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祝寿词 > 正文

【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历史课堂】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著名情境教育家李吉林曾说:教育要由境入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受到真善美熏陶,以“美”去激发“爱”。从而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才能符合学生的求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此,笔者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历史课堂,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谨与同行磋商,期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以感染学生、引发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语言枯燥无味,贫乏无力,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被充分地调动,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知识的追求。如果教师能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述历史事件,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鲜活的历史本身魅力,借助教师的语言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如一位教师在讲述《蒙古的兴起》一课时,他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并解说:绿色的草原,青青的大地,久违的景象终于展现在我们面前,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首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为草原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自由放牧纵马征战的大舞台,然而在12世纪时期,蒙古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正如《蒙古史书》上记载“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在这各部落相互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遭受深重的灾难,渴望统一过上平安生活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位赫赫战功的英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上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他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同学们我们今天带着对这位英雄的崇敬心情,来学习本课《蒙古的兴起》。
  
  二、用直观教具再现情境,让学生直接观察和参与
  
  历史的不可重现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插图、模型和文物等再现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述《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通过直观材料展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的模型,让学生“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在讲述《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时,教师配以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模型或挂图,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青铜文明这一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
  
  三、用多媒体渲染情景,激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
  
  多媒体可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情景,让学生多感官得到刺激,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极强的认同感。使学生在预设的情境气氛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如在教学《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本课教学效果较好,再如教学“南京大屠杀”一节时,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讲述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地杀害我同胞三十多万人,会感到抽象、似信非信,不会有多少情感体验,对日本的残酷性没有深刻体会。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日本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残杀中国人的比赛”、“被推上刑车将被集体