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生物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小说教法的尝试]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教学,相对而言比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显得有趣多了,但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老师总觉得没有讲透;学生学起来似走马观花。作者对小说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小说教法走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困惑;教法探讨;重点突破;抓住纲目;辅助拓展
  
  一、小说教学中的困惑
  1.小说与其他文体相比,篇幅普遍要长,与诗歌相比,简直是“庞然大物”。就拿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来说吧,《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任何一篇,只要稍微看仔细点儿,一节课就看不完。篇幅过长,时间又有限,读一遍已难能可贵,又何暇熟读?而读还只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第一步,如此长篇文章,教学时间岂易把握?
  2.容量较大,内容不易把握。小说篇幅长,所容纳的东西相应也多。拿《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纷繁的人物,锦簇的服饰,万变的场景,精妙的布局,精彩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还有什么世态、习俗……不一而足,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中讲了这个,舍不得那个,讲了很多,还觉不够,面面俱到,疲于奔命,或无从入手,望洋兴叹!
  3.内蕴较深,思想不易把握。课文选入的这三篇小说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质皆美的经典之作,它丰蕴的思想更是让人觉得美不胜收。可学生从中获得一种什么样的“美”呢?有位老师在讲解《祝福》中关于祥林嫂逢人诉苦“我真傻,真的……”场面时,有些同学竟忍不住笑了起来;有个班级在探讨《老人与海》中老渔翁桑地亚哥与鲨鱼展开数次惊心动魄的搏斗后拖着鱼骸疲倦而回的壮举时,大家竟一致认为他是徒劳无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一篇篇经典著作竟被学生读出这样的东西来,这种个体化的解读也真够让人痛心的!
  4.印象较淡,记忆难以持久。课文上完了,当时觉得很有趣,可过一段时间,问他最喜欢的人,最感兴趣的事,印象深刻的场景,精彩的词语句子,则苦苦思索良久已难以找到答案了。这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读的不熟、理解不深,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浮光掠影,所学不能内化为己有;本来收效甚微,再假以时日,自然是遗忘无余。
  二、对小说教法的探索和尝试
  1.整体把握,重点突破
  小说篇幅过长,在教学上不易把握,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纵观全篇,浏览全文,了解情节,对文章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把握重点,有的放矢,对其细细读、细细品、细细思、细细悟……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老师在简单介绍前几回情节后,可让同学快速阅读全文,追随林黛玉的行踪,让贾府整个布局、整个环境、众多的人物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整体初步印象,然后集中时间着重分析讲解“熙凤出场”“宝黛初会”两个精彩的场景,同时,将其放在整个环境(全文)中横向比较,全面探讨,深入挖掘,分析王熙凤与贾宝玉在贾府中特殊的身份地位及他们各自的形象性格,这样,先由面到点,继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节省了时间,又把握了整体,同时也突破了重点。
  2.扣准文体,抓住纲目
  “文以意为先”。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实际上就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就必须着重理解它的主题,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主题展开。
  首先要明确小说这一文体,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性的东西。可见,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自然成了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
  小说往往通过设置情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起来。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就是在鲁镇这个社会舞台上,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由一个个事件连缀起来,她的性格也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分析情节和环境便成了把握形象进而把握主题的必经之路。
  最后,还要领会小说的艺术特色。文学是一门艺术,小说家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才能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人与海》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而我们抓住了这些特色,也就能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紧紧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再加上艺术技巧这四方面入手,便能删繁就简、纲举目张,从而有效地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
  3.延伸探究,辅助拓展
  小说艺术创作一方面需要借用现实和历史中的某些生活材料,另一方面要在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支配下,对这些材料进行艺术的加工,进而运用艺术的想象力和结构力,并按照生活的逻辑和艺术的逻辑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新的世界。这种新生活、新世界既同现实和历史有一定的联系,又是对于现实和历史的一种超趣。
  这就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没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常识,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小说思想内涵的把握就会不深入,不准确。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解教材的同时,做到适当的延伸拓展,介绍必要的背景常识,营造一定的环境气氛,帮其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教学《祝福》,可将其与《这也是一个人》(叶绍钧)、《为奴隶的母亲》(柔石)、《人,又少了一个》(聂华苓)等比较;也可回顾大家熟知的孔乙己、闰土、范进、刘兰芝、杜十娘等等人物形象;并介绍封建思想对人性特别是对女子的戕害等知识。
  4.形象感知,加深印象
  我们有必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类型。现在影视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多媒体教学已相当普及,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在教学时,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典的画面结合文本文字,相信一个个情节、人物会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单凭文字,也许很难在大家脑海里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如借机展示出相关的经典画面(如老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同学们文图对照,一番评点,印象也自会加深。

标签:教法 语文 尝试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