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招生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浅论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现状问题及原因】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有效衔接方面存在问题,而其在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的问题相对明显突出。项目组通过对大学与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呈现两阶段衔接实际状况,试论衔接失效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衔接 高中 大学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中,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最为重要。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萌芽,思想政治教育课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则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态。高中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是最具特色、问题最多、解决难度最大的关键点。通过对长春市九所大学和高中的实地调研,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存在的诸多衔接不当现象。本文将对出现的问题和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
  一、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现状问题
  通过对长春市九所大学和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分析结论显示,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同学能够较顺利地进行高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但存在的诸多衔接问题仍不乐观。某些方面的衔接失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造成了诸多问题。从教学角度出发,这些问题在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遇到的学习困难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表现。
  (一)课本知识的部分重复由此引发的听课状态的反差
  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课本知识与高中有部分重复。《近现代史纲要》与高中历史课学习内容重复较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高中政治课中哲学常识有部分重复,《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门课程的内容也有部分知识是互相重复的。学习内容的重复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看小说、睡觉以及学生不集中精力,忽视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频繁发生,这与高中的听课状态形成很大的反差。
  (二)学生对高中所学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大面积遗忘
  这种知识的遗忘现象主要发生在文科生中。文科生在高中阶段记忆了大量政治课知识,但在大学中却遗忘了许多,无法及时配合老师教学。这一现象与听课状态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排斥大学思想政治课知识的重复学习,另一方面又遗忘已学知识。这阻碍了学生主动进行课程学习。
  (三)对于已学习知识的否定与偏激的批判态度
  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只熟记课本知识,而在大学阶段,部分学生学习时,对其学习的知识产生了质疑和反对,认为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不切实际,导致其错误地认为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无用。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现实问题,没有树立合理的“问题意识”,对于课本知识和现实问题进行批判的同学异军突起,缺少辩证思考知识的态度。
  二、衔接失效的深层原因
  造成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经过对已得到资料的分析,发现造成衔接失效的原因源于思想政治课在大学与高中两阶段本身的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高中与大学课程着力点的衔接失效
  高中学习阶段,迫于高考压力,思想政治课的着力点为知识的学习、背诵与积累。教学过程中,师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知识的梳理和背诵练习上,而对于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则多表现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型社会事件上。教师为了便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很少为学生剖析身边的社会事件,学生忙于课业也很少了解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着力点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加注重解释其理论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注重原理性的剖析,从历史中论证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通过使学生经历这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而形成对我国国家现状、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的正确认识,形成处理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合理观念。
  如果说学生是成长中的花,那么高中的学习是根茎不断吸取营养的阶段,大学则是把吸取的营养转化成能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的阶段。但花儿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却没有开放出美丽的花朵。如何将吸取的营养转化为绽放的能量?这条转化之路就是“以实践论证理论,将理论联系实践”的道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应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向学生指明。但是大部分授课的大学教师延续着高中老师授课的风格,没有在课程讲解的深度上下工夫,无法深入地解释理论的合理性,只能给学生带来“一味地重复、说教”的印象。
  理论与现实有机的结合有利于解决前文中提到的“课本知识部分重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所开设的,不需要提高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高度,需要的是理论解释的深度,使学生真正理解政治课程的知识。
  (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埋没
  在前文衔接现状中,曾提及“学生对于已学习知识的否定与偏激的批判态度”这一问题。访谈中多次发现被访谈者(学生)谈及这样的观点:“与其在课堂上灌输知识,不如去解决些实际问题。”这样的观点的确反映出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思维角度单一且并不健全,甚至是偏激的。
  繁重的学习考试任务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知识的梳理和背诵练习上,而对于理论与实际联系,则多表现为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型社会事件的学习的解释中,主要途径是做习题与考试。此阶段学生缺少对问题的发现意识和思考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和培养也是缺乏的。
  当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门时,其生活覆盖的广度、面对的问题、接受的信息都爆炸式的增加。进入较为独立的大学生活后,大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以前只出现在卷面上的词汇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例如CPI、就业问题等。高中时期缺乏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大学生,导致在面对大量混杂的实际问题时,缺乏自我判断,从而产生偏激的态度。这种偏激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一类是“激进型”,一些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学习中从未关注生活,所以在大学时代积极关注身边的各种问题。但由于缺乏从“零关注”到“积极关注”的合理铺垫,导致其在面对问题时缺少理性思考,只是一味地进行批判和指责,认为思想政治课本内容脱离实际,学习无用。于是出现了上文所叙述的“与其在课堂上灌输知识,不如去解决些实际问题”的观念;另一类是“消极型”,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一辈子和政治扯不上关系”,回避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对国家时事、思想教育漠不关心的态度,忽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无论是看似积极地关注社会问题,还是消极地逃避社会问题,这样的态度都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埋没了学生自身主体性对课程本身和政治生活中的彰显,忽视了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自身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把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义务、责任则抛之脑后,不承担国家社会发展所赋予个人的使命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遵守法律、社会规范,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将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实现相统一为主要目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应更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合理的问题意识的启蒙和培养。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只重视知识的讲授和考试的成绩,轻视理想观念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讲述多于学生表述,背诵多于思考。学生自身也忽视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的主体能动性,贫于思考发现,缺失理性辩证。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种偏激的意识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讲授政策知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社会责任、个人理想的继续培养,挖掘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体的能动性。这个培养点应是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重视、一脉相承的。
  (三)课程定位与重视程度的差异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门都在强调其重要性。然而对于高中和大学这两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和重视程度却不尽相同。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课作为其主要表现。以吉林省为例,截止2010年,思想政治课的成绩不计入理科高考总分。在这样的制度下,思想政治课只是被理科学生定位为一门“小学科”,不会被这部分考生重视。因此在高中阶段,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缺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在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还通过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就业指导中心等多媒介在更多方面发挥着它的影响力。思想政治课被定位为必修课系列,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课组成,统一使用教育部规定的教材,考试形式因学校不同而异。大学阶段与成绩挂钩的有各类奖学金和入党资格、保研资格,辅导员负责解答同学们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业指导中心则和同学们今后的个人发展密切相关,这自然受到同学们的重视。
  纵观以上出现的现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源于课程对其考学、奖金等个人发展的影响。然而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反感态度正是源于这些因素,因此,在提高学生重视程度时,还需深层次的挖掘课程对于个人成长、人格完善的长期深远影响。
  (四)评价标准与培养模式的差异
  高中阶段,考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是考试。高中的课业压力主要来自高考,“一卷定终身”的说法虽有些夸张,迫于高考的重要性,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准备考试中去。因此,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自我修养的培养同时被学校、老师和学生本身所忽视。
  进入大学以后,思想政治课评价方式多元化,除了试卷上的分数外,还有平时表现、论文写作、实践调查等综合评判。根据目前趋势,考核的多元方式成为评判学生学习成绩的主流,许多大学都在做此方面的尝试。大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这对于在高中依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但也形成了“平时不学,考试突击”的不良学习方式。高中、大学两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方面再次出现了衔接的失效。
  在学生高中进入大学的转变中,评价标准的转变、培养模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课程教师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而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则恰恰缺乏这样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一堂思教课”对于学生在大学形成认真勤劳的学习态度、端正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堂思教课”相当于学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厦”的地基。
  以上,从几个方面简要叙述了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及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问题的改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届届师生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完全发挥它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刘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12).
  [2]郑永廷,朱孔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05).

标签:衔接 中与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