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体育 > 正文

浩然正气:浩然正气小说

时间:2019-02-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浩然之气,是天地间最可珍贵的正大刚直的精神,美丽如虹霓,坚贞如钻石,巍然如山岳,壮阔如大海,多么难能可贵而又令人向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孟子?公孙丑》中的名言,是孟子对学生公孙丑问老师有何长处的回答,传扬当时而泽被后世。例如盛唐时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夫子,就以“浩然”为其名字。而宋末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感天地而泣鬼神的《正气歌》序言里,就曾叙说他被囚于元大都燕京的土牢里已整整两年,其间“水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七气交攻。他以孱弱之躯俯仰其中而岿然不动,原因“是殆有养致然"。文天祥说:“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在《正气歌》甫一开始,他引吭而高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这种至大至刚的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也勃然于元代官员兼曲家张养浩的胸臆。
  山东济南人氏的张养浩,其字“希孟”。“希”有企望、仰慕之意,“孟”当然就是先贤孟子了,而其名“养浩”则正是上引孟子箴言的缩略。张养浩的祖父为“武略将军”,但后来门庭式微,父亲张郁以经商来维持全家的生计,十六岁尚未成年就承担全部家政。张养浩生于这种社会地位濒于底层的家庭,自幼即熟知世上疮痍、民间疾苦。加之齐鲁大地是儒家的故乡,其父也让他自幼即学习孔孟儒业,以期再振门庭,重扬家声。儒家思想的精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观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济世”理想,像照耀夜行人的明灯,指引他发奋攻读,在漫漫长夜中踽踽独行。
  张养浩品学出众,山东按察使焦遂荐为东平学正,后又经官拜平章政事又兼散曲作家的不忽木大力举荐,在元代大多数汉族读书人不是沉沦于下僚就是埋没于草野的景况中,张养浩居然脱颖而出,武宗时拜监察御史,仁宗时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今日中央的一个重要部门的部长,英宗至正初,又参议中书省事,可谓居庙堂之高,为读书人中的另类与异数。由儒家精华所哺育又身体力行的他,给自己的定位则是“入则与天子争是非。出则与大臣辨可否”。然而,理想的光明和现实的黑暗,历史合拍的是一部黑白片。当世的彭德怀上万言书,早是古已有之了。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时也曾上万言书,列举并针砭十大时弊,为百姓鼓与呼。他没有因此而遭灭顶之灾,是因为及早逃离朝廷,改名换姓而高飞远引。后来换了新皇,他才恢复原来的名姓,但直言敢谏的积习难改,又上疏英宗谏元夕内廷张灯糜费民财,导致龙颜大怒,差一点遭到笞杖流放。“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襦裹着祸端”,官场险恶,宦海风波,伴君如伴虎,五十一岁虎口余生的他终于辞官回到家乡历城(今日之济南),将自己的晚年交给大明湖上的清风、千佛山间的明月。“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金描翠间。华鹊中间,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双调]殿前欢?登会波楼》他登上济南城北的会波楼,远离朝廷那凶险之地,心旷神怡。此乐何极。当代蒙古族民歌手腾格尔高唱“我的家,我的天堂”;当年的张养浩真要将自己的家乡当成天堂而终老了,如果没有远方苦难苍生的血泪呼唤,如果没有他民胞物与的心灵的迅速回应。
  泰定二年到致和元年的四年之中,北方少雨。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更是一个重灾之年。自然灾害遍及全国各地,其时举国只有数千万人口,但仅陕西一地饥民就达一百二十万人。高高在上的元文宗依旧歌舞升平,贵族们依旧寻欢作乐,官僚们依旧酒地花天。远在济南的张养浩己届花甲之年,但却仍然关怀国事,忧虑民瘼。在他退隐后的近十年岁月里,朝廷先后七次以吏部尚书、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淮东廉访使、翰林学士等名义征聘他进京,如他的《[南吕]西番经》所说:“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一般人见此高官厚爵,早就迫不及待地三跪九叩谢主隆恩了。今日官场的瘾君子买官者流,更会兴奋得如同中了时下各种彩票的头彩。但张养浩却不为所动。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这个烂摊子,那些尸位素餐的朝中大员无心收拾也无能收拾。元文宗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济灾民的工作。张养浩虽年已花甲,还有八旬的老母在堂,但他这次却毫不推辞,义无反顾,“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今日某些驱公车而行路遇伤者却视如不见扬长而去的官员与之相比,相去何止霄壤。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如此公心勤政,仁人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在古代或今日的官场,都是一座巍然的丰碑。
  张养浩当年的种种美誉义行,我们今日已经不能亲睹与亲炙了。但幸而他既是官员,又是一位真正的优秀的作家,他当时所写的一些作品,记录了他的行谊,闪耀着他的人格美的光辉。我们今日每一展卷,仍然可以感触到他急剧的心跳。听到他心潮的澎湃: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中吕]喜春来》
  乡村良善全性命,廛市凶顽破胆心,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未戮乱朝臣。
  ――《[中吕]喜春来》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帝王只知狂欢作乐而又盛产贪官污吏的时代。《元史?食货志》就曾经记载:“赈粜粮多为豪强嗜利之徒用计巧取,弗能周及贫民。"官员与地方豪强及奸商相互勾结。上下其手,从中克扣贪污。张养浩不仅深入民间抚贫慰苦,而且以霹雳手段,打击官场与商场发国难财的蠹吏奸商。他自云:“满城都道好官人”,既是自慰,也系他嘲,其中实在包含了无穷的感慨。不仅如此,张养浩更洞见人祸甚于天灾,乱臣贼子是纲纪败坏国家危殆的根源。“还自哂,未戮乱朝臣。”横眉冷对千夫指,在那样一个奸佞当道的艰难时世里,张养浩,是高天一声正义的雷霆,是人间一支未能完全出鞘的利剑。
