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招生 > 正文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共产主义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孙中山先生是21世纪中国的时代伟人,他既是一位革命者又是一位思想家。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先生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其思想来源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思想和清末国人救亡运动这三方面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关键词: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来源
  ??一、前言
  一直以来,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孙中山的著作、演讲虽多,但并未形成任何系统的思想体系,所以算不上一位思想家,只是一位革命家。于我看来,孙中山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更是一位具有高超智慧和远大理想的伟大的思想家。无论是在建国方略、政治体制,还是在具体的实业计划上,他博大精深的思想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于外国学者对孙中山学说的不甚了解可能是由于两岸对孙先生学说的研究尚未做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使之无法更好的向全世界有效的传播。本文将主要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来源做一些探讨,以此作为其思想体系之例证,让更多的人全面的了解孙先生的学说。
  ??二、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到三民主义是在《民报》发刊词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接着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其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总之,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由此可知,三民主义解决的分别是当时中国存在的民族、政治和社会问题。最后,在计划出版的三卷《孙文学说》中,孙中山先生又打算对三民主义进行详细的解读。1919年,《孙文学说》第一卷《知易行难》问世,但是第二卷《三民主义》和第三卷《五权宪法》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出版。
  ??三、思想来源
  古今中外的伟大思想家,其学说和思想皆有渊源,孙先生也不例外。他在《中国革命史》曾写到其思想渊源,“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固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现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基于此,下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思想以及清末救亡运动这三个方面来一一研究孙中山思想的来源。
  1.中国传统文化
  孙中山先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开始接受的仍是正统的中国传 教育,并且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没有因日后的远渡重洋而中断,这些从他自己写的自传中即可得知,“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数月而归,自是停习英文,复治中国经史之学……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固所学多博杂不纯。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根据台湾所编的《国父年谱》记载,孙中山七岁至九岁之间就读于私塾,习《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书,到了十岁便进入乡塾开始读四书五经。
  孙中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民主义的思想便是部分来源于此。在其《论三民主义》中提到“夫世界古今何为而有革命?乃所以破除人类之不平等也。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孔子曰‘天下不患贫而患不均"”。可见其受儒家思想影响之深,而其中又以孔子的大同思想为最。孙中山题词频率最高的是“天下为公”,这来源于《礼记?礼运?大同篇》,1922年,孙中山更是题书整整一大段《礼运?大同篇》以赠杨庶堪,这些都表明了孔子大同思想对其的影响。
  总体上,对孙中山大同思想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大同理解为国家范围之内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所有社会成员和谐共处,使年老者有所终,壮年者有所用,幼年者有所长,最终实现全社会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这正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权和民生主义。另一种则是把大同扩大为全世界范围的、超越国家的大同。各个国家之间地位平等、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最终实现世界大同。这正好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高理想。接下来再从三民主义的各个方面来看看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的痕迹。
  首先,在民族主义方面,孙中山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相互促进相互合作,最终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在其演讲中多次提到“合五族为一体建设共和”以及“五族一家”等,即强调要赋予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的平等地位。不仅仅满足于“汉族光复满族倾覆”这一消极目的,而更应达到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何为一炉而治之,以成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后来,孙中山先生考虑到中国除五大民族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便将民族平等扩大到所有民族。与此相应,孙中山先生对外坚持联合世界上的弱小民族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用“王道”而不是“霸道”来同外国打交道并最终通过道德与和平来实现全世界的大同之治。
  其次,在民权方面,孙中山坚决反对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观点,而是认为“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大同思想发展了孙中山的民权观,提出应充分给予人民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议权,主张“天下为公”就是人民来管理政事,国家大事人人都可以过问。
  最后,在民生主义方面,孙中山直接指出,“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民生问题是社会历史的中心,是人类进入大同世界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吃、穿、住、行等这些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可以说,“天下大同”是孙中山对这个世界的最美好理想,也是传统文化中对其影响最大的。除此之外还有墨子的“兼爱”思想、古代尧舜禹的“兴邦治国”思想以及《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在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的历史烙印。
  2.西方现代化思想
