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现代文学书籍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目前,《现代文学》教学面临课时缩减、观念陈旧、方法单一等诸多现实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并把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既让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陶冶,真正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现代文学; 教学改革; 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校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中文专业基础课的《现代文学》,在新的形势下也遇到了种种亟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代文学》主干课程的地位正在动摇。目前,高校的课程调整倾向于由原来的专业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现代文学》授课时间被压缩到原来的一半甚至更少,课时的减少要求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授课方法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是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学习兴趣正在减弱。商业化的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地重实用、轻素质,对文学课程的兴趣不高。学生对各类社会短期需求的证书更为关注,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文学经典在这些证书面前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
   三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再不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将更加严重。
   因此,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现代文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经典化”“审美化”
   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重“史”轻“文”,在《现代文学》课时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现代文学》就会只有“史”的线索和大致轮廓;如果面面俱到地讲,相关作家和思潮也只能泛泛而谈、点到为止。因此,课时的有限使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得不考虑“文”“史”孰重孰轻的问题。对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作过一个恰当的比喻:“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约类似于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就像夜幕降临,星星闪烁,其实每个星球彼此都隔得很远很远,但是它们之间互相吸引、互相关照,构成一幅极为壮丽的星空图,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文学史。”具体的文学作品形成了漫长的文学历史,璀璨的文学经典散发着绚丽的光芒。因此,调整课时有限的《现代文学》教学,应重视对名家经典作品的分析,除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代表作品重点讲读外,艾青、钱钟书、赵树理、徐志摩、郁达夫、萧红、丁玲等作家的代表作品也应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对重要作家经典作品的分析过程中要兼顾作家作品及流派的介绍,最后引导学生梳理“史”的线索,完成对现代文学历史的整体性印象。
   在对经典作品的分析讲授中,教学内容要侧重于文学赏析的审美性,要重视对学生文学感悟力、欣赏力的培养。文学虽然不能给人们带来立竿见影的实用价值,但却是人类获得精神安慰和灵魂休憩的“心灵鸡汤”。眼下学习风气浮躁,学生对文学文本淡漠,教师就更应该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审美化欣赏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对于经典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先阅读文本,然后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作品、感悟人生。对于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经典,教师在讲解时要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使学生的个性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应把经典中涵盖的文化内涵与当下的环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比如,对《阿Q正传》的讲解,如果能够联系我们自身的性格缺陷进行分析,学生就会更有感触,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也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情景化”“行动化”
   由于现代文学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作品多元解读的可能性,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调整教与学的关系,重视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入文学殿堂。大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教师可利用这些收集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以动态感和美感,让学生在历史的语境中感受、共鸣。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元素的综合运用,营造相应的文学氛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行动”起来,在讨论中学习,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灵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处于教学环节中的学生是主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锻炼。在现代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可以转变方式,把课堂变成专题讨论会、读书讨论会等,学生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各抒己见,同时要鼓励和提倡创新,这样有助于形成积极思考、勇于开拓的学风。例如:学生对老舍《断魂枪》的主题理解会有难度和分歧,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老舍的人生经历、感悟其内心的“末世情怀”,去体会《断魂枪》中所传达出来的苍凉、惆怅的人生意味。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以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课外活动“引申化”“开放化”
   由于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充分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自然也就成为《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要把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利用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熟悉作品,为课堂做准备;也可以把一些改编成电影的作品提前给学生放映,引导学生顺利地走进课堂。课余时间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小论文一类的作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写作能力是中文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正如温儒敏所说:“中文系不一定能培养作家,但应当能培养‘写家’,就是‘笔杆子’。教学改革最好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事半功倍。”布置课外作业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一定要选择那些有思考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已经有定论的东西。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比如,你对鲁迅笔下的“狂人”怎么看?“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寒夜》的悲剧一定是社会悲剧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对于每一份作业教师都要认真评点,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观点都要写出评语加以鼓励,并及时解答学生在思考中产生的疑问。
   另外,课外时间的自由性决定了开展开放性教学的可能,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组织读书活动、编演现代文学剧目以及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中,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探索,并且教师可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与写作。
   总之,面对《现代文学》教学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困境,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并把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既让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让他们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陶冶,真正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彬.大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J].江苏高教,2000,(3).
  [4]温儒敏.《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
  责编:赵东

标签:教学改革 初探 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