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英语 > 正文

写人要凸显个性 课堂实录 [捕捉动态生成 凸显精彩课堂]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动态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之一。一堂精彩的课需要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意等精彩瞬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一堂精彩的课也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灵动备课,为学生自然生成资源搭建生成平台,提供生成资源“着陆之机”。
  
  一、 重视动态备课,预设生成
  
  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的重要性,新课程对教学预设的要求反而提高。从重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做到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这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灵活地备课。
  1.多备方案 预设生成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心理,知识层面,预设课堂组织形式。利用数学模型返回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如:在备“华师版教材八下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设计了一道看图出题:如(1) 折线OABD表示某个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请你编写一道符合图象意义的应用题。备课时主要抓住线段AB有两种思考:(以X轴为时间Y轴为路程)预备方案先离开再休息后返回;预备方案先离开再绕着原地走圆弧线后返回。备课时可引导学生从行程、工程、温度、消费等方面思考,方案设计促使学生注重生活,生活场景赋予学生创造的空间。
  图(1)
  2.备出轮廓 预设生成
  传统教学中过多考虑如何教、如何提问、如何启发引导、如何设计练习等。新课程的备课关键是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重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课堂环节。笔者备课时,重备环节安排,活动组织等大体轮廓。如在“华师版教材七下用正多边形平面镶嵌”一课,围绕主题备出轮廓:概念内涵――用一个正多边形拼――用两个正多边形拼――总结发现规律――拓广用三个及三个以上正多边形拼,每一步都是开放的,不同的拼嵌展示不同的预设生成,教师可根据课堂情景,生成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
  3.留足时空 预设生成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生命线。为了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备课时教师要多预设课堂的探究时空,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如“华师版教材七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的作业:一张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两刀,分成3张小纸片使每张小纸片都是等腰三角形,你能办到吗?请画出示意图说明剪法。为了更好理清分割的要领,备课时还预设了一个延伸。延伸:一个三角形可被剖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原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6°,求原三角形最大内角的所有可能的值。画出示意图说明剪法。在操作活动安排上备足了时间,结果学生解决作业题方案很多如图(2)。并在备分割的延伸内容时设计几个问题:你能利用基本图形找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吗?你还能利用分割线经过36°或不经过36°画出图形吗?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类讨论展示出结果如图(3)。显然,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达到预设中有生成。
  图(2)
  图(3)
  
