只能起到增强意识和改善知识结构的能力,要想使他们真正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还应从实践着手。首先,培养识别风险的能力。在实践中要培养他们发现、了解、识别管理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并能准确判断这些风险出现后将带来的后果。其次,培养风险检测能力。培养他们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专业技能知识对风险进行有效的估计和衡量。再次,培养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财务人员在实际当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风险并能综合运用各种消除风险的措施。
  6、加强内部财务监督
  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财务监督应该是财务活动中的事前防范和事中跟踪监督,要改变传统的手工为主的信息监督方法积极引进信息技术监督管理系统,使财务监督彻底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落后方式,实行点面结合,适时动态的监督新形式。加强在岗位监督、支出监督、资产监督、资金监督等方面制度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着力于制度落实工作,做到职能上有内部审计监督,治理上有预算监督,核算上有会计监督,形成三位一体比较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总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没有与时俱进,财务风险控制所需的各个层面仍缺乏相互协调和配合。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缺陷,采取相应的财务改革措施,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敏琴.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06).
  [2]张蓉.浅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12).
  [3]樊文玉.小议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师,2009,(12).
  [4]马哲慧.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09,(27).
  [5]冯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
  [6]肖宁,郭明曦.浅析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防范与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2).
  (责任编辑:张彬)

标签:事业单位 风险防范 几点建议 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