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体育 > 正文

创新设计思维是 智慧树_浅析市场经济体制思维与农业生态稳定的矛盾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力被束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市场活力更是无从体现;为解放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市场经济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市场的调节机制来合理地、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我们应该要看到,市场本身不能创造财富,社会财富是在生产领域里创造出来的。今天的经济形态之所以叫做市场经济,是因为在这种经济形态中,市场占据了统治地位,生产倒成了次要的领域,而市场占据主要地位以后资本就会大行其道,促使市场中的各个参与者形成不良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将对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如果对这些不良思维听之任之,那么最终将对农业产生毁灭性打击,本文着重从市场经济催生出的不良思维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使人们认识到错误思想的危害,从而使农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不良思维 生态稳定 矛盾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一、人类中心论与生态整体观的矛盾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表面看来市场的调节能力巨大,所产生了经济发展动力也是无限的。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动力是无限的,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人类对经济利益的理解的扭曲,造成了队其无原则的追求,这就催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何谓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就是以人类为中心,所思考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利益为目的。而当今我国农业生态稳定问题频发正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以人类为主,自然界无关紧要的结构。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问题,如果人类无法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那么人类在地球长期存在肯定困难重重。
  自从市场经济实行以来,人类中心论的主导思想就在我国盛行。但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从而让人类的发展能够适应其规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我们无限度地发掘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认为只要有了人类智慧,就可以对自然环境任意的发号施令,不去考虑客观环境的承受能力,任意的对自然进行大规模改造。总结过去的哲学思想,他们仅仅是把自然界当成是人类改造的客观主体,这就无形之中强调了人类的主导作用。认识和研究大自然的目的是对其进行改造,但是,自然不仅仅是人类实现自身目的和欲望的客观条件,而人类在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改造环境的尺度,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把自身需要放在首位,并且依据此项来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种状态在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是一种明显的功利主义思想,无限度的占有,剥削自然资源以求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是以人类的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的。这种思维方式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多愚蠢的事情,有些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些虽未明显表现,但是对人类的惩罚已成定局。自然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现在的自然灾害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医学科学研究证实,人类所罹患的疾病样式呈绝对上升趋势,而很多疾病都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自然界的这种报复需要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发生改变,人类不应当再以自我为中心,应当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对自然的改造时形成生态整体观才能保证不被自然报复。
  在以往的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都是分离的,所以,在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是片面的,这种片面性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大规模改变将对人类产生如何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人类的智慧所带来的科学技术和人化自然对环境本身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人类不应该有超越自然,成为自然界主人的思想,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这种生态整体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地位平等,改造自然需要限度。
  二、无限度改造自然与“天人合一”思想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后,人类的欲望就构成了市场的动力,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在农业生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是要有限度的,而无限的欲望只要膨胀下去,资源的开发肯定就会出现过度,这种过度的状态与古代农业生产中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产生了巨大矛盾。
  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在注重自我价值的基础上要承认自然界本身的价值,“天”其实就是指代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应该形成一种和谐与统一的关系。这种思想根本起源于古代的《易经》,“易”有更迭变化的意思,正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阴与阳的不断更迭和变化的基础上使得自然环境循环从而不断运转的思想,这在保持农业生态稳定中是非常积极和合理的。天人合一的理论深刻阐明了在自然界的万物中,包括天体运行,四季更迭,自然生命的发生,发展,成熟到灭亡是循环进行和有章可循的。这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思想在《易经》当中是以“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来描述的,宇宙环境中之所以有万物的和谐生长,是由于天地的伟大德行,故而人类应该感激并遵从这种德行,在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的行为中要充分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在生产过程中持久发展。《周易?系辞》中讲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其实是要求人类既要懂得不和改造自然,更要明白在改造过程中必须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趋势,不断的调整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自然规律与人类的发展相互协调,人类既不任意的对环境进行过渡的破坏,也不在自然面前屈服,这才是天人合一最主要的思想。
