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第一步最难走出去_“集群式”走出去难几何?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商贸企业可以凭借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优势,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行业之间形成纵向的战略联盟,伴随核心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形成海外供应链联盟并协助其开拓分销渠道。   
  随着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启动,国家对鼓励企业“集群式”走出去进入实质阶段。然而,目前我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商贸企业走出去多数铩羽而归,“集群式”更无从谈起。除了要面临与其他行业相同的政治、法律、政策、文化等方面的一般障碍,商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还存在哪些独特困难?企业和政府又该如何应对?
  
  商贸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商贸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程度不及跨国公司。虽然我国商贸企业近年来实现了高速发展,百联集团、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大连大商集团、农工商超市集团已入榜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但在市场销售额、经营业态、门店数量等方面都与世界大型零售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在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中,我国最大零售企业百联集团的零售额为100.9亿美元(包含非零售业务收入),仅相当于沃尔玛的1/40、家乐福的1/12、麦德龙和特易购的1/10。
  商贸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国际对手,非相关多元化在商贸企业扩张过程中占比过高。在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国内上市公司的51家样本企业中,房地产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之一的公司比例在2001年以后明显提高,从1998年的13.7%上升到2005的29.4%。相反,绝大多数国际知名的商贸企业都专注于主营商贸业务,如2008年全球前10强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企业集团收入总额的比重均在97%以上。主营业务的偏离导致商贸企业在专业化竞争中处于劣势。
  商贸企业的国际知名品牌十分有限。发展品牌是“走出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特别是商贸企业的连锁经营,更需要品牌先行。在2009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企业共入榜18家,涉及石油、银行、电信等行业,与美国(入榜241家)、法国(入榜46家)、日本(入榜40家)等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品牌优势仍然较弱。我国商贸企业尚没有一家入榜,企业经营历史也没有入榜世界品牌企业悠久,商贸企业品牌优势很难与这些国家相抗衡。
  中国特色的经营模式难以国际化。联营方式阻碍我国商贸企业纵向整合。纵观成功的商业跨国公司,其所涉领域已不仅限于渠道控制,而是不断向上下游进行纵向延伸。我国商贸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及国外企业的原因在于联营方式占比 过高。
  目前,百货店的经营模式是90%的联营、10%的自营。而中国百货业毛利率在17%左右,国外的同行却因为有商品自营能力和自有品牌的开拓能力,毛利率达到30%。商贸企业只负责提供场地和服务并收取物业费,而将经营权和风险转嫁给联营方,企业实力不足导致企业根本无力对上下游进行整合,进而导致商贸企业在海外经营中丧失竞争优势。
  批零兼营的批发市场难以融入国外体系。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其商品市场发展程度相当成熟,已经形成系统的商品市场分销体系,批发零售各司其职。以美国为例,批发市场仅限于农产品流通,包括中央市场、拍卖市场和集贸市场三种形式;日用工业品不经过批发市场,主要通过批发企业批发给零售商销售,或利用合同等形式将商品直接销售给用户。此外,还有通过经纪人的销售、直销等。我国批发市场经营离散化、产品同质化、批零兼营等情况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批发市场的发展,这种独特的中国特色流通形式也难以融入发达国家的流通渠道。
  
  “走出去”动力不足
  
  商贸企业不想、不敢、不知如何“走出去”。
  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未知的海外市场,商贸企业对于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些商贸企业认为国内市场足够大,在国内经营收益稳定,没有必要到国外市场冒险投资,或对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没有考虑过到国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有些商贸企业等待心理严重,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认为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希望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开展跨国经营;有些商贸企业因为不了解境外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和国际惯例,又没有跨国投资经验,即使有走出去的想法也无法实施。企业在跨国经营问题上存在着畏惧、等待或不屑一顾的消极心理,这些经营观念的偏差严重阻碍企业向外扩展,参与世界竞争。
  我国商贸企业缺少国际化经营的宏微观战略规划。我国商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措施往往带有非科学性,许多商贸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竞争的实战经验,加之自身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很难像国际知名跨国公司那样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宏观与微观战略。因此,商贸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此外,商贸企业海外拓展资金不足。商贸企业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然而对于购置或租赁经营场所导致流动资金十分有限的商贸企业,其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商业设施建设的资金必定不能与资金雄厚的国际商贸企业相比。后者可以利用资金优势买断经营,及时结算,以低于市场10%-40%的价格进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加之由于商业的特殊性质,商贸企业很难通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获得融资,借贷融资又将导致企业资本负债率过高。因此,有效率的融资模式和政策支持的缺位导致商贸企业走出去缺乏资金支持。
  
  “集群式”模式易招东道国排斥
  
  从理论上讲,商贸服务业是一国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会挤占东道国本国就业,因此各国对商贸服务业的开放均持谨慎态度。
  虽然我国已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货物贸易减税范围大幅上升,但签署服务贸易协定的数量仍有限,欲大范围进入国外服务业领域存在较大困难。
  从实践上讲,我国商品以优质价廉的竞争优势占据了许多国家的中低端市场,大量“中国制造”在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当地同类企业面临倒闭风险,从而引发一部分人的排华情绪。如2004年,为抗议中国鞋商的涌入使原本西班牙鞋业之都的埃尔切鞋业受到重大打击,埃尔切市几百人连续上街游行,最终演变为暴力纵火事件,造成中国鞋城华侨的经济损失近达一百万欧元。因此,商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会使东道国企业及经营户产生强烈的恐慌甚至抵制心理。
  “走出去”的商贸企业难以获得国产化优势。综观各国商贸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采取了成功的本地化措施。然而,我国商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优势之一就是中国商品及劳动力的低成本。
  如果采用本地化措施,引进当地国家商品或劳动力,这种优势将会丧失。如果坚持国产化原则,向海外输出中国商品和劳务,又会遇到国外政策壁垒、挤占当地就业等问题,甚至导致经营失败。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其商品流通体系尚不如发达国家完善,中国企业进入难度相对较小,但中国企业集群式进入将使当地商贸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当地政府出于对本地产业进行保护的角度,市场开放度和市场准入门槛等政策将存在不确定性,增强我国商贸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
  
  政府、企业一起行动
  
  商贸企业应练好内功,抓住产业链“集群式”出海。我国商贸企业需要加紧培养核心竞争力,学习并赶超商贸业跨国公司在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等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专注主营业务,打造自主品牌,将企业做大做强。
  在走出去的战略上,一方面,商贸企业可以避免海外单打独斗,借鉴浙江商贸企业抱团“走出去”建立境外商城的成功经验,在行业内部的企业之间形成横向的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联手开发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商贸企业可以凭借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优势,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行业之间形成纵向的战略联盟,伴随核心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形成海外供应链联盟并协助其开拓分销渠道。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利用制度与政策设计促进商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首先,政府要尽快完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国际经验、针对我国国情,尽快建立我国对外投资基本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商贸企业对外投资的法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出台针对商贸企业对外投资的部门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
  其次,可以利用国际合作推动商贸企业对外投资。充分利用经济外交、高层互访、多双边合作等平台,在这些对话和合作机制中吸收促进商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内容,为商贸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国家层面的合作机制,降低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再次,政府可出台有效政策促进商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建立“走出去”信息服务系统、技术服务系统和风险提示系统,向商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项目评估、人员培训、风险预警等服务。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开展专业化的法律、咨询、税收、会计等服务,提高商贸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率。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调整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等政策,使商贸业获得与其他行业平等的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对“集群式”走出去的商贸企业给予优惠政策。FIC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标签:集群 走出去 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