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饮食 > 正文

【天空和大地之间,小小的永恒的诗思】 天空那么蓝大地那么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宁明是我心仪多年但一直未能谋面的朋友,这位让我充满敬意的勤奋的诗人,一边在蓝天上飞翔,一边在白纸上写诗,就这样许多年下来,他成了中国优秀的飞行员,也成了中国新诗发展进程中的优秀诗人。说这样的话绝无溢美的成分,只要细读他的诗就会被他冷静深切的诗思所打动,就会为他锦心绣口的才华所折服。
  终于,这位“中国飞得最高的诗人,飞行员中的中国作家”从高远的天空平安地返归养育他的大地,从开阔的蓝天降落到精纯而优美的诗意境界中。去年宁明告别军旅生涯,他可以安稳地坐在桌前写诗,朋友们常常为他悬起的一颗心也落了下来。
  在诗歌创作上,宁明是绝对可以称得上高产的,每年发诗几百首,甚至出几本诗集,他是以铺天盖地的大剂量来冲击中国诗坛的人。这本《当谷穗走过深秋》是宁明惯例中至少每年一册的总结或纪念性的诗集,短诗体制,有一种提速的快捷感,智慧而简近,直接而锐利,有锋芒但不是写得裸露的那一种。
  诗人宋晓杰女士曾有过这样的概括:“宁明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不是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成的玻璃房子,不是用玄奥的线条虚设的空中殿堂,不是用温吞的材质随意搭建的温室。他的诗是一间朴素的砖石房,有斑驳异美的质感,有流荡通透的气息,能容纳春华秋实,能担当风霜雪雨。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乘着诗意的翅膀》,《诗选刊》2009年增刊第85页。)这是很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对诗人宁明来说是不过分的。他的诗重视感性,但内蕴丰实,哲思显豁,确实不是玄奥温吞。他的诗短小但有气度、有包容,是坚挺而稳重的诗,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他的小小的诗思涵纳着一种人性和生命的永恒。
  宁明的诗虽然短小,但他善于在“短”中展开,他善于在“短”中制造回旋曲折的诗意效果。他的许多诗只是那么几句,但绝不是空落落的短,而是内涵饱满充实,常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出来。诗集中开卷一首《一只雨中飞过的鸟》含蓄内敛,是诗人借“鸟”这个意象来写一种心情:
  
  在雨中,一只鸟,射向
  灰色的天空
  穿过雨丝结成的网
  准确击中了,我下午四点半钟的
  空虚
  游移的目光比鸟翅飞得更快
  鸟的羽翼转瞬变成一只微型的风筝
  车窗外,每一条雨丝仿佛都蓄谋已久
  它们要拧成一条透明的绳索
  将雨中的鸟,与我的心情
  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这只鸟的命运,在黄昏里
  不停地翻飞、挣扎
  它挥动翅膀的剪刀
  无数次剪开迎面笼罩的雨网
  但无论如何,也剪不断
  一场大雨的威胁
  
  在雨中飞过的这只鸟
  很轻易就把我的目光,也牵进了
  这场大雨中
  它的翅膀,越飞越沉重
  一种即将坠落的担心
  让我的双臂,在疾驰的车窗里
  抱得越来越紧
  
