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天气 > 正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生态脆弱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战略切入点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探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38 -03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皖江城市带跨越式发展乃至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契机。这个契机里面隐含着危机,那就是产业转移中工业化老问题――传统工业对资源、能源的恶性开发和利用,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承接示范区能否改善产业结构、迅速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正是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战略切入点。因此,通过分析承接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是一个兼具学术和政策意义的课题。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承接示范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利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承接示范区解决生态脆弱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战略切入点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的重点是第二产业。虽然经济效益明显,但是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大。因此,承接示范区经济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协调示范区产业经济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同步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是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优势自然环境,带动示范区经济发展。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环境承载能力在不断增强,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不仅仅是对经济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也对环境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到经济与环境相统一,将是皖江城市带发展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是解决两大难题,实现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承接示范区促进安徽在中部崛起中实现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资源需求量将会成倍增加,但资源不会增加只会用一点少一点,这是难以为继的。居高不下的能耗使工业快速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不断减少的土地资源使经济发展受到局限;日益短缺的矿产资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技术创新途径,特别是导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经济活动纳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之中,将农业、加工业与销售流通融为一体,整体性地渗透,实现工农业经济绿色化生产和消费,才能发挥承接示范区在安徽崛起中实现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承接示范区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处理量大幅增加
   随着皖江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从表1数据可知,承接示范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量年均增长率大于12%。虽然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均有增加,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已趋饱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有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无法处理。
  
   (二)承接示范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超标。从表2可以看到连续三年,承接示范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不达标。
  
   工业废水历来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如不能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承接示范区经济的发展质量。这将会使承接示范区的发展遇到“瓶颈”。
   (三)承接示范区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速过快。工业废气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对人体的伤害。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地危害人的健康。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这些气体会造成酸雨的危害,对土壤、植物都具有很大的危害。
  
   数据显示,承接示范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增长势头强劲。这与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漠视长期利益存在很大关系。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
   (一)企业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缺乏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1、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传统产业在该地区具有优势,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保持主导地位。
   2、企业作为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在该地区由大量的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小企业及为它们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单个小企业的企业组织和大量小企业集中布局”模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有很强的活力,产品品种较少,工艺技术相对简单。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开发、应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他们还没有能力和动力真正走上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生产中对资源消耗过大,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二)政府部门由于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主动性
   一是在片面追求GDP的发展观影响下,许多部门和政府领导人对承接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不够重视,缺乏全局观念和忧患意识,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矛盾了解不够,或关心不够。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深。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多限于企业的清洁生产,或保护环境,不了解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多环节特点。政府指导经济工作的思路仍然坚持GDP为主导的政绩观,或迫于地方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在面临“要速度还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上,仍以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首选。
   (三)公众由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缺乏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参与意识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倡导与企业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己经建立了循环经济体系的国家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国民的环境教育,公众从小就接受爱护环境的教育,日常行为深受影响。承接示范区乃至安徽,公众缺乏环境教育,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未在社会范围内普及,己出台的相关法律也未对环境保护或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进行行为的明确化、制度化,导致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行为还具有不确定性。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企业准入、转化与转型制度
   1、在招商引资阶段,严把“入口”关,实施“绿色”准入,提高转移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强对项目的环评和审批管理,完善项目环评制度,提高企业的准入标准。从而预防污染,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由偏重引资转向以技术创新与制度移植转型。
   2、在生产经营阶段,加强监督,实施“绿色”监控,积极有效地控制承接产业的污染排放。承接示范区应注重环境立法与执法,加强对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做到绿色生产、绿色经营。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统一规范投资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狠抓落实,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建立科学的污染检查制度和报告制度,及时处理污染物,引导企业加快产业技术革新,从而使企业转向“绿色”生产、“绿色”经营。
   3、政策鼓励,积极引导,实施产业“绿色”化。建立符合承接示范区的产业调控激励机制,鼓励投资“绿色”产业;鼓励投资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鼓励投资开发绿色产品,迎合绿色环保的消费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引资质量的提升,而不是只关注引进外资数量增长;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注意避免或减少环境的污染,避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二)切实更新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
   承接示范区在大力招商引资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要对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坚持“科学承接”、“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注入政府的基本运行轨迹。示范区将努力承接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多、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承接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对相应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生态循环经济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生态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管理侧重点、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做好促进本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服务工作。
   (三)切实加快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地方政府要引导公共媒体和各级教育部门结合国情省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要从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抓起,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社会认同程度,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全民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资源节约、回收利用废弃物、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绿色生态消费需求、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推动生态循环经济在承接示范区的全面铺开。
   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由以工业为主向民用建筑、公共机构、交通、商务等其他社会领域及社区、家庭、个人层面拓展的转变,措施由技术经济性手段为主向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叠加使用的转变,监管由依靠行政部门为主向节能管理、监测、监察协同作用的转变,考核由以奖励、激励为主向激励与约束、奖励与惩罚并举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4).
  [2]朱盛毅,束佳.淮河内涝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临泉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例[J].乡镇经济,2007,(11).
  [3]任勇,陈燕平,周国梅,冯东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
  [4]朱盛毅.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安徽旅游业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11).
  [5]吴飞美.产业集群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6]陈瑾瑜.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循环经济相互关系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7]朱盛毅.安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8]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EB/OL ].https:/ /www.ah.省略/ ahsszb/wjcsd/ index.asp.
  
  作者简介:
  朱盛毅,男,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许跃辉,男,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郭伟,男,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sk529)。

标签:示范区 循环经济 承接 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