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周公解梦 > 正文

【大众化阶段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对策】 小学教学质量提升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加强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重新明确质量的内涵和标准,总结、回顾、梳理本科教学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路和相关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2-03
  
   一、引言
  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将遵循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依据是毛入学率指标,毛入学率就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在学人数占同年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属于大众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属于普及教育阶段[1]。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发展科学文化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2009年毛入学率为24.2%,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3]。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同时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功能是相对应的,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为教学、科研和服务,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本科教学质量至关重要[4]。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还需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还需进一步转变。基于面临的突出问题,高等教育教学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必须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尤其是加强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重新明确质量的内涵,总结回顾梳理本科教学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路和相关对策措施,对于大众化阶段高校本科教学是十分迫切需要的,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质量的内涵及标准
  明确高等教育质量内涵,是制定质量标准的需要,是提升质量的基础[4]。
  1.质量内涵。国际标准组织(ISO)认为: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产品是“指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知识、理解力和个人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4]。高等教育质量,从广义上讲至少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从狭义上讲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5]。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即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最基本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程度[4]。
  2.质量标准。提升质量的基础是保证质量,保证质量的基础是制订出公认的质量标准。1998年的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认为,不应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但是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质量标准。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6]。根据规划纲要,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就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为统一性标准和多样性标准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初级阶段:一方面,国家制订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即国家设置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底线,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设置具有自我特色的多样化标准。
  三、本科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是一种活动,高等学校是一种组织,高等教育质量需通过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现出来,目前本科教学质量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适应性不强。高等教育质量有待提高,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不很合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需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需要进一步转变。
  2.重视不够。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目前相对于教学来说,科研和社会服务占了很大比重,也就是说教学并没有按照高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尤其本科教学被忽视了。
  3.评价标准不完备。高校本身是个综合体,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教师。虽然大家已经意识到部分老师的优势是教学或科研或社会服务,事实上在高校中用一个标准衡量教师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
  4.国际化较弱。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办学理念、要素和行为跨越国界进行互动的过程和现象,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大学国际化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学生对多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领导的能力,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本科教学中国际化教学比较弱。
  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对策
  1.质量标准的新认识。20世纪的质量是合格质量,也就是满足国家或行业颁布的预先规定的标准。我国在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就是达到国家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8]。21世纪的质量是满意质量。我国在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就是满足需要,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社会质量”;学生对高等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即“内部质量”;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对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即“工作质量”。也就是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的状态或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5]。
  2.质量和谐统一。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虽然两个阶段的质量观存在着显著差异,但二者不是根本对立的。总体而言,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大众化阶段,社会不但存在对大众型人才的需求,也同样存在对精英人才的需求[9]。也就是说,构建多样性与统一性和谐的质量标准是我国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没有多样性的质量标准,仅用传统的精英教育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既不全面也不科学;片面强调多样性质量标准,同样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误导[6]。
  3.质量评价体系。提高质量的前提是保证质量,保证质量的关键是质量评价。为全面准确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科学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生质量,教育产业服务[10]。
  4.质量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尽快建立具有公信力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至少包括三个层面:①国家层面。研究确定我国大众化阶段统一的质量标准,包括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质量标准。②专业学术组织层面。根据学科专业特性和社会要求,研究制定专业质量标准。③高等学校层面。根据高校定位,结合培养目标定位,研究确定具有自我特色的质量标准[6]。
  5.加强国际化。大学国际化应包含五个基本要素:国际化应该成为办校宗旨的核心部分;各级政府和校董事会都要对国际化有人力和物力投入;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多样化的、高质量的、低消费的国际学习和进修机会;把校园国际化贡献与教授聘用和职称评定联系起来;进一步普及双语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对外推广[7]。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徐丹,连进军.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2009,(3):5-24.
  [2]钟小伟.本科教学管理的思考和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中文),2011,20(1):167-17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2-23.
  [4]王春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J].大学(学术版),2010,(5):12-23.
  [5]王盛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21-23.
  [6]董泽芳.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20-24.
  [7]张春生,李桂化.国际化:高等教育质量检测的有效工具[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4):10-13.
  [8]张从渡.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07,(12):83-84.
  [9]杜娟.高等教育质量观新解[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7-9.
  [10]杨景海.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途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07-109.
  
  作者简介:钟小伟,1971,男,汉,重庆长寿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数学教学。

标签:大众化 教学质量 对策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