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忽视“听”】 切莫忽视生活中的小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时下,随着“听说读写”到“读写听说”提法的转变,不少老师注意到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但却忽视了学生听力的培养。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听”的培养,那么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所以,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听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会听”,又要让学生“听会”。
   语言学家认为:人的语文生活=45%听+30%说+16%读+9%写。公式表明,在人的语言信息中,通过听的渠道获得的信息占绝对优势,它直接制约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学语文忽略听说,就像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生长一样,是一件蠢事。足见张老对“听”的重视。的确听好一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性格情操。
   既然听力这么重要,那么就先谈谈如何使学生“会听”。
   首先,在听时把话听准,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如:(1)你为什么一直看着我?(看一眼就罢了)(2)你为什么一直看着我?(你有话直说好了)(3)你为什么一直看着我?(其他的人就不值得你看吗?)(4)你为什么一直看着我?(别人都不这样看着我)上面这一句话,由于重读音节的不同,就有四个潜台词。所以听时要会听,仔细听,分清哪个音节是重读的,并作出正确判断。
   其次,无论是方言还是普通话,都应注意辨音辨调。比如:“一位上海教师讲课,把‘典型’说成‘电影’。一位广东教师讲课,把‘私有制’,说成‘西游记’。一位湖南教师讲课,把‘图画’说成‘头发’。一位潮洲教师讲课,把‘青年’说成‘亲娘’。”(摘自王力《为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而努力》)。如果听课时不注意辨音辨调,就会出现理解错误,有时甚至会闹笑语。(当然,老师一定要用普通话教学,否则就不利于学生的“听”。)
   再次,快速理解话语内容,把外界语言信息和自己的思维活动连接起来。听时一要注意力集中,二要有一定目标。
   如果说“会听”是前提、是手段、是过程,那么“听会”才是目的。“听会”包括由听而“会说”、“会读”、“会写”。
   首先,由听到会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听来的”从口里说出来,就要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例如,我经常让学生把我的话转述给别人。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完成了听到说的转化。
   其次,还要使学生由听到会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基调是由文章本身的感情决定的。要想把这种感情充分表现出来,就离不开听。可以听老师范读,听课文朗读磁带,听电视、听电影、听朗诵会,听大街小巷的各种人语。经过这种多渠道的听,使学生认识到各种不同文章的读法是有区别的:可以是叙述语气,也可以是抒情语气;可以是平淡的,也可以是激昂的;可以是兴奋的,也可以是低沉的;可以是弱小的,也可以是强壮的;可以低回婉转,也可以引吭高歌。所以说,“读”好的前提是“听”好。叶圣陶先生说过:“写在书上的文字说在口里就是话。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谈阅读》)由此可见,要想读好,必须先“听”好。
   再次,听也服务于写作。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闻”就是听到的东西。一部《聊斋志异》绝大部分素材来自蒲松龄的“闻”。现代作家鲁彦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听潮》,读来使人回肠荡气。如果没有作家的“听潮”,怎会产生这伟大的乐章?古今中外由“听”而写成的长篇大著真是不胜枚举。由此足见,细心听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也可学习典范文章的篇章结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听”对提高写作能力作用非常大。
   总之,“听”在语文教学中作用重大。听风土人情、神话故事,可以发现真善美;听万籁可以了解大自然;听美文,可以陶冶情操。重视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界沟中学)

标签: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