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政治 > 正文

【浅析民族音乐中的地域差异性】地域差异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是在文化的脉络中,围绕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的精密关系中得以传承的,自然环境是滋生民族音乐的土壤,文化是社会的生活形态,社会环境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为明显,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在物质文明演进的过程当中受到冲击。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文化区;地域差异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音乐也各不相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北方音乐大都豪放粗犷,南方较之秀婉灵巧,高原音乐高亢燎亮,而平原下游地区?表现得舒展自如。江南水乡,培育了江南一带的细腻柔情,江南丝竹呜呜咽咽,如泣如诉,闻者也断肠!西北大漠之下的人民豪迈,爽直,一阵迅入雷雨的安塞腰鼓,?直震得人豪气满肠……根据音乐风格的差异,世界音乐被划分为包括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黑人非洲文化区等九大区域。民族音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说法能更精确地表现地域生态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从这定义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就是在文化的脉络中,围绕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的精密关系中得以传承的。
  自然环境在民族音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何为民族?民族不等同于种族,是由共同地域、语言、经济关系、生理素质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在这里,共同地域作为民族形成与否的一个判断标准,就足以看出自然环境对于民族的重要性,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特性的一个方面,也依赖于自然环境。
  其中,各民族所使用的乐器的不同可以表明音乐与当地风土的密切关系。在东南亚等一些适宜竹子生长的湿润地带,用竹子为材料而制作的笛子等竹制乐器就特别多。而在干燥的阿拉伯地区,用苇秆制成的纳伊笛则盛行。再如,东亚一带由于盛产木材,在弦鸣乐器中的琵琶是用整块的大木头挖空制作而成。气候干燥的中亚各地几乎不生产什么大木头,乐器制作所需的材料也就只能委曲求全――改为小型的或大型乐器只能用木片拼凑而成。在植物生态环境下生长的动物同样对音乐产生重要影响。以鼓为例,蒙在鼓框胭体两面的皮革有羊皮、骆驼皮、牛皮、马皮,蛇皮等,不同的皮革来源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因为他们大多是就地取材。当地动物品种的饲养制约引导了乐器材料的使用。同时,以日照量、雨量为划分标准的气候也对音乐差异产生直接影响。以音阶为例,在温带的东亚地区主要使用五声音阶;在热带,亚热带的东南亚地区,同时使用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以水系,山脉等为划分标准的地形同样是形成各地独特音乐风貌的客观基础。
  从古代人类四大发明的发源地就可以看出河流的贡献:埃及文明发生在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古印度文明与印度河密切相关,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同样与此紧密相关的埃及音乐、中国音乐、印度音乐,美索不达米亚音乐等也吸收了河流营养的汁液。山脉对音乐的影响则从反面体现出来,它常常对音乐文化的扩散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山脉,它划分丁东方两个主要的音乐形态: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音乐文化区与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音乐文化区,两者在音乐组织、节奏以及乐器演奏形态方面都迥然不同。
  自然环境是滋生民族音乐的土壤,文化是社会的生活形态,社会环境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为明显。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因素首先对音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国泰民安的民族,音乐往往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一个战乱连连的民族,在战争的焦土上一般不会出现音乐繁荣的局面的,恐怕有的只是抒发国破家亡的靡靡之音。民族音乐在这种大势之下求得生存也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个开放的民族,比如一个多年前的盛世唐朝,其统治者以兼容并包的风貌来面向自己统治下的众多民族和外来民族,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空前繁荣。也就是在这时,西域音乐包括佛教音乐传到中国,湮没很久的少数民族音乐终于沿着长安街流入中原。没有压迫,没有歧视,反而更加鼓励,支持,民族音乐在这种开明的政策下势必要走向繁荣。
  文化作为音乐的母体,对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语言,其差异性直接影响了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形成。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同,同唱一首歌,其中的蕴味就会各显千秋。例如,汉族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用普通话表现的唱词就表现的字正腔圆,感情深厚。蒙古族的蒙古语显得琐碎绵长,蒙古民歌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调就能表现出那种重在语调语势上的唱法。与欧洲民族相比较,汉语由于声调具有明确语义的作用,所以乐音往往在其运动过程中发生有意识的音高,力度和音色的变化。而在欧洲民族语言中,由于不重视音调,声调不具有明确语义的作用,音乐与乐音之间呈现明显的直线性的阶梯式状态。
  以上种种,均在表明不同地域下产生的民族音乐的不同,而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这种地域差别不再是静止的,而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在这动态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民族音乐不断融合演进,逐渐模糊了地域的界限。另一方面,原来的地域也会侵入一些外来的民族音乐因子,于是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赞成这种融合,因为艺术音乐是无国界无地域的,它的发展是艺术本质的必然。另一种观点是极力反对这种融合,认为这样不加阻止必使民族音乐遭受灭顶之灾。依笔者看来,出现这两种强烈的分歧也是必然。民族音乐的生死枚关在每一个有着民族自尊心的人心中都会占据重要位置。一个民族能否存在要看他们的躯体和灵魂两方面如何而定。
  科学是民族的躯体,而艺术就是民族的灵魂。两者不能平均发展,就要成为半身不遂的病态。所以,在当我们追求求物质文明的进化、科学的发展的时候,别忽略了艺术的成功。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在物质文明演进的过程当中受到影响,关键的是我们如何驾好科学与艺术两辆马车。音乐当中的民族音乐是需要全类来发扬光大的,一旦这微弱的火种熄灭,就不会有再生的希望!所以我们务必要将民族音乐传承下去,要维护属于各地各民族的音乐、生态、文化以及民族意识,要脱离坐井观天的局面,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各族音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互相吸收,互相借鉴。也只有这样,音乐才能行走无疆,才能在艺术的殿堂永葆生机。

标签:差异性 民族音乐 浅析 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