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资零售 [外资零售日子不好过]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发展拐点已经出现,并估计2015年会是中国大卖场的“洗牌年”。   曾几何时,中国的零售市场还挣扎在国营店、供销社、小卖部之中,网点少,产品少,笑脸少。又曾几何时,万客隆、家乐福、沃尔玛、乐购、好又多、百佳……一家又一家国际超市巨头杀进中国,让腰包鼓起来的老百姓有了“用钱之地”。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他们只是一群外来赚钱的商人;而对于现代中国零售行业来讲,他们就是师傅。
  作为行业人士,洋师傅带给我们土徒弟的教导作用无需赘述。也许我们已经过了跟在他们后面学习的阶段,但今日他们在中国面临的处境、现实的状况却又值得我们去警醒反思。
  进入2011年来,关于外资零售在中国的负面新闻可以说是扎堆轮番上演。家乐福价格标签的戏法、百思买关闭所有门店含泪退出、沃尔玛绿色猪肉事件。全球副总裁上门道歉、太平洋百货“败走麦城”、家乐福再次传出诬陷顾客事件、韩国超市大腕易买得因巨亏“卖身”……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外资零售在中国的日子不再那么好过了。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外资零售在今年频频换帅就一点也不出奇了。2011年3月,TESCO韩国区的首席运营官施敦庭正式接替陶迩康成为中国区的新任CEO。8月,家乐福任命现任家乐福国际发展市场执行董事ThierryGamier担任中国区新总裁,今年4月上任。紧接着,2011年9月麦德龙宣布,10月1日起,原万客隆波兰总裁何哲伟将就任麦德龙中国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现任麦德龙中国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蔡天乐出任亚太区企业国际事务副总裁。而到了10月,遭遇假绿色猪肉事件的沃尔玛宣布,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沃尔玛亚洲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思哲将暂时兼任沃尔玛中国临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欧尚中国发展总经理李文德认为,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发展拐点已经出现,并估计2015年会是中国大卖场的“洗牌年”。因为截至去年年底,国内共拥有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2800家,按照每年20%以上的增速,预计2015年中国将拥有5600家大卖场,此时国内大卖场将出现饱和,真正进入白热化竞争,一些门店肯定要出售。李文德预计,最终将只有3家左右的外资零售商留在中国市场。这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形势的严峻。
  有鉴于此,外资零售巨头也在想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应对。主要有这样几点:下沉、上线、对接、外援、化身。
  下沉就是加快在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开店的步伐。大城市的消费力增长率趋于平缓,未来的空间不是很大。而在一二线城市贴身肉搏激战之中,外资零售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三线城市的重要性。在最近几年全国开店布局中,沃尔玛新增的门店绝大多数都在三线城市,占到了2/3以上的比例。比如仅在2010年,沃尔玛、家乐福、欧尚三大世界500强企业在一个不到1公里的路段内轮番开店。这个路段却不是北上广深,也不是成都武汉,而仅是位于苏东南的一个县级市――昆山。在这个城区人口仅仅60万左右的三线城市,之前已经进驻了大润发、乐购和易初莲花等超市巨头。在内地经济不算发达的地级市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大型购物中心在开发,挂出巨大的口号“沃尔玛(家乐福)即将入驻”。
  上线就是开辟网购市场。但相对于本土零售商大部分选择自建网上超市而言,外资似乎更喜欢联姻合作。沃尔玛携手1号店,麦德龙则选择与阳光一号网上超市合作。
  对接则是指农超对接。在2009年沃尔玛就与中国商务部、农业部分别签署了《共促“农超对接”的合作备忘录》。尝试农产品直接从“田头”采购。沃尔玛通过对接,加强与中国内地农产品供应商合作,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新鲜度、整体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在当今CPI飞升及食品安全堪忧的大环境下,沃尔玛此举也算是顺应潮流。
  说起外援,其实对外资来讲是自身优势支持。这几年,我们不难发现,在外资大商超里的进口商品的陈列面扩大了很多。特别是食品,这是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对内地食品安全失去信心的人,只要消费得起就更愿意选择进口食品,哪怕是印尼、泰国的。进口货源肯定是外资零售商的强项。而这一产品类别又能够将高收入人群吸引留在本店消费。
  化身就是由大化小,拓展便利店网络。沃尔玛宣布未来5年在华开设1000家“惠选”便利店;英国TESCO计划将乐购快捷店引入中国,并将在国内多个城市开设新店,数量在未来5年有望超过500家;家乐福将推出迪亚天天店及折扣店等不同类型的社区便利店。
  对于以上简单列举的情形,大家不难从中分析判断,得出大同小异的结论。我们化妆品零售的明天也会重复这些同样的问题。笔者就不多重复,主要想从一大一小两个角度来作解读。
  外资目前在中国面临的困境,不是简单以“教会徒弟打师傅”就能说得清的。而是一个大环境大气候的转变。随着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成熟,中央级别和发达城市对外资零售已经不再有太大依赖,所以就开始加强从严对其监管。与此同时,扶持能与外资企业抗衡的本土“超级零售航母”也被提上政策日程。“十二五”规划中,商务部打算组建自己的零售“国家队”,并挑选出20家上榜的企业,对这些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对于我们化妆品零售业而言,也是提个醒。现在国家对我们这块还是放手不太在意的,但是如果明天这块成熟了,他们会不会插手呢?会不会也来一次“国进民退”呢?很难讲。
  大超市之所以要进军小便利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商圈越来越饱和,社区的消费力不断增强。二是所谓的个性时代的到来,顾客的随性消费会越来越多。进大超市随便也要几十分钟,而在便利店可能一分钟都不要,符合越来越多的人快消费习惯。这对我们的启发就在于,未来顾客在化妆品上的消费会不会也是快节奏,会不会也要便利化呢?比如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化妆品迷你店,几个平方米,有常用的洗护、彩妆、美甲等。比如现在设在化妆品店中的香水吧、彩妆吧,可能会独立出去,化身―个便利的小店。
  古人以史为鉴,而我们就可以以今天为鉴。对目前外资零售的现状有个清晰认识,多一些思考,也许就能让我们的明天更好一些。

标签:不好过 外资 零售 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