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饮食 > 正文

关于转移的辩证法:辩证法原理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对转移,日企也很纠结。转移可以抵御灾害风险,但又担心本土核心产业空心化;不转移的话,除了潜在风险还可能遭遇现实损失,比如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亏损。怎么办?   地震过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直以来,日本企业的发展十分依赖海外市场,对全球化重视有加,比如日本汽车工业,全球产量达到2000万辆,但是国内销售只有300万辆左右。在此背景下,日本2011年3月的那场地震很快影响全球,而日本自身,则以电子、化工和汽车受影响最明显,其中,又以震区企业遭受的影响最直接和迅速。
  “震区受影响较大的企业,包括像日本电子零部件企业东芝、夏普、松下、三菱和三洋,以及美国德州飞思卡尔这些外资企业,生产都被迫停止。尽管飞思卡尔已有停产打算,但显然比计划来得早。丰田汽车关闭位于灾区的两家组装工厂和一家部件生产工厂。本田汽车关闭一家组装工厂和一家部件生产厂。日产关闭横滨市和日本东北部地区5座工厂,停放于茨城县日立港的1300N英菲尼迪轿车被海啸卷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说。
  近一年后,上述日系车企的状况又如何呢?贾新光称:“总体上,日本本土市场2011年乘用车的销量是239万辆,下降18.5%,市场受地震冲击明显。”
  丰田2011年的全球销量减少了6%,仅为795万辆,退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对欧洲销售的汽车下降6.3%,对美销售汽车下降7%,在中国市场算是完成预期目标88万辆还略有增长,增幅为4%。
  日产2011年全球总销量再创历史新纪录,达到467万辆,同比增长14.4%。除了在日本本土有10%的降幅,在日本以外的市场,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以及欧美都呈现增长,平均增幅为18%,其中,中国和美国的增幅分别是22%和15%。
  本田2011年全球总销量为309.5万辆,同比下降13%。其中,向美国、中国的汽车出口分别下降了7%和5%,南美和欧洲的降幅更大,分别是25%和17%。
  贾新光认为,丰田在欧美市场上的产销量减少,一方面,源于丰田2009年在美国大规模召回事件,之后其发展战略在重新调整中,提高质量、回到原点等部署尚未及时发力,可谓尚未恢复元气;另一方面,地震令其雪上加霜,不仅生产设施损坏,还要考虑全球布局方面的新问题,各方面考验叠加。
  日产震后能依然稳定增长,主要是因为有“雷诺一日产联盟”发挥辅助作用,联盟让其享有日本、欧洲两个生产体系,日本体系发生问题后欧洲体系可以及时、得力协作。欧洲汽车的整车和配件都很强,有一套完善的体系,这次针对震后日产面临日本供应体系瘫痪,进而影响到全球整车生产的情形,欧洲方面及时调集资源、大力增加生产和供应,同时,日产自身及时调整供应分配,集中保中、美市场,因此得以保持大灾后仍能高速增长。
  本田震后表现不佳,则主要是连续发生不可控因素所致――2011年年初的日本地震.让本田恰好位于震区的研发中心工作中断,之后.持续将近半年的泰国水灾,又让本田20万辆产能的整车厂被淹,设备基本报废,相当于要重建该厂。本田可谓“屋漏恰逢连夜雨”。
  “全球化”步伐愿景依旧乐观
  综合而言,2011年对大部分日系汽车企业而言并不好过。但贾新光提醒道:“一方面,日本企业有灾难应对的丰富经验、科学体系、坚韧意志,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也在先前的累积下,逐步在组织体系、经营格局、战略布局等方面延伸出触角。在此前提下看2012年的日本车企复原力,确实可以说它们在强力回归或者发力,比如丰田,可以从其在常熟设立研发中心看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再如本田,可谓从艰难困苦中挺过来了;至于日产,则属于情形较好的代表,春节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布置2012年中国市场的营销工作。当然,从长远看复原不是问题,但2012年日本车企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车企间产能上的领先优势很容易被赶超。因此,有日本车企集团掌门人谆谆教导全体员工,务必要保持紧张状态,不可懈怠。”
  不过,从日本汽车企业这一次地震应对看,贾新光表示:“如果回望日本车企的表现则可以确定,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并不是灾难预案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阪神地震之后,日本企业就已经意识到要加快全球化、打破原来的封闭体系。”
  应该说日本一直都非常重视全球化,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面临非常大的矛盾――扩散可以抵御灾害风险,但又担心本土核心产业空心化;不转移的话.除了潜在风险还可能遭遇现实损失,比如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亏损。
