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作文 > 正文

【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路径探析】 社会工作弱势群体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越来越影响着大学校园宁静的生活,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帮扶大学生弱势群体成为高校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帮扶工作,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学校社会工作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大学生 弱势群体 救助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加速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引致的社会分化加剧,我国弱势群体问题凸显,社会阶层的分化正日益影响着大学校园宁静的生活,校园里的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往往和所处阶层背景有关,社会阶层差距通过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慢慢显现出来。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如果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那么不仅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而且他们走向社会后大多会转化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成为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和谐发展是学校社会工作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特征
  当前学术界对什么是弱势群体有许多观点。总的来看,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变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障碍,使其在社会上由于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在社会学领域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的概念。在高校中也出现了一些由于在占有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把社会弱势群体引申于高校就对应了大学生弱势群体这一现象。这类群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表现在经济状况方面贫困、文化创造方面缺乏自觉、日常行为方面失范、心理人格方面失衡等这些问题。
  经济弱势群体顾名思义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低于正常水平的群体。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出生于边远农村家庭、城镇低保家庭的学生,部分无依无靠的孤儿,以及因突发变故而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他们因为家庭贫困或者没有支撑而处于经济弱势地位。这个群体大多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勉强支付在校的正常生活开销,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伴随人们日常消费水平的持续走高,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规模日趋扩大,使他们的生存状况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文化弱势群体主要是指文化创造方面缺乏自觉。所谓文化自觉就是重新寻找文化定位。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融,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缺乏文化选择的主动性、文化参与的积极性、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在大学校园里,理论性刊物、名篇名著受到冷落,而言情小说、消遣性刊物却被热捧。他们宁愿去读外文原著而不愿去读诸子典籍,能考出令人咂舌的托福高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有些大学生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通字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呈现弱化的趋势。这种文化上的被动性或不能自主,使得人们的思辨能力逐步丧失。
  日常行为弱势群体是指大学生的思想和作为与大学生的身份、社会的期待,甚至与做人的基本准则发生违背的行为。在大学校园里经常能听见不文明用语,课桌上、厕所里、墙壁上到处可见一些大学生留下的笔迹;食堂就餐时混乱无序,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损坏公物,随地吐痰,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学习主动性较弱,逃课与挂科现象普遍;更有甚者有盗窃、抢劫、聚众斗殴等危害行为;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重实惠、求实用,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沼。当前大学生的行为失范日趋严重,有的甚至给社会安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威胁。
  心理人格方面失衡是指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严重的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交友、恋爱、就业、家庭的各种压力,处在人生苦闷、烦恼、内心敏感而又脆弱的成长期,缺乏勇气和信心,在挫折、困难面前常常知难而退,甚至不战而败。人格失衡表现为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自主自立能力欠缺,褊狭固执,消极应付,或嫉妒心强,自暴自弃,甚至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等等。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使大学生群体在某一层面来讲处于不利或者劣势地位。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同类型的划分是做好学校社会工作救助弱势群体转强工作的前提。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路径选择
  学校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助人,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是它的基本功能。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致力于改善学生在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提高适应经济、文化、行为、心理、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以克服其身心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面对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高校有责任健全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弱势群体模式,营造良好的生存氛围,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微观层面来看,个案工作模式是学校社会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着手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形成救助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前提和基础。以个人为着手点,透过对个体及所处学习、生活环境的有效调适,促进个体的成长。要求学校社会工作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根据不同弱势群体的不同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大学生一般拥有较高智商、受过系统而良好的教育,与一般社会群体相比,他们有着更加强烈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学校社会工作要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借助专业化的方法,围绕案主开展工作,帮助其实现自我转化,这不同于对个体的心理咨询,也不同于面对面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关系,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的服务。通过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促进其个性的自主发展,引导其完善自我,挖掘和激发案主的潜能,促使其采取行动解决自身问题和改善现状,提高学生的自我救助能力,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
  从中观层面来看,小组工作模式是学校社会工作救助弱势群体的重要推动力。人总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人的归属感来自于社会群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的弱者,既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又无法表现自身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影响力。人正是在社会交往中认识自我,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发展自己,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心理慰藉、情感温暖、意志磨炼,增强智慧。小组工作方法协助参与团体活动的个人,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个人在环境中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到个人与小组共同发展的目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小组活动中,一方面通过群体内的真诚互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建立良好的朋辈支持网络,从而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可以改善其学习、生活环境,可以对他人产生影响并受到他人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组员互动提升自我形象,改变对自身群体的不利评价,争取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任何困难的解决都存有着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即凝聚人心、汇集智慧的团队,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而不是孤军奋斗,才能推动弱势群体转化。
  从宏观层面来看,社区工作模式是学校社会工作化解弱势群体的有效手段。所谓社区,从社会学角度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中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因此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社区。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健康文明的校园社区生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继续增加对弱势学生的帮助。建立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社会资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师生互助等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深化勤工助学管理,积极为经济困难学生联系社会上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制度和补助审批制度,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另一方面,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给大学生弱势群体实实在在的关怀和激励。面对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观念的相互融合,当代大学生不论是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择业创业,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新的现象,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讲座、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构建起弱势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平台,给弱势学生更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与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激发求知欲,开阔胸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为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学校社会工作不仅能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增强物质的和精神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当下面临的各种困难。它的精髓更在于为学生弱势群体增强信心、增加希望、坚定决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达到求助者自助并在自助中得以发展的境界。只有奋发向上,不断充实自己,适应社会,做生活的强者,才能真正化解弱势困境。
  
  参考文献:
  [1]汤长胜.大学生弱势群体内涵解析[J].新校园(理论版),2011,(8).
  [2]夏江敬.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9,(3).
  [3]何毅.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对大掌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救助[J].教书育人,2006,(11).
  
  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学校社会工作视阈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成果,课题编号:SZ2011708。

标签:探析 社会工作 弱势群体 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