  二、 捕捉课堂动态,凸显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不再是一出按教案上演的“情景剧”,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共享。各种不确定因素,使课堂出现了一个个“生成点”。一个有厚实底蕴的教师,应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巧加选择、聚焦,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动态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生成。
  1.巧妙设问 激发生成
  教师巧妙、灵活、开放的提问,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选择一个好的问题,是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关键。巧妙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欲。笔者曾在初三复习课中做过如下的设问:
  案例1:如图4 △ACD,△AEB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D=∠EAB=90°,EC、BD交于点F。
  图(4)
  探究1.试说明EC与BD的关系:(EC=BD,EC⊥BD)
  探究2.试说明点A在∠EFD的平分线上(过A作AP⊥EC,AQ⊥BD,AP=AQ点A在FD的平分线上)
  探究3.观察、猜想,若将两个有公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绕着顶点旋转任意角度,以上结论还成立吗?(成立)
  探究4.如图5,如果把题目中的△ABE和△ACD改为等边三角形①试说明EC与BD的关系?(EC=BD,EC与BD夹角60°)②试说明点A在∠EFD的平分线上(同上理)
  图(5)
  探究5.如图6在△AEB与△ACD中,∠BAE=∠CAD,AB=AE,AC=AD,CE交BD于F,交AB于点G,请你说出两个符合命题条件的结论。(有公共顶点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在旋转过程中,连接对应底角顶点的线段相等,其夹角等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且顶点在对应底角顶点连线所成角的平分线上。)
  图(6)
  一追三问,挖掘了命题丰富的内涵;一题五探,把命题尽可能地外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了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规律,特别是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构建了合理的知识框架。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精神,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尖头上见真缔”的效果。
  2.锁定亮点 构建生成
  这里是一个图片在教师的诱导或在某种情景下,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会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我们常说这就是课堂的亮点。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当亮点出现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锁定亮点把生成纳入预设。笔者在讲评试卷时有如下教学过程:
  图(7)
  案例2:如图(7),正方形OABC的边长是2,已知点O处是蚂蚁的家,在点(1,0) (2,1),(2,2),(0,2)处各有一只蚂蚁,它们正以相同的速度沿着正方形的边向前爬行,每只蚂蚁的爬行过程中,如果碰到另外一只蚂蚁,则各自掉头往回爬;如果爬到蚂蚁的家就停止爬行,那么当这四只蚂蚁全部爬回到家时,最多需要爬行的总路程是()
  A.16B.18C.20D.22
  为求出四只蚂蚁最多需要爬行的总路程,必须求出每只蚂蚁爬行到O点的距离,关键抓住每只蚂蚁爬行的方向、在何处相遇并掉头。标出号蚂蚁采用分类讨论计算。如 (0,2)处号蚂蚁与(2,2)处号蚂蚁在BC的中点处相遇,号掉头至O爬行的路程是?4,……,最终获取答案D。讲完这道题足足用了10分钟,当大部分学生眉头舒展,我也如释重负时,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有更简单的方法,四只蚂蚁看成四胞胎,相遇时你变成我,我变成你,每只蚂蚁不掉头直接往最远的方向爬行至O处便可。”
  ××的言语令全班同学惊叹不已,这种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方式让问题简单明了。不可预设的课堂亮点弥足珍贵,教师应牢牢锁定亮点,与学生共同构建灵活、开放、生成发展的课堂。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课堂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3.利用错误 诱导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说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善待学生思维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求异,诱发学生求异意识,这样才能探求出与众不同的问题答案。
  案例3:刚学三角形全等证明时,学生有时要用SSA的方法求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利用课后的想一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利用学生常犯的错误如图(8),索性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设置了几个探究问题:
  探究1.若对角是直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
  探究2.若对角是钝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
  探究3.若对角是锐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若不能全等“两边”还应添加什么条件呢?
  图(8)图(9)图(10)
  我让学生通过作图探求1、2,探究3的突破设计了一个作图,求作∠DAE为锐角在射线AD上截取AB=3?cm以B为圆心?3.5?cm为长的半径作弦交射线AE于唯一一点C,于是∠ABC唯一确定如图(10)。因此只要添加两边中对边较大时,探究3也全等。教学中能巧妙利用学生产生的错误,让学生在前因后果中顿悟错误,在探究问题中解决错误,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的发现、探究、解决,形成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
  
  三、 课外探究合作,促进生成
  
  坚持动态生成式数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但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不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求知欲。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寻找更多精彩的源泉,才能真正形成课内课外学习的一体动态生成教学。
  案例4: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教学中,为了对概念理解的透彻,对知识学习提升一个层次,布置一题课后提升题x2a+b-2xa-b+3=0是关于x一元二次方程,试求整数a、b值。学生课外日记有五种想法,
  ①2a+b=2
  a-b=1 ②2a+b=1
  a-b=2
  ③2a+b=2
  a-b=2 ④2a+b=2
  a-b=0
  ⑤2a+b=0
  a-b=2
  解得:①a=1
  b=0 ②a=1
  b=-1
  ③a=43
  b=-23 ④a=23
  b=23
  ⑤a=23
  b=-43
  他们在合作中细心审题抓住“整数a 、b”的条件把结论进行筛选,生成合作的成果。看到学生的合作日记让我更深领会课外活动是拓宽学生思维的摇篮,真正领会“三个臭皮匠顶得了一个诸葛亮”的道理。
  案例5:如图(17)在正方形网格中,若使△ABC∽△QBD则应在Q1、Q2、Q3、Q4中的处。
  图(11)
  延伸:如图在网格中建立直角坐标系,你能在网格中找出点P的坐标,使△ABC∽△PBD。
  学生经过课外合作、探究,不同的小组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并在点的个数上有着歧义。显然利用数学分类思想来解题的学生,所找到的答案较为完整。我更深意识到课外探究的重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展示机会,使学生更充分地展示他们智慧的光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凸显 捕捉 生成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