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周记 > 正文

我国的养老现状及对策【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对策分析】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产业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并依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我国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改善贸易模式的对策建议。但是,我国产业内贸易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有必要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做专门的研究。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贸易结构 贸易指数
  
  随着参与国际分工广度和深度的加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不高。这已成为目前困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突出性问题。进一步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产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 (H.G.Grubel and P.J.Lloy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总体水平从1992年的59.8%上升到2004年的74.2%;对外贸易额也从1992年的1655.3亿美元而上升到2004年的11547.9亿美元,许多主导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额均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已非常明显。从商品的大类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增长最快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从1997年的90.6开始,一直保持着高水平,2003年甚至达到98.69。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
  1.1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产业内贸易( Inter - 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 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在产业间贸易,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 Two - 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 ,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由此 ,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 ,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1.2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 ,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较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分。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 ,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2.从需求角度看 ,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 ,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 ,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 ,会导致两国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 ,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3.从区位角度看 ,两国地缘关系越近 ,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 ,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 ,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二、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结构分析
  2.1产业内贸易结构
  中国调整产业结构 ,要特别重视调整和提高工业结构 ,致力于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 ,并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西方高加工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发展产业化战略提供了契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产业间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扩大了我国同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但是,由于当代国际分工的不平衡因素,不完全竞争构成了国际市场结构的基础,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不能够参与国际市场中的中高级产业的国际分工。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通过产业间贸易带来的比较利益,更主要的是借助开放型经济提供的条件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获取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此,应大力发展和利用产业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2.2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
  从 1978 年到 2004 年的26 年中 ,中国的总贸易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1 548亿美元 ,年均增幅达16 %。进出口占 GDP的份额由 61.82%增加到70 % ,该增长是进出口同时增长的结果:出口占 GDP的比重从 1980年 6.0 %上升到 2000年的 24.7 % ,而进口占 GDP的比重则相应地从 1980 年的 6.6 %上升到 2000 年的22.9 %。可见,中国的对外贸易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有较高的增长 ,进入 90 年代后基本上放慢了增长速度 ,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进入 90 年代以来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 ,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 57 %的出口贸易和 52.3 %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同时出口贸易从1993年的52.2 %增加到了2001年的57 % ,且伴随着中国逐步发展为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这种趋势是可持续的。与此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
  ■三、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3.1大力发展国内产业内贸易 ,实现规模经营战略
  我国为了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 ,可以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 ,进而实现国际产业内贸易。凡是国内能够生产 ,而且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的产品或工序 ,都可以通过国内垂直或水平产业内贸易在国内同一产业内进行交换 ,从而带来与国际产业内贸易相同的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同时 ,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是虽然可以生产 ,但是技术水平不过关的产品还需要进口。主动适量进口部分先进的产品既可以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压力 ,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国内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高级化。尤其是在中国参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从国内产业内贸易再到国际产业内贸易 ,不失为发展规模经济的好途径。
  3.2实施差异产品战略 ,促进国际产业内贸易发展
  一般地说 ,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要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制约 , 而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 ,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收入分配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均 ,这就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部分需求的重叠。因此 ,即使从同一产业的不同层次来看 ,发展中国家也可同发达国家开展垂直型的差异产品贸易。由于中国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大 ,产品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 1/ 4或 1/ 5 ,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因此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加强和扩大差异产品生产。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发展的二元特征决定了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多层次性。我国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基本上是垂直型的 ,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 ,而向发达国家出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中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是垂直型的 ,与中国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动方向相反 ,我国从这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低质量的产业内贸易 ,向这些国家出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
  综合上所述,我国大型企业无论规模和竞争能力都尚不足以与之抗衡 ,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 ,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中国的企业只有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集团公司 ,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为此 ,通过开展国际横向并购和跨国兼并 ,实现资本迅速扩展和集中;同时 ,通过深化国有产权改革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内可以通过实施行业资产重组、企业兼并以及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等途径 ,促使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通过产权流动和转让 ,使其真正成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
  参考文献:
  [1]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国际贸易问题 ,1993 ;7
  [2]许统生.布兰德 ―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扩展.世界经济报道 ,2000 ;7
  [3]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01 ;12
  (责任编辑:郭伟)

标签:对策 业内 现状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