  孙中山60年的生命中,先后共有31年的时光是在国外度过的,他先后到过14个国家和地区,从地域上看:亚洲21年零10个月(香港、澳门、日本、南洋);美洲9年零1个月(檀香山、美国大陆、加拿大);欧洲1年零8个月(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孙中山虽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但长大后主要接受的还是西方的教育。他十三岁随母亲娶了檀香山,在英、美两个书院分别学习了三年,之后又到香港学习西医五年,一直到二十六岁。由此可见在其思想形成的青年时间里主要接受的还是西方的现代思想,再加上后来的世界各国之旅,尤其是在伦敦蒙难后每天到大英博物馆博览群书的经历使孙中山有机会对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仔细研究,并最终导致了孙中山的西化思想,无怪乎林语堂会有“孙中山非中国人”之论了。下面,我们就看看三民主义的西方化思想。
  首先,在民族主义方面,孙中山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类世界也同动物世界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认为强权和霸权国家依然主宰着这个世界,“世界上的十五万万人之中,顶强盛的是欧洲和美洲的四万万白种人。白种人以此为本位,去吞灭别色人种”。他认为人是一国强大的根本,“各国人一时不能来吞并的原因,是由他们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比较还是太少。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吞并中国”。正是基于此,他十分反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另外,美国威尔逊的“民族自决”主张也对其影响很大。孙中山十分赞成威尔逊提出的维持世界和平的十四条,主张世界上不分民族大小、国家强弱均可以享受到自决自由而不受压迫,但由于欧战过后帝国主义的阻扰而未能实现。
  其次,在民权主义方面,由于民主民权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所以孙中山在这方面的思想更是绝大部分来源于欧美。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法国卢梭的民权思想,其《民约论》认为上天赋予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且法国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是源于民权,但孙中山认为人人平等与进化论相悖,并不适用于现代民权。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都给孙中山带来了现代的民主观,尤其是美国威尔克特斯的《全民政治》更是给予了他很大的启迪,从而形成了孙中山自己的共和政体治国思想,强调政府的权与能分开,“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于有能的专门家”。同时,他又依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制衡”思想和美国的联邦制度,提出了“五权宪法”。
  最后,在民生主义方面,孙中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但却认为民生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为本质,主张缓进改革而不是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的阶级论和唯物史观,“再不可说物质问题是历史中的中心,要把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以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并且,孙中山受美国亨利乔治的土地改革理论影响,也提出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案,即平均地权、溢价国有的方针,实行政府照价抽税和照价收买的方法。同时,他根据德国李斯特的经济思想提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保护本国工业以防外国经济侵略的经济方案。
  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都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影响巨大,李敖在其《孙中山研究》中列举了具有洋派作风的32个例子,列举了孙中山文章中提到的一共145位西方人物,其程度可见一斑。
  3.清末国人救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内受清政府的苛捐杂税、昏暗统治,外遭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蹂躏、丧国辱权。这期间,各个阶层的中华儿女用不同的方式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爱国救亡的运动,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义和团、维新变法,这些都对孙中山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其中影响较深的人物有郑观应、康有为、严复等。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农民反抗运动的一个巅峰,孙中山早年十分崇拜洪秀全,多年后还专门为刘成俞的《太平天国》作序。《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亿万农民的生存渴望,这种按农户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正是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直接来源吗?之后提出的《资政新篇》更是用全新的西方资本主义治国方略启迪了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爱国者。
  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们为了抵御外敌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其中郑观应的思想对孙中山影响颇深,在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所提出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正是来源于郑观应,而郑观应所编的《盛世危言》还收录了孙中山的两篇文稿,可见两人思想之近。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传播了西方的近代思想,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精神。同时康有为著的《大同书》和梁启超的《国家论》与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和国家学说有一脉相承之处,使其天下为公和政权分立的思想得以进一步确立。
  严复在甲午战争后译述了《天演论》,把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并以“自强保种”来激励中国人,从而影响了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无数仁人志士的思想历程。孙中山在其民族主义中正是用进化论的思想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从人口方面论证了中国王国的可能性,这不正是“自强保种”的体现吗?
  ??四、结语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导师和现代中国之父,为国民革命无私奉献了一生,是一位伟大的精神领袖、思想家和革命家。毕生为革命而奔走,以致无法潜心专注于思想学术研究,其理论体系尚存不够严谨之处,但是他目光远大、学贯中西、与时俱进,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这样的伟大指导思想,还描绘了如《实业计划》这样具体详实的建国方案,如此之成就足以自成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黄彦编,2006:《孙文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2]孙中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单位合编,2006:《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
  [3]徐方平、郭劲松主编,2005:《现代化视野下的孙中山研究》,崇文书局
  [4]陈锡祺主编,1993:《孙中山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5]李敖,2006:《孙中山研究》,中国友谊出版社
  [6]高桥强,2001:《理想?道德?大同:孙中山与世界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佳 豪)
  

标签:民主 来源 思想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