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周公解梦 > 正文

【拨开“无奈”的迷雾】 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全诗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无奈很常见,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经常会表现得很无奈;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却无效后,也会感到无奈。无奈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体验,会让我们想起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问题在于,困住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是外界环境还是我们的内心?面对无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哪儿有什么办法,我要是知道就不来问您了!”咨询中,一个高一男生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伴随着不断的重复,他的语调越来越低沉,头也埋得越来越深。从他的反应,我看到了扑面而来的无奈。
  
  ■ 随处可见的“无奈”
  “无奈感”可以藏匿在很多行为的背后。例如,因为家长不督促,所以上学迟到;因为作业多,所以上课睡觉。
  此外,很多同学将自己文化课不好归咎于教育制度的问题,将体育成绩不好归咎于先天素质,将学不好数学归咎于不够聪明,将脾气不好归咎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将缺少知心朋友归咎于社会整体氛围等。
  生活中的“无奈”随处可见。
  
  ■ 无奈的心理成因
  如果我们认真回忆,就不难发现,无奈的产生往往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
  问题出现――尝试解决但失败――反思困境――将问题归于某种原因――继续尝试依然不成功――将问题归于某种无法改变的原因――最终放弃尝试,接受现实,感到无奈。在这个过程中,他人某些对该问题的消极观点也会对无奈感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以上的过程还算真实,我们不难发现无奈背后隐藏着这样的潜台词:不是我不努力,而是现实情况不允许,努力是没用的。
  没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会被外界的各种条件所限制,但将问题完全归结于无法解决的外部原因也是不恰当的。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的想法和态度限制了努力的程度和意愿,进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和无奈的情感体验。
  本文开头提到的男生就是如此。他在小学时的一次跑步比赛中得了最后一名,觉得很丢脸。跑步成绩本是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但他将问题归结于自己先天身体素质不好,进而放弃努力。实际上,他的身体素质并不差,反而是他的态度和不恰当的归因,将各种解决困难的途径堵死了。案例中的男生被自己“绑架”在了无奈的情绪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此外,长时间被无奈困扰,我们的内心中还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努力的人是可耻的。
  
  ■ 无奈――无价之宝
  如果说存在的事物必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无奈感”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1. 无奈是一种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是人类内心的基本功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的保护机制,避免我们承受过大的压力。当困境带来的压力让人感到不适的时候,逃避显然是比迎战更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是,“逃避”这种消极行为会让我们产生自责和内疚,可如果能将困境归结于无法改变的外界原因,就可以避免内疚的产生。无奈的价值就在于此:既保护自己免受压力的左右,又成功地避开了自责与内疚。
  如果我们有时间把所有令自己感到无奈的事情罗列出来仔细反思,很容易看出,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绝望。
  2. 无奈是权衡的结果
  无奈看似令人陷入困境,实则带来了一种解脱。故事中的男生惧怕体育课,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没有信心,害怕自己在同学面前丢脸。难熬的体育课让他手心发凉,出虚汗,进而影响到其他课的学习。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尝试改变现状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改变比保持现状所需要的付出更大。目前的他,虽然每天都在承受着尴尬与恐惧,但仍可以正常地生活,而改变现状将给他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这个道理。改变现状,不仅要求他付出巨大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配合,这并非是他所乐意的。
  3. 无奈是一种责任的转移
  当我们对某事表示无奈时,便基本放弃了主动努力的意愿,也同时放弃了对此事的责任。通过这样的过程将责任转移到别人头上,为自己带来解脱。
  
  ■ “无奈”的不利影响
  1. 不利于激发潜能
  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尝试解决困难是青少年应该学会的生活技能。挑战自己的过程可能充满艰辛,也可能得到意外的收获。青少年正处于不断探索的年龄,向“无奈”妥协可能会令他们错失发现潜力的机会。
  2. 不利于培养自信
  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陷入“无奈”所带来的无力感,不利于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 对于“无奈”,我们能做些什么?
  “无奈”的产生与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有关,“过度保护型”的亲子关系容易使孩子养成“逃避责任”的习惯,将困难归结于外部不可控的原因,进而放弃努力。此外,生活中缺乏勇于克服困难的榜样,也是青少年不愿挑战自己的主要原因之一。
  好在青少年仍处于价值观探索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尚未完全定型,在此阶段注意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是有积极意义的。
  1. 注重启发
  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启发青少年探索周围的世界,尤其是探索解决困难的可能性。
  2. 避免青少年推卸该承担的责任
  家长不要替青少年承担过多责任。不替青少年承担责任,并不意味着不管不问,而是在他面对和处理困难的过程中全程关注,并可以与其商讨解决困难的办法,但不替其做出决定。
  3. 没有退路,强迫选择
  在某些必要的时刻,家长要“狠下心”强迫青少年做出选择。例如,故事中的咨询师为男生提供了两种选择:或者继续忍受上体育课的尴尬,或者每天挤出20分钟锻炼身体。这两种选择都不是男生所喜欢的,但在咨询师坚定的态度下,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虽然“无奈”会带来各种消极退让的行为,但这并不能剥夺它作为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而存在的权利。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关注“习得性无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不是努力消除各种“无奈”的情绪体验。
  
  作者档案
  姜南舟,12355北京市青少年服务台台长,北京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总队总干事,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犯罪预防研究以及青少年生命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家有儿女”等节目嘉宾主持,主持编写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世界因你而精彩》打工子弟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手册。

标签:拨开 迷雾 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