  至于打破封闭的体系,主要是指改变“垂直一体化”的配套方式。日本车企都实行精益生产方式,也就是丰田所谓的“零库存”。零库存固然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但也存在因为一个小环节而中断全球生产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在封闭供应体系下,某种零部件可能只在一两个工厂生产.但却要供应全球的配套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一个小零件生产中断,其影响也将是全球性的所以,日本企业开始考虑分散这种风险,如在全球建立辅助的生产基地。
  在这次地震中,供应链中断进而影响其他环节,已经在汽车零配件、电子零部件行业发生,日本企业也开始将视角转向国际,想尝试借鉴国外零部件开放式供应体系。不过,当下日本车企的产能主要在国外,本土销量不足全球的1/6,另外,国内汽车产能的1/2用于出口(2011年受地震影响,本土出口比重只占1/3)。同时,日本汽车企业在全球化、小型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方面都各有所长:丰田、本田的混合动力技术,松下、日产的新能源电池生产,丰田的成本控制等,都是业界共识。
  在其他领域的全球化方面,日本企业也开始加快步伐,比如丰田,已经开始加速在中国产业链转移,2011年10月在常熟发布其新能源技术路线,并如前所述开建投资总额近7亿美元的研发中心。贾新光预计:“2012年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态势肯定格局大变,总体上,日产、丰田等日本车企会对欧美、中国新兴市场一起抓,产能会有一个较大反弹。丰田2012年还会有体系上的较大调整,鉴于美国通用破产重组后取消事业部、大区制取得明显的成效,丰田必然会采取减少组织层级、缩短战线、减少平台、去掉不必要的多元化等措施。”
  把控关键链得以全球化生存
  日本确实是个全球化意识强烈的国家,产业转移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从市场供需来看,日本众多企业的主战场都在本土以外从生存力来讲,无论其国际化过程中带有多浓的本土文化色彩,其全球化的适应力毋庸置疑。但奇怪的是,日本全球商业布局经常被称道的、却是其对于风险的防范动机和措施,比如对“产业空心化”的警觉和防范,而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则被忽视,那就是日本全球化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力和隐蔽的产业链转移战略。
  诚然,日本企业一直都注意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控在本土,向外转移的大多是产业链条中比较低端的环节。这次地震也显示,目本在产业链中的关键性角色尤其重要,受到地震冲击强烈的电子、汽车、化工产业便是证明,包括中国的日企代工被迫停工、苹果的iPad2因为芯片供应不足推迟上市日期。
  不过,财经作家、日本观察家陈伟强调:“日本布局全球.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经验都非常强大,而这也恰是其全球布局成败的关键。记得中国政府决定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时,是日本企业很快参与重庆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目立负责重庆高铁技术系统建设)。再如日本企业出售白色家电、电脑PC业务等,像松下白电卖给海尔、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日本电气)将PC业务卖给联想,都并非表明日本传统产业没落了,而是出于向新的、利润更高的产业转移需要要。包括如转向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卖软件和解决方案等。”
  早在2008年,白益民就在其《三井帝国在行动》一书中,揭开过日本企业“隐蔽赚钱”的特性。陈伟补充表示:“我们误以为日本企业产业链转移是传统产业没落,我们还根本不知道很多日常的产品,其实都是日本企业提供的,比如北京地铁铁的刷卡机是日本富土的产品,而麦当劳的刷卡机则是松下的杰作,再诸如飞机轴承、医疗针头之类的,太多数人也想象不到几乎被日本企业垄断。”
  日本企业确实关注在并不宏六的产业上,企业自身规模往往也热衷精巧,但是这不代表市场利润也会很低。制造业立国的日本,真正地攫取制造业链条中技术核心、利润丰厚的环节。所以,从深层来看,类似于丰田震后甚至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常熟这样的战略转移,可以解读为日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视,但绝不表明日本全球化布局便发生了根本变化,因为日系汽车的研发中心功能还有细分:转移来华的主要侧重产品设计和本土化,目的是适应和更好地扩大中国市场,真正的技术研发、申请专利等功能,公司总部肯定还是会安排留在日本。

标签:辩证法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