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生物 > 正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师角色探析_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并从教师视角探讨了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指出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且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问题;教师角色
  作者简介:崔长春(197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讲师;马云俊(1978-),男,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讲师。(辽宁 沈阳 11013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87-02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定形式。一方面,这种关系具有社会学属性,与一般的人际关系具有诸多共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处在学校的特殊环境下,二者在共同参与和完成各种教学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互动和交往,师生关系因此还具备了教育学属性。[1]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塑造。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内涵、影响因素、表现形式等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相互关系的主体之一,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定位呢?
  一、师生关系的存在基础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以及日常交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相互对待的态度以及各自的心理感受等。[2]在高校的特定环境下,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首先表现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上。
  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3]传统教育理论否定学生的独立地位,而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教导,没有教学活动的主动权。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理论影响着相当数量教师的教育理念,虽然近些年教育界在逐渐提倡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但大学课堂上的教师绝对权威现象仍然存在。与之对立的观点则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倡完全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学习,教育者只是以指导者和顾问的身份出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上述两种观点均显示出了极端性。前者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独立性,后者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容易使教学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在这两种理论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或者是刻板的、疏远的,或者是松散的、无序的。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师生互为主客体模式”的教育理论,[4]即强调师生关系应该是两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随着人际关系的主流逐渐演变为社会成员间的民主与平等,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可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沟通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5]即使在学校这种特定环境下,社会主流人际关系的属性也必然影响到师生关系。因此,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建立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之上。
  二、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视角
  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冲击,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从教师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客观上,由于近些年高校的连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剧增,而教师队伍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结果是课堂上一名教师经常要面对多个班级、上百名的学生,一个学期下来,熟悉的面孔不多,更谈不上与所有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学分制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具有自主选课的权利,造成了教师面对的学生可能来自多个班级、甚至多个院系和专业。再加上弹性学制等,学生的流动性大为增强,因此,教师与大多数学生的关系呈现“疏远化”,教师没有能力与众多学生进行亲密交流。此外,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并不完善,晋升条件更多是通过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等来衡量,教师为了晋升职称,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因而与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这种背景下,师生关系可想而知。另外,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教师,尤其是近些年新就业的青年教师,与获得高学历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相比,其工资收入较低,甚至不足以支付越来越高昂的生活费用,所以不得不匀出一部分精力去做一些兼职,而这势必要减少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影响教学质量,造成学生的不满。[6]
  主观上,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受某些不良社会风气侵蚀,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驱动,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交易行为,以个人的价值观衡量自己的付出与所得,春蚕、园丁、无私奉献、蜡烛精神等理念被淡化,甚至出现了“分数”与物质的直接交易,造成了师生关系中的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呈现“庸俗化”。另外,当前的大学生处于新观念、新思想、新潮流的前沿,掌握的信息量甚至超过教师。而有些教师则由于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略显老化,甚至没有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便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怕失去教师的威严,丢了面子。而教师由于缺少对前沿知识的把握,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进而也会被学生所疏远。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不同时代的人,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育理念以及人际关系的理解也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或者答案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又很难说明谁对谁错,观念上的冲突导致很多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现象,甚至近些年出现了较多的师生矛盾和冲突,可谓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两个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但是,在相关制度环境既定的情况下,师生关系如何,笔者认为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而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导向性的作用。
  1.高尚的师德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总和,是指导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教师的品德和人格是对学生影响最深刻、持久的一种教育资源。[7]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教师,不仅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且最易得到学生的亲近、信任和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8]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并征服学生。教师师德高尚,爱生如子,则会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向师心理”和凝聚力,师生关系自然纯洁、真挚、和谐。
  2.渊博的知识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9]高尚的品德是教师得以树立威信的前提,而渊博的知识则可以展现一名教师的无限魅力。大学生正是处于渴求知识、增长能力的关键时期,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方向,极大的增强学生探索未知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爆炸时代的教师更要加强自身学习能力与学习速度,时刻把握知识前沿。现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广泛,接受能力强,其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可能超越一些教师的涉及范围。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快速的与学生互动,就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质疑,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甚至包括向学生学习,不断的拓宽视野,注意“教学相长”,达到“学高为师”的水平。一个知识渊博、业余爱好广泛、处理信息能力强的教师,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和信赖。
  3.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有效的方法是拉近师生关系的催化剂。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摆在首位。据调查,大多数学生讨厌教师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尤其是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师生关系疏远化。因此,教师如何把知识愉快、有效的传递给学生,需要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在和谐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互动式、案例式、小组合作式、项目导向式、师生换位式、科研互动式等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应用。[10]同时,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师,学习效果也会相应的改善。因此,教师在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方式方法的研究与运用,轻松、和谐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正确的学生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而对人际关系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民主、平等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和反应,正确的学生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民主、平等是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11]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主体关系,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角色不同、分工不同而已。同时,教师要从主观上认识到,与学生的亲密交流、想学生之所想,懂得换位思考,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曲鸿雁.两代独生子女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185-186.
  [2]孟静清.2000年以来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4):82-84.
  [3]何兰芝,姜国俊.“主导”与“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求实,2010,(S1):253-255.
  [4]许志红.从“独白”到“对话”――师生关系的价值追求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1):15-18.
  [5]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37-141.
  [6]李岚.高校师生关系的错位与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0,(9):117-118.
  [7]叶上雄,唐安奎.教师主导能“消解”吗?――关于教师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6-10.
  [8]张迪逝.师德为先―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J].消费导刊,2008,(11):253-254.
  [9]周颖,李伟.论教师在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85-86.
  [10]周启.对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互动性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7,(9):84-85.
  [11]郑华萍,巩斐.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1,(4):188-191.
  (责任编辑:孙晴)

标签:探析 构建和谐 师生关系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