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周公解梦 > 正文

语文自主性学习刍议_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无论什么类型的语文课大都是搞“一言堂”,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满头大汗,而学生呢?要么埋头苦记,要么昏昏欲睡。原本是生动活泼、心灵间对话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的报告课,了无生趣。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我们颠倒了“主次”关系,教师只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学生被逼着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强扭的瓜不甜”,这样的学习必然是事倍功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和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前提。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是教师要有足够的“兴趣”来上课。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应“努力以自己的整个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授课时精神饱满,充满自信,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而然也会受到感染,教师授课时将自己完全融入课文中,学生看到老师如此投入,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教师走入课文中,去分享文中的喜怒哀乐。反之,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准备不充分,精神萎靡,无精打采,信口开河,那么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带来消极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自然也就难以体现。所以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情感闸门,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状态。譬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教者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教师点击播放精心选择的音乐,随着那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乐曲响起,让学生闭目聆听、辨识、品味,唤起他们的记忆,激起他们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鼎湖山泉水的各种形态,感受泉声的奇妙:如小提琴般的轻柔,如琵琶般的清脆,如大提琴般的厚重回响,如铜管齐鸣般的雄浑磅礴。紧接着再音配像,播放介绍鼎湖山的视频影像和课文录音,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品,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让鼎湖山的泉水在他们的脑海中跳跃起来,丰富想象,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常有成功的喜悦感。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和赞赏。学生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被老师肯定,便会信心倍增,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很容易就会被激发出来。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提问的难度也常常相应不同,和他们自己的过去相比,当他们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也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常有成功后的愉悦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便乐于去学,越学越觉得有兴趣,使他们逐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 贴近生活,回归本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运用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常忽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内容详加研读解析,反复讲解,生怕学生看不到、记不牢,认为那只是一篇文章罢了,何必让学生花大精力去思索去探究,只要牢记所讲要点即可。没有留下多少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尽可能做到让语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觉得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有语文。在教学《本命年的回想》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回去准备,在上课时谈谈自己家乡过春节时都有哪些习俗,然后再让学生走进课文。在随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觉得文中所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非常相似,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每位同学都觉得自己有话可讲,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体会作者的感情也更为深刻,学习效果非常好。在欣赏《〈论语〉八则》前,我先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对自己这学期以来的表现尤其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行自评自省,学生了解每则语句的意思后,我再让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学生此时一下就联系到自己的情况,并畅谈开来。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 学生已自己悟出,无须老师多讲。
  三、 设计活动,创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语文课堂从传统的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七年级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诵读欣赏《古代诗词四首》时,我大胆放手,把欣赏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书店、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写下自己对每首诗的理解,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评。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查找诗词资料的方法,训练了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从中体验到了被尊重和被信任。而作为老师,我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有时看似幼稚但却是“灵光一闪”的见解和辩论中得到不少的启发。
  四、 平等对话,引导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质疑这一过程显得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处,故意地弄出错误来,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教师“坚持错误”, 要求学生拿出依据来,学生据理力争。最终,“真理”辨明,教师“认输”,并向学生“道谢”。这种师生争论的过程,既是学生纠正、论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故意指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不会营生、间或偷窃造成的。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探索,认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经过争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宏良 江苏省建湖县草堰初级中学 224700)

标签:刍议 自主性 语文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