  在元代,张养浩可以说是一位乱世完人。他晚年的视死如归,高风懿范,使他成为了那个浊世的“当代英雄”。对作恶的奸佞小人,他有雷霆般的刚烈;对苦难中的百姓,他却有春风般的温存。他在《牧民忠告》卷上《民病如己病》中说:“民之有讼,如已有讼;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在缧绁,如己在缧绁;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凡民疾苦,皆如己疾苦也,虽欲因仍,可得乎?”万象焦枯,饿殍枕藉,张养浩目击神伤,中心如捣。他在华山和任所祷告上天降雨时,曾写有一诗,题为《哀流民操》:   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
  哀哉流民!男子无组袍,女子无完裙。
  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
  哀哉流民!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
  哀哉流民!父不子厥子,子不亲厥亲。
  哀哉流民!言辞不忍听,号哭不忍闻。
  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钱数文。
  哀哉流民!甚至不得将,割爱委路尘。
  哀哉流民!何时天雨粟,使汝俱生存。
  哀哉流民!
  满目疮痍,长歌当哭,此真所谓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联想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大饥荒年代,有哪一个作家即时写出过反映真相而为民请命的作品?张养浩祈祷上天降下米麦以拯救世上苍生,米麦没有降下,但却“天忽阴翳,一日二雨”,“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当好雨忽来“禾黍自生”而“秦人大喜”之际,真正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张养浩也喜不自禁,他先作《[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和余”,即是“余和”之意,“无是处”即俗。语所说的“不知如何是好”。张养浩此类曲作的风格是本色率真,他的欢欣雀跃之情在此曲中也溢于言表,其感情遥通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却比杜甫之作深切和激越。言之不足。故重言之,张养浩心潮难平,他将心头的潮水继续倾泻在他的套曲《(南昌]一枝花》里: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枉不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的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的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在封建时代的文人意识中,“忠民”与“报国”、“为民”与“忠君”是不可分割的,屈原的爱国与忠君固然难以分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连范仲淹这样极具“民本”思想的人,也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而,张养浩似乎与时俱进而超越了前贤,他开篇就说“用尽我为民为国心”,根本就没有提到“君”。“民”在他的心目中显然是至高无上的。结句“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表现的是子民之心的巨痛沉哀。百姓所受之苦岂是一场大雨所可洗尽?他们所受的苦仅仅是来自天灾吗?全曲不仅首呼尾应,而且和他写于同一时期的名作《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脉相承,是同一条河流所掀起的洪波巨浪。这洪波巨浪的高度与力度,不仅同时代人无人可及,即使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恐怕也会要逊让三分,因为他们由一己而推及众生虽然也弥足珍贵,但张养浩毕竟是亲临并深入救灾第一线而以身殉,具深哀与真喜似乎更为亲切和深广。
  元散曲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寄情风月,啸傲林泉。张养浩隐退后的许多作品也是如此。其中虽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同春兰秋菊,冬梅夏荷,可以给人们多样的艺术享受。然而,那些直面人生、批判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抒写作者崇高胸怀浩然正气的作品,却有如暗夜的灯光,黎明的号角,大江的巨浪,巍峨的山岳。它们促人警醒,令人沉思,也让历史和文学史将其大写在显著的位置,任凭时间枉自风吹雨打。对于张养浩,写过“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的元诗人虞集,曾作“十年七聘不还朝。起为饥民夜驾轺。嘉树百年谁忍伐,生刍一束讵能召”以吊,有如祭奠的花圈。明人严曼题其墓碑曰:“风绰高致,节全始终。名留天地,齐鲁一人。”许多帝王将相的陵寝在时间的风雨中均己荡然无存,张养浩的墓园,至今仍保存完好于他的家乡张公坟村。其人如此,其作品不也是这样吗?
  唐诗人徐凝《和夜题玉泉寺》诗说:“岁岁云山玉泉寺,年年车马洛阳城。风清月冷水边宿,诗好官高能几人?”张养浩位列高官,他的写作相当于今日所谓“官员写作”。今天,某些作家热望当官,而某些官员也热衷写作;但从古及今。官位甚高而作品并非回避当下无关民生的官样文章的,又能有多少?极端的例子可以举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他不仅是万人之上而且是万官之上,一生作诗41800首,几近于《全唐诗》的总数,为中国古往今来写诗最多的人;但他的所谓诗有哪一首能被人传诵?张养浩算是少有的例外。他平生为民请命,晚年为道义献身,绝笔之作表现的是民情民意民心民怨,磅礴着天地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他所服膺的孟子有言:“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在自己所撰的《风宪忠告?全节第十》中加以发挥:“不荡于富贵,不蹙于贫贱,不摇于威武,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张养浩,言行如一,不愧为浊世中的真君子、乱世中的大丈夫。读其文而想见其人,我们能不发思古之幽情、生抚今之感慨吗?

标签: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