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饮食 > 正文

浅谈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论文1500字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 活力的源泉。本文从培养学生爱问好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达到不拘一格、一题多解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爱问好问 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 爱问好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条件和基础
  “ 学贵有疑.”疑,是探索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维的表现。这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更是科学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过程。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同时,质疑的过程蕴含着创新的萌芽,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学习能力培养的起点。学习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为长进。疑问,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一进步学习的阶梯,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提问,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更是一种表现。表现就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不会才学,不懂就问。爱问好问是学生愿学乐学的积极表现。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爱问好问的积极性,问得好的或问得恰如其分的同学应鼓励肯定,哪怕是问得与此教学毫无关系的同学也不要批评,甚至还可以给予表扬。因为爱问好问的同学都在积极动脑,都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怕课堂表面的纪律不好,难以驾驭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灵活了,思路开阔了,爱问好问的习惯就养成了。
  二、一题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定位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试图突破应用题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但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摆脱教材的束缚。当然,也有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问题,重新编写例题,组织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一题多问就是根据一题目中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或量提出或解决多个问题。如在教学工程问题 (修一段长⒊15千米的公路,甲工程队每天修250米,乙工程队每天修300米。) 时:引导学生提出或解决如下问题:
  1、甲队每天比乙队少修多少米?300-250=50(米)
  2、乙队每天比甲队多修多少米?300-250=50(米)
  3、乙队每天修的是甲队每天修的多少倍?300÷250=⒈2(倍)
  4、甲队每天修的是乙队每天修的几分之几?=
  5、甲队单独修要修多少天?⒊15×1000÷250=126(天)
  6、乙队单独修要修多少天?⒊15×1000÷300=105(天)
  7、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完成?(有下面三种情况)
  (1)、甲队先修几天后乙队合修,合修多少天完成?(略)
  (2)、乙队先修几天后甲队合修,合修多少天完成?(略)
  (3)、两队同时合修,多少天完成?(略)
  8、两队同时合修,完工时各修了多少千米?(略)等等。这样不仅重点突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或条件,培养了学生编应用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三、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落脚点和归宿
  一题多解就是一个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一题多解就是在解题的方法、思路上不强求一律,不拘一格,只要方法、思路、结果对就圆满了。如我在复习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六年级(上)50页第3题“一辆小轿车穿过一条长900米的隧道用了分,它平均每分钟行驶多少米?”时(它本是引入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一道例题),就引导学生用了六种方法:
  1、公式法。即路程÷时间?速度。 900÷=1200(米)
  2、归一法。分行900米,那么分行(900÷3)米,1分里有4个分,4个分行900÷3×4=1200(米)
  3、倍数法。分是1分的,1分是分的(1÷)倍,1倍对应的数量是900米,那么(1÷)倍对应的数量就是:
  900×(1÷)=1200(米)
  4、方程法。设平均每分钟行驶的路程为x米,根据公式得:
  x=900 x=1200
  5、比例法。设平均每分钟行驶的路程为x米。得:
  x:1=900: x=1200
  6、分数除法法。分是1分的,分行900米,1分行驶的路程为:900÷=1200(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重视概念教学。因为数学概念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了最基本的概念与有关的联系,才能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这部分的概念教学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的。教师在教学简洁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渗透了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如每盘有2个梨,有这样的3盘。其中每盘有2个梨,就是说每部分的数是2,渗透了每份数;有3盘,就是有3部分,渗透了每份数,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数量关系铺平了道路。教师在教学除法的意义之前,要讲清“平均分”这个概念。因为“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要通过“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和除法的关系,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同时也渗透了份总关系。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我们便引导学生重点弄清每个数量的含义,理解数量关系。例如每盘2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知道1盘是1个2,3盘是3个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梨,也就是要求3个2的总数是多少。知道一共有6个梨,有这样的3盘,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是3盘梨的总数是6,6是3盘的总数。要求一盘有几个梨,就要把6平均分成3份。知道一共有6个梨,每2个装在一个盘里,这两个数的关系是有1个2就是一盘,6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对应用题条件及问题的结构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分析解答有关乘除法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有层次、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中也能看出,这种步步渗透、层层深入,抓住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决定于对数量关系的正确判断,而正确判断又来源于概念的正确建立。
  课堂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探索求知欲强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定会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专业技术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教程 教材 教法》

标签:应用题 浅谈 中对 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