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中考作文 > 正文

[改善幼儿参与活动投入状态的有效策略]画状态图的策略是什么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教学的各要素中,幼儿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与目的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是否投入和投入程度如何,维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那么什么是投入状态?它是指幼儿自觉学习的程度,主要包括幼儿学习的意向与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然而教学活动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影响着幼儿的学习状态。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活动中的起伏、快慢、收放、疏密、动静的变化,进一步增强幼儿自觉学习的程度,使其达到主动参与和深层参与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不久,我们对小班语言活动《亲亲长颈鹿》进行了一次观察研究。本次观察由8人组成,观察对象为16名幼儿。我们以“幼儿参与活动的投入状态”为切入口进行观察,现将观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过程
  我们设计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投入状态”观察表,将幼儿投入状态分为三种类型,共十一种具体行为表现(见表1)。在进入观察现场之前,我们充分熟悉了量表中的各项内容,统一了观察标准,要求观察组每位成员除记录好本量表外,还要记录好“田野观察记录表”,以便在汇总时进行分析和诊断。
  活动中,我们每人负责观察2名幼儿,详细的记录了在15分钟内幼儿各种投入状态发生的次数。活动后,我们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并在组内和各组之间进行了交流、总结,对本次活动中“幼儿投入状态”的情况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二、情况汇总
  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的汇总、统计,获得了有关“幼儿参与活动的投入状态”汇总表(见表2)和曲线图(见图),并进行了组内交流。
  我们对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处理与分析,获得了以下的结论:
  1 整体上来看,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还是比较积极投入的,一般性投入和非常投入所占比例分别是34.1%和51.2%,合计85.3%,而非投入只占14.7%。从曲线图上来看,“非投入”曲线始终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在投入状态各项中,“倾听”和“发言”所占比例最大,分别是33%和26.8%。因为观察的对象是小班幼儿,加上语言活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要求,所以提问求助和合作行为两项为0。而非投入状态中“游离教学活动”比例最高,占11.2%。
  2 在幼儿的“非常投入”和“一般投入”两个类型方面,从曲线图中可看出比较平稳,而在第二个观察单位,即教学活动的5―8分钟内,“一般性投入”和“非常投入”分别占了36.4%和54.5%,“非投入”只占了9.1%,在这个时间段,幼儿的投入状态达到了高潮,与此同时在第3个时间段,非常投入的比例是整个时段处于最低的,下降到47.4%。
  3 从图中可以看出,幼儿的“非投入状态”起伏变化较大,最低的是9.1%,最高的是20%,分别出现在教学活动的第2和第4个时段。
  三、对观察结果的分析
  ㈠教具设计新颖合理,幼儿兴趣盎然。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投入的比例很高,这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具的制作分不开的。这个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动物的形象特征尤为突出,深受孩子的喜爱;教师的教具制作精美,内容包括:背景图、可操作的小兔图片、可操作的长颈鹿图片(脖子可弯曲)、印满唇印的长颈鹿衣服1件,图片的颜色鲜艳,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图片操作性强:在这套图片中,除了背景图是固定的,其它的图片都是可以活动操作的,特别是长颈鹿脖子的设计十分巧妙,能形象地表达出故事的内容,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能有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教学中,教师还精心为每位幼儿制作了一个唇印印章,唇印图形逼真,保证每位幼儿都有操作的机会。可见,教师在教学前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充分运用了道具和新鲜的视觉刺激,较好地解决了幼儿注意集中时间有限与教学需要一定的注意集中时间的矛盾,使得教学活动结束部分,非常投入的比例达到最高。
  ㈡教师重点不明确,急于推进,缺乏等待。
  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友爱互助带给大家快乐,教师是通过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来解决的,如:“小兔子过不了河,会想什么办法?”、“长颈鹿是怎样帮助小兔过河的?”,幼儿一时之间无法回答,教师便直接说出答案,引出后面的内容,虽然幼儿也在倾听,但是没能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是被动的参与,浅层次的参与,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㈢教师关注面狭窄,重强者,轻弱者。
  观察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游离活动的比例较高,且基本上就是这几个人――有的是玩自己的椅子,有的是被周围变化环境所吸引(听课教师的走动、摄像机),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调控,而更多关注那些能积极参与、回答正确的幼儿,以保证自己的教学能顺利进行。活动后经交流发现,教师是因为缺乏策略,当她面对教学中的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即不敢用“规矩”去约束幼儿的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幼儿”的帽子,又不知道如何干预,以至于每次都放任自流。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也没有进行一定的评价,面对幼儿无法估计的回答,不能进行一定的反馈,因此幼儿积极参与的面不广,只有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幼儿参与,部分幼儿是被动的倾听或者游离活动。特别是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有部分幼儿不能按要求操作,还有个别幼儿去了厕所。
  四、建议
  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还不强。那么应该怎样调控教学活动,使幼儿全身心参与进来,投入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这就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尺度。
  ㈠快与慢
  这里所说快、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如活动的开始部分节奏太慢,后部分教学重点就难以展开,且此时幼儿大脑皮层处与疲劳状态,容易走神,而教学难点集中在前半个活动,后半个活动就会无所事事,势必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的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部分则反复地引导,难点部分要层层递进,幼儿的思维跟上教学活动节奏,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幼儿就能学得轻松,就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享受学习的乐趣。
  ㈢放与收
  “放”可以指时间,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活动完全放给幼儿,时间一到,教师就要“收”;“放”还可以指空间,即在活动空间上,教师不加限制,幼儿可以下位,自由讨论,时间一到,各就各位。有放有收,这样驾驭教学活动就体现了一种艺术。从本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亲亲长颈鹿》这个故事感兴趣,自然而然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说、愿意说、敢说,只是没有机会说,教 师只是一味地请个别举手的幼儿发言,大部分幼儿处于被动参与或者说浅层次参与。如果我们可以留一点时间给幼儿讨论,让他们自由表达,那么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呈现出全体参与、互动的场面,真正让幼儿自己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当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幼儿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意料,使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教师要果断做出抉择,及时收住,引导到正轨上来。如本活动中当教师提出问题:
  “长颈鹿怎样帮助小兔子过河?”,幼儿回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长颈鹿是用什么帮助他们的?适时调控教学中的变化,做到“风筝飞千尺,自有绳在手”。
  ㈢动与静
  倘若在教学活动中一“动”到底,缺乏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少认真倾听和独立思考,就会造成教学无序的失控状态,幼儿难以习得经验,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反之,若一个活动中自始至终静寂,气氛沉闷、乏味,幼儿则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教学效果同样不能如意。因此,理想的教学态势是动静相宜,尤其是语言活动以安静的倾听和讲述为主,静的部分较多,因此可穿插一些动的部分,如在理解一些词语时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示,即帮助理解,又可缓解幼儿一直保持坐姿而引发的疲劳,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情景表演,促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和愉快轻松的心理。
  ㈣热与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充满热情,精神饱满,要充满对幼儿、对教学活动的热爱,在组织活动时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通过散发自已的激情,从而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热情。此时教师还要善用一些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运用,有时胜似万语千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当幼儿探索成功时,可以握手、拥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对一些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更不能吝惜对他们的赞扬,可以竖起大拇指表示对他们的赞同,也可以用语言表扬。即使当他们表现不好时也要面带微笑,给其以自信和继续努力的愿望。当发现个别幼儿游离活动或作出捣乱的行为时,可用冷静的眼神提醒一下,也可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还可用一些别的动作提醒,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调整其学习状态,使其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来,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愿望。

标签:改善 幼儿 投入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