  古代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人类和自然之间所产生的和谐的关系的境界,是古人对农业生产生活的价值目标在现实中的理想的选择。在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科技,没有化学药物,利益没有成为市场调节的主要因素,也就不会有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类处于最为理想和自然的生活状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虽然在很多时候因为自然界的灾难而接受了痛苦。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中国古代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观点,在当今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人类既不能在自然状态下任由自然发展,对自然屈服,更不能以市场为导向,狂妄自大,无限度的攫取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的改造时有条件和限度的,天人合一思想之下的对自然的合理改造才是当下农业追求的理想状态。
  三、浪费主义生活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农业生态稳定问题带来的另一个毁灭性思想就是纵欲无度的消费观。消费主义在学术上的解释是:它是一类崇尚并且最大限度追求物质享受的思维方式,这种思想将纵欲和消费作为幸福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并且以这种思想作为指导日常行为和实践的准则。消费主义在本质上说是一种物质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它秉承了物质享乐主义的主要思想: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象征是通过不断的对物质生活进行追求,对自己的感性欲望进行无原则的满足才是最重要和最具现实意义的。
  那么,这种纵欲无度的浪费主义生活方式是怎么对农业生态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和压力的?总结起来一共有四点:
  1、纵欲消费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在消费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的恶性对比,竞争以及水涨船高式的竞相模仿,今儿致使一种叫做虚拟需求力的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而这种虚拟需求力虽然在短时间内不能对经济和环境造成损害,但是,它却为日后大规模的过度消费形式奠定了牢固的心理基础。而社会为了满足日益攀升的消费需求,就不得不进行规模化生产,不幸的是这种规模化生产自然而然的就扩散到了农业生产领域,当农业生产不再为了自给自足,当利益的趋势超越人的道德底限,大规模的开发和过度的资源消耗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无限度的开发与农业生态稳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就形成了矛盾,当前者居于主要地位时,就必然造成了环境,生态承受巨大压力。
  2、无度的消费主义思想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大量的进行消费,并且使得人们对当下流行的时尚产品进行盲目追求,而这种对时尚的巨大需求会促使,制造商会绞尽脑汁的对当下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这就导致了时尚产品的使用周期大大缩短,人为而且必然地提高了产品的更新频率,这种频率的加快就产生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以及相关废弃物的增多。
  3、纵欲无度的浪费主义生活方式还将对市场进行错误性的诱导,商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不再以质量为核心,而是过分注重自身特性之外的诸如外观包装及象征意义,这将促使商品包装过度,并且造成商品宣传等其他支出的迅速上升,这种不必要的消费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另外,纵欲无度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还将对社会形成一个浪费型的消费习惯,这种社会中农业生产也将被波及,诸如塑料、金属等一次性产品用完就扔掉对土壤产生了严重的污染,每年数以万计菜肴被抛弃仅仅为了能够得到虚荣心理的满足,这成为了时下很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形成了大规模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加剧发展。
  就当前形势来看,纵欲无度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存在于城市,很大一部分部分农村地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也受到了此类思想的严重影响,这种影响的副作用是巨大的,农业生态环境极有可能被这种思想腐蚀得千疮百孔,生态稳定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无疑对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严重威胁。
  四、结束语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以后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刻意的对诸如人类中心主义等错误意识的抵制,才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郭大力,王亚南.资本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共中央马克思因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1年版
  [4]自然辩证法概论.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大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6]黄斌. 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 2007(2).
  [7]党灿华. 论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历史必然性.集团经济研究. 2007(3).
  [8]中国统计年鉴(2002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9]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山青水清空气清,不是桃源胜桃源.科学与现代化.2007(1) .
  [10]何传启. 要现代化 也要生态现代化.科学与现代化. 2007(1).
  [11]鲍宗豪. 当代社会发展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蔡拓. 可持续发展――新的文明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3]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杨晓东. 对社会发展中代价问题的审视.理论与现代化. 2006(3).
  [15]程洪. 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发展与代价的同步运动.北京大学学报,2001(5).
  [16]罗荣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7]吕敏、吕臣. 关于生态经济产生与内涵的思考.北国论坛. 2007(1)

标签:浅析 市场经济体制 矛盾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