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_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着重论述了母语期迁移的定义、母语迁移理论演变及母语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母语迁移;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
  
  一、 语言迁移的定义
  
  迁移一词原为教育心理学术语,指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语言迁移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提出来的。Lado认为迁移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关联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Odlin(1989:27)认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他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学习中的语际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这种影响源于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之间的异同。
  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
  Schachter把语言迁移现象视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constraint).这是一种认知的观点,她认为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
  20世纪中期兴起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概念,即指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母语的形式、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指出:“母语的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根本性的问题。”近半个世纪来,二语习得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同时这也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 母语迁移研究理论
  
  (一) 对比分析理论与母语迁移
  20世纪50年代,Lado(1957)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研究主要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和分析,试图预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会导致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迁移;而两种语言间的不同则会导致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对比分析的基本观点为: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之间的对比可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和困难;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减少母语的干扰即负迁移,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证性研究开始兴起。对比分析理论遭到了质疑,随着错误分析的兴起,它逐渐受到冷落。
  (二) 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
  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在语言学习中,人脑中有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并将普遍语法具体分为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核心语法是所有语言共有的语法,是无标记的,边缘语法是不同语言所持有的语法,是有标记的。其中语言标记理论是普遍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homsky的标记理论常被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来解决迁移现象。Ellis(1994)认为语言的标记性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某些差异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另一些则不会。1999年Ellis进一步说明了母语的标记性和语言迁移的关系,就是当母语和目的语都是无标记时,就不会产生迁移。当母语是无标记,而目的语是有标记时,就会产生迁移。当母语是有标记而目的语是没有标记时,也不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
  虽然Chomsky未曾直接论述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的关系,但很多研究者就母语迁移和普遍语法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大致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当学习者根据母语规则能够正确预测语言错误时,则表明母语迁移的影响。当语言错误与母语规则和第二语言规则都不一致时,则表明普遍语法的影响。另一观点认为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可以在普遍语法的体系下来解释母语迁移的问题。当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具有较多的共同的特征时,容易产生一般的普遍迁移。当两种语言之间不具有许多具体的特征时,则难以产生迁移。一言概之,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共同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三) 认知理论与母语迁移
  认知理论将二语习得看作是复杂认知技能的习得(Mclaughlin,1987:133)。学习者的母语影响可以在认知框架内解释。认知理论关于母语迁移认为,学习者本族语的影响不能完全由习惯的养成来解释,迁移不仅仅是一种干扰或者对本族语的依赖。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知识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认知心理学理论下的语言迁移研究更注重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其研究方向防止制约母语迁移的因素上面。
  近年来,国外语言迁移研究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受到了普遍关注。Pienemann提出了语言可加工性理论,是指通过研究学习者大脑的语言加工程序,揭示语言加工能力对语言迁移的制约,预示中介语的发展途径。该理论为语言迁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有很强的解释力。
  
  三、 母语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迁移现象很广泛,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焦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应用迁移规律,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 促进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Corder(1987)认为学习者第一语言能促进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Ellis(1985)指出语言学习者应该使用第一语言作为他们有意识的可以借助的资源,从而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Krashen(1981)指出当第二语言者还没有获得足够的目标语知识时,他们经常依赖第一语言知识来发动话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汉英对比增强两种语言的可辨别程度,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不可能摒弃汉语来学目的语,教师应该对两种语言进行必要和恰当的对比分析。
  (二) 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和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英语的语言形式上,而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思和形态。因此,对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共同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了解不够,致使他们在真实的语言交流中感到困惑甚至是困难。这足以说明他们缺乏以文化形式为背景的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教具,提高学生的“文化交流”素质,创设更多的环境和背景使学生们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思想、和行为模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从深层次上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如可设置一些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根据语言交际的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英语,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多多欣赏原版的英语电影,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英美文化和语言环境。
  通过上述对母语迁移理论的概述和分析,可以得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既要注意母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正迁移),同时更要注意母语的干扰作用(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语迁移现象,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Vivian Cook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10
  [4]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标签:母语 迁移 试论 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