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作文 > 正文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语文课程必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从工具性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从人文性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的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 个精神的底子。
  一、语文阅读材料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课文所选的课文以经典为主,大多是我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例如古代的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现当代的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艾青、,外国的有莎士比亚、契诃夫、杰克伦敦、莫泊桑、普希金、高尔基、等人的作品。他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的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科内课外的结合,更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他更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和谐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不只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语文和生活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例如,课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同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其中也不乏大量的人文资源。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散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成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培养人文精神:
  1、让学生读起来。现代教学论认为尊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有利于培养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负责的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现在教师应重视学生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的读,要读的熟,以至于背下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文都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美文,教师要知道学生朗读,美读。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化的阅读,才能深刻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感情的诵读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良好的修养;这样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2、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前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用好课程资源,对教育目标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常要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联系,能直接通达学生家庭背景,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出深层次的思索。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等活动都有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底层和文化背景,都有可能触动、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体验,教师应由体察之智和善待之心,关爱和保护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处理得当,就可以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
  3、让学生走出去。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的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实践,把社会生活和实践融入语文学习。教师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要留意并关注身边可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组织加工优化整合,成为可利用的语文教育资源。学生个性素质的生成过程,实质上是在具体情景中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主体自我构件的过程。因此,面对新的学习和活动情境,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心情激荡了,感情投入了,学生的个性素质就获得了发展。学生以后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才可能真正学到语文,提升神自己的人文素质

标签:试论 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