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招生 > 正文

2016江苏中考招生指南

时间:2017-03-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含解读

>

数学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学科(江苏卷)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既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1.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中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数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这几方面的能力.(1)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题设条件想象并作出正确的平面直观图形,能够根据平面直观图形想象出空间图形;能够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够对空间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2)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通过对实例的探究,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能够从给定的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3)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经获得的正确的数学命题, 运用归纳、类比和演绎进行推理,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假性.

(4)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或近似计算.(5)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够综合地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较为困难的或综合性的问题.3.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数学的应用意识的考查,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构造数学模型,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是:能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数学试卷由必做题与附加题两部分组成.选修测试历史的考生仅需对试题中的必做题 部分作答;选修测试物理的考生需对试题中必做题和附加题这两部分作答.必做题部分考 查的内容是高中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1的内容;附加题部分考查的内容是选修系列2中的内容以及选修系列4中专题4-1《几何证明选讲》、4-2《矩阵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这4个专题的内容(考生只需选考其中两个专题).

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在下表中分别用A、B、C表示). 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最基本的认识,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掌握: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

具体考查要求如下: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题分必做题和附加题两部分.必做题部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附加题部分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二)考试题型

1.必做题 必做题部分由填空题和解答题两种题型组成.其中填空题14小题,约占70分;解答题6小题,约占90分.

2.附加题 附加题部分由解答题组成,共6题.其中,必做题2题,主要考查选修系列2中的内容;选做题共4题,依次考查选修系列4中4-1、4-2、4-4、4-5这4个专题的内容,考生只须从中选2题作答.

填空题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只要求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计算或推理过程;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三)试题难易比例

必做题部分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大 致为4:4:2.

附加题部分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大 致为5:4:1.

四、典型题示例

A.必做题部分

1. 设复数z满足(3?4i)z?|4?3i|i(z?1)??3?2i(i为虚数单位),则z的虚部是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

4

5

2

2. 设集合A?{?1,1,3},B?{a?2,a?4},A?B?{3},则实数a的值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概念、交集的运算等基础知识.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1.

篇二: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选修科目)化学科考试说明

p>

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科江苏卷的命题将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组织命题,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高考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1.2016年化学科江苏卷将坚持一贯的命题理念,既能体现化学基础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又能促进化学课程改革的深化;既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水平,又关注对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潜力的评价;既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的实际情况,又能发挥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推动化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2.2016年化学科江苏卷以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学科能力为主旨,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为主要考查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化学思维等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及其发展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2016年化学科江苏卷将进一步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进一步体现化学科江苏卷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化学学科能力的要求,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化学学科的考试内容作如下说明。

(一)素养和能力要求

1.理解化学科学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形成化学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理解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2)能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对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与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进行分析解释,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认识化学科学及其重大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形成信息素养

(1)能通过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以及相关模型、数据和图形等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

(2)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

3.学会实验探究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并应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在给定情境中通过分析、判断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3)能设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实验探究方案,能运用观察、实验、阅读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证据,能基于证据推理形成探究结论,并运用多种方式准确地表达探究结果。(原为“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形成探究结论”)

(4)能对探究方案、探究过程、探究结论等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或方案。(原为“能用化学用语准确地表达探究结果,并应用探究结果解决相关问题”)

4.解决化学问题

(1)能将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分解,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2)能用正确的化学语言表达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并作出解释。

(二)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层次

2016年化学科江苏卷对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按由低到高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与技能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含义及其应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事实。

综合应用: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原为“在理解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比、推理、归纳或计算,并形成结论(原为“能解释、论证并解决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三)考试范围和内容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科江苏卷的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内容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4个课程模块的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两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

第一部分必考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16年化学科江苏卷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1.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

(1)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识别和创造物质的一门基础科学。知道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发展趋势。

(2)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2016江苏中考招生指南)质的关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实验、假说、比较、分类、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定量实验研究方法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在测定物质组成和结构中的作用。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资源、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的关系等)。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①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含义。

②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③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④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常见不同类型物质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

⑤熟悉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能正确使用化学式(分子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⑥知道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

⑦理解溶液、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⑧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不作要求)。

(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①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②能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原因,知道化学变化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等概念。

④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根据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⑤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⑥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常见的简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⑦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⑧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能运用恰当的措施防止铁、铝等金属腐蚀。

⑨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认识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3)物质结构与性质

①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②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掌握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和简单离子的结构。

④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⑤理解元素(主族和零族)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性质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⑥知道化学键的含义。能用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表示一些常见(原为“某些”)物质的结构。

⑦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平均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②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

③认识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④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简单化学反应的方向。

⑤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⑥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

⑦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5)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①理解电离、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理解并能表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③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④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说明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认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作要求)。

⑤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能运用溶度积常数(Ksp)进行简单计算。

⑥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3.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1)理解并能应用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如Na、Al、Fe、Cu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

(3)了解常见非金属(如H、C、N、O、S、Si、Cl等)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

(4)认识化学在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实现物质间转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5)了解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认识常见无机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1)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一般方法。

(2)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能认识手性碳原子。

(3)认识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能用结构简式等方式正确表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不包括立体异构),能根据给定条件推断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5)了解加成、取代、消去、加聚和缩聚等有机反应的特点,能判断典型有机反应的类型。

(6)掌握烃(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能利用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化合物。

(7)知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8)了解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认识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知道简单合成高分子的单体、链节和聚合度,了解合成高分子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10)认识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对环境、健康产生的影响。

5.化学实验基础

(1)知道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熟悉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5)了解Cl、SO42、CO32、Na、K、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能对

常见物质的组成进行检验和分析。

(6)了解过滤、结晶、萃取、蒸馏等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7)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方法。

(8)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

(9)能识别简单的实验仪器装置图,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或处理,并得出合理结论。

(10)能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能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二部分选考内容

1.“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模块

(1)原子结构与性质

①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篇三:2016年江苏省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选修)

p>

历史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体现以稳为主、稳中出新的原则。(表述略微变化))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I)、历史(II)和历史(III)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 “闭关锁国”。

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4)戏曲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5.古代希腊罗马

(1)雅典的民主政治

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

(2)罗马法

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近代部分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其历史影响。

(2)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在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表述改变,原为 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7.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

(2)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荷兰、法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3)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与影响。

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

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

(4)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作用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经典力学

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瓦特改良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4)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革命运动。

(6)国共政权的对峙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

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8)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

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工业(原为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部分

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5.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表述改变,原为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三个小标题整合为二个,考点的具体内容没有变化。)

(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表述改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原小标题(2)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18.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9.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

标签:江苏 中考 招生 南京2016中考指南 中考填报志愿指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