  显而易见,“鸟”在雨中飞,从构思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意象方式,鸟飞是一种喻指,“雨”是生存的环境与命运相关的内容。但诗人不是把“鸟”与“雨”简单地联系起来,而是让诗人的感受主体介入其间,把“我”的“心情”“目光”等主观性的内容与“鸟”的意象沟通,形成了“鸟――雨――人”的内在曲折关联。写“鸟”在空中,穿过“雨丝结成的网”,然后把镜头拉开,“鸟”飞进了另一种维度之中,即“准确击中了,我下午四点半钟的/空虚”。于是“鸟”“雨”与人的心境――“空虚”有了一种诗意的微妙联系,不拘泥于意象,而让意象伸展开去,诗便有了更大的境界,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了。
  还要说,宁明在诗意的推进中,能够找到确切的瞬间性以加大诗的内涵,把主体情绪的变化顺理成章地与意象之“物”的某些细节联系起来。比如说从“鸟的羽翼”到“微型的风筝”,比如说“雨丝”“蓄谋已久”地拧成“一条透明的绳索”,后边的“鸟”、“我的心情”两种事物的“捆绑”便有了根脉,诗意的生成是基于前面细节性描述,这正是意象的生长和延伸。《一只雨中飞过的鸟》中两次写到“目光”,这是主体性的标识之物,这是曲折的诗意所不能缺少的。第一次出现是“游移的目光比鸟翅飞得更快”中的“游移的目光”,第二次出现是“在雨中飞过的这只鸟/很容易就把我的目光,也牵进了/这场大雨中”中的“我的目光”。这两处目光的重要性在于诗人把主体情怀紧紧地与意象之“鸟”的某些行为细节联系起来,这样诗的情境天地便得以充分展开,于是产生了一种张力,感性的描写成了不露痕迹的反思,把富有命运色彩的哲思推向了深度。
  人们常说的“神来之笔”看似老生常谈,但它对于一首好诗的形成永远都是重要的,我确切地相信这一点。宁明的诗常有精彩之处,就是有那么多神来之笔,让人忽然进入全新的天地。在《梦见你》中,宁明写下了这样一些句子:
  
  我说梦见你,通常是在
  醒着的时候
  不该让你流泪、嗟叹、幻想纷纷
  这样的短剧常常上演
  每一回都比梦境还真切
  
  你在秋天的田垄上
  已独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稻穗金黄,你也已经成熟
  懂得了,只有爱你的人
  手里才会握有镰刀
  给你留下一道致命的伤口
  
  我说梦见你,请不要伤感
  否则,那架陷入泥沼的独轮车
  我一个人,难以推出来
  
  我非常喜欢中间一节,尤其是“只有爱你的人/手里才会握有镰刀/给你留下一道致命的伤口”这些句子。我不知道宁明这些在诗中占有明显主导位置的句子是先行就有的经验性内容呢,还是写着写着就豁然露面的呢?不论怎么样,我都愿意由着性子把它叫做神来之笔。我读着是忽然心中一动,怎么就写到这上来了,肯定诗人内心经验性的积淀早就有的,但此情此景,它忽然就冒出头来,而让诗成为诗、成为好诗,这就是神来之笔。
  当然一首诗不可能都是神来之笔的,要有一些铺垫、造势或烘托,然后顺势出场的才是神来之笔。可能有一些诗句很平常,不是那么让人震撼,但这些句子是构成整体诗意境界所不可缺少的。比如说宁明的这首诗,开头的一节与结尾的一节也是写得极精彩的,其中“我说梦见你,通常是在/醒着的时候”表意就很显智慧,很辨证也很俏,说得有意味。又如“那架陷入泥沼的独轮车/我一个人,难以推出来”,是很独到的象征,可以读出深度来。文学就是要哪怕一句平常的话,也要说得有意味,说得不平常,诗尤其应当如此。诗人就是要有经营“微妙语”的能力,微妙语是提纯的东西,它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乃足令人神远。”(转引自《中国诗学专著选读》第267页,张寅彭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所谓微妙,其实就像一张白纸上的一个红点,以白来托举红,红点便有“微妙”可言,若把白纸全然涂红,“微妙”也就不见了。这纸的白色即是所说的“一路坦易”,它是红点这种“微妙”的环境,环境作用不可小视,否则就没有了“令人神远”的效果。在《阴影下》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灰色的影子
  把一个怀揣光明的人
  也染成了灰色
  
  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
  指出两条道路
  让人选择――
  是走黑道,还是走白道?
  
