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中考作文 > 正文

[浅谈物理模型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自然科学,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自然把握自然,但是,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与其他许多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人们在着手研究时,总是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即从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次深入,根据这条原则,人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总是试图把复杂的问题转成比较简单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人们就创建了“物理模型”。可见,物理模型是指: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
  那么,怎样把握好“物理模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想先谈谈几个问题:
  
  一、 中学常见的物理模型有几种?
  
  1 研究对象理想化的模型。例如,质点、刚体、薄透锐、理想气体、恒压电源等。
  2 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的模型。如,“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热平衡方程”等等,这些都是把复杂的运动过程理想化了的“物理模型”。
  
  二、 物理模型有哪些特点?
  
  1 物理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建立是舍弃次要因素,把握主要因素,化复杂为简单,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模型的本身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2 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物理模型不仅再现了过去已经感知过的直观形象,而且要以先前获得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所以,具有深该的理论基础,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只有经过实验证实了以后才被认可,才有可能发展为理论。
  
  三、 物理模型有哪些主要功能?
  
  1 可以使问题大为简化,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可以对模型讨论的结果稍加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3 有助于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认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以上是教师驾驭“物理模型”教学首先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又如何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意识比能力更重要。教师应该把建立物理模型的这种创新的思路启发地诉之于学生,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有益的。
  其次,利用“物理模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保证,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谈得上有良的创新。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学生一般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并不关心自已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更不能自觉地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这就影响了思维发展。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物理模型”的建立,也是一种严密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非常明显,分析好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很重要,以“质点”这个物理模型为例,为什么要将物体简化为质点?在什么时候什么物体可以简化为质点?质点的概念很简单,如果只教会学生质点的概念,而没有使学生明确这种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过程以及运用物理模型建立概念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这将是教学上的一重大失误。
  分析好第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思维过程,去品味这种思维过程,例如,在讲“自由落体”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要把物体的下落运动理想成“自由落体”,明确学习“自由落体”的真正的实际意义,经过引导、启发、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再次,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并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借助“物理模型”教学,通过采用模型方法,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疏通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象,使物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样不单起到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作用,同时还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标签:浅谈 创新能力 模型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