  在这样的白天
  做一个秉烛而行的人
  其实很难
  
  以“阴影下”为题,写人类社会现实的某些黑暗成分,它对人的生存活动构成极大影响。诗的前两节虽然警策的意义深邃,但还是一种“坦易”的叙述方式,而最后一节的三个短句写在白天“秉烛而行的人”的难度,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一种黑暗的现实中,一个举起光明之“烛”照亮世界的人肯定是举步维艰的。这首小诗写得简洁,从表面看是不动声色,但内在的诗质却极为充实,尤其结尾凸显了重量,是“微妙语”从“一路坦易”中显露峥嵘而有了“令人神远”的效应。我喜欢《羊头》一诗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感悟方式:
  
  想用一双筷子剔除羊的思想
  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这颗被持久煮沸的羊头
  把所有成熟的想法
  都护守在坚硬的头骨之内
  
  羊的思想很简单
  一生只知道做一件事
  用最廉价的青草和水,换回
  最鲜美的奶和肉
  奉献给那些,最终出卖它们
  或杀戮它们的人
  
  其实,羊还有另一个想法
  它在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
  请求那个握刀的人
  不要把什么肉,都挂在羊头的名下
  去理直气壮地叫卖
  
  第一节 是写把羊头煮熟了来吃,而羊头作为美味却为坚硬的头骨所包裹,诗人以虚实相生的方式来构成诗意情境,“羊的思想”和“成熟的想法”都是虚化了的,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生哲学内涵。第二节写羊的生存和命运的悲剧性,把“用最廉价的青草和水”换来的“奶和肉”,“奉献给那些,最终出卖它们/或杀戮它们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可谓鞭辟入里。第三节是异峰突起,让羊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入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典故而使诗的意境抵达“神远”的艺术天地。《羊头》所演绎的生存经验及诗意表达,让我对宁明的诗歌创造才华刮目相看,他以这样的短诗显示了自己的文学实力。
  作为诗人,宁明的写作是勤奋的,我从他的这本短诗集中清晰地看到他的生活轨迹。他的每一首诗都明确地标注着写作的时间,而这些写作时间都是连续的。宁明几乎每天都在写诗,像上帝一样地思考着。他的写作几乎像日记一样,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生存和存在的本相,有一种近乎纪实的特色。他有不少诗中写到了“鱼”,我想大概与他生活中的鱼缸有关,一个诗人其实是把他的经验升华了才成为诗,把他生存中所目击的事物和现象艺术化了才成为诗。
  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说:“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的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的日记。”(《另一种存在》第14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我不知诗人宁明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但从宁明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的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情怀。他的有些诗就像日记,就像生活的记录。《想吃兔子的草》题目别致,在构思上也是一首别有情趣的诗:
  
  在兔年到来之际
  酒杯与酒杯,在一起
  谈论兔子――
  狡兔三窟、龟兔赛跑、守株待兔、狐死兔泣
  兔死狗烹、一雕双兔、兔起鹘落……
  对!还有,兔子不吃窝边草
  
  酒至酣畅,醉耳朦胧
  我仿佛听见
  一棵草在对另一棵草
  窃窃私语
  它们有个想入非非的想法
  思谋着,会有一天
  也能够品尝到
  窝里那只可爱的兔子的味道
  
  诗人以寓言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奇思妙想,“兔子”不仅是“酒杯与酒杯”议论的对象,而且也成了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草”的议论对象,这通常的被吃之物,却忽然异想天开地想要“品尝”“兔子的味道”。就是这样一首寄意玄妙的诗,也可以看出诗人在现实人生中生活和经历的某些蛛丝马迹,开头一句“在兔年到来之际”就是一种主体感受的实践性介入,透露了此诗写作的时间性信息。当然,这首诗里的日记性、纪实性比较微弱,或许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他的其他许多诗作中,我们可更清晰地看出诗人生存的直观景象,诗人的经历内容与诗意的构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甚至显现出了某些生活的“自叙传”色彩。《米兰》一首不是我们惯常所见的咏物诗,而是表现了诗人与“米兰”所遭遇的一段特殊经历:
  
  一棵米兰,冻僵在了
  我的记忆里
  那是一棵多么油绿的米兰啊
  每一片叶子
  在晨曦里,都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那天晚上,我喝醉了酒
  敞开胸怀倒头便睡
  而米兰却一直冻得睡不着觉
  风推开窗子,为雪打开了城门
  寒冷的长夜啊,米兰被凝固成了
  一尊翠绿的塑像
  
  死了的米兰不再返青
  我补偿给米兰的温暖
  使它身上的绿色加速衰退
  米兰,不像一个摔了跤的孩子
  哄一哄,就会“哇”的一声
  哭出声来
  
  我相信这是诗人生活中经历过的真实事件,至少它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或别人经历过的。诗中有很精确的过程描写,酒醉之后,风刮开了窗子,外面是寒冷的冬天,盆花米兰在寒冷中被冻死。诗中寄托了诗人的悲悯情怀,为表达一种悲悼情绪而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感触很深,经历在诗中表现出来有一种直接性,是直觉的表达,现场感很强,晨曦里那米兰闪烁着的“晶莹的泪光”,显得特别真切动人。尤其是结尾三行“米兰,不像一个摔了跤的孩子/哄一哄,就会“哇”的一声/哭出声来”,是一个十分精彩的比拟,它带着刻骨铭心的感染力走向读者。
  生活中的每一天,诗人宁明几乎都在不停地写作,我们可以把他的生活称为诗写人生,他的诗是他心灵的日记,他的心灵历程就在他的诗中,这样的说法针对诗人宁明,或许比他人更确切一些。如果说宁明的诗可以算是一种“记述”的话,那么他的写作的现场到达他所表现的内容有极近的时间距离,甚至有时他的写作所面对的就是眼前的事物。比如《情人节礼物》他写:
  
  明天就是情人节
  鱼一样的短信,一条又一条
  从手机荧屏的水面跳出来
  
  此诗写于“2011年2月13日”,正是情人节的前一天,可以说写作的时间与生活现场的时间是同步的。题为《三月一日夜某宾馆实录》的写作时间是“2011年3月2日”,写的是前一天的事情。我把另一首题为《小旅馆》一诗的前两节抄录下来:
  
  小旅馆门前的石头其实是一些冰坨子
  它们像被众人摸黑的乳房
  光滑,坚挺,靠近时必须小心翼翼
  我一肩背包,另一只胳膊在空中当翅膀
  才能平衡好出门在外的大年初三
  
  战战兢兢来到小旅馆门前
  推门,探头。一对老夫妇招呼“进来吧!”
  楼梯狭窄。陡峭。我与迎面下楼的陌生人侧身而过
  212房间是个雅间,住宿30元,押金10元
  低头进门。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
  有电脑,能上网。还是张大床。许多客人
  都愿意要这一间,做钟点房……
  
  诗人对于“小旅馆”门前屋内的描述是真实细致的,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纪实性的写法,也可以说是用诗的方式写下的日记。诗中的时间是“大年初三”,写作时间正是那一天,即他所标示的“2011年2月5日”。确切地说,宁明就是在那个小旅馆里写下了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心情,他的诗直击了生活的现场。许多生活的细节内容十分逼真,包括人物的行为、心理以及一些事物的现象都呈现了诗人刻意为之的具体性。这种方式更大可能地强调了直觉感受中的存在性,诗意的构成不是只从记忆中去提取,强化在场,缩短感受、思维上时间和距离的间隔,为诗的本体展开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当谷穗走过深秋》是一部精致、凝练、畅达而又深邃的短诗集,它充分表现出一个诗人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写作功夫。无论在构思方面,还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宁明都是特别优秀的一位,当然这与他长期、大剂量的读写训练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关。沉迷于诗中,艰苦卓绝的努力,结果就是走向更大的成功,我相信像宁明这样一位能在无依无凭的蓝天上把事业做得美妙绝伦的人,一定能让诗在他的笔下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的。
  宇宙无边,天地也太广大了,在天地之间,其实我们的诗思早已变得纤细弱小,有时让别人看不见。但我们必须心明眼亮,必须信心十足地走下去,诗便可以突破那小小的烛光,与生命一起明亮起来。正如宁明笔下的《雪天里的牛》那样:
  
  大雪弥漫。眼花缭乱的雪花
  让思想简单的牛
  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它辨不清哪一朵雪花里
  藏着春天
  
  在天空和大地之间行走,很多时候诗也是茫然的,也许我们会变得更加简单,前程和道路只在行走中,让人眼花缭乱的雪花无法辨清也罢,其实哪一朵里都可能“藏着春天”。宁明在他的诗中微笑着,他比我更明白这一点。
  
  【作者简介】
  邢海珍,1950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著有文论专著、诗集多部。

标签:的诗 大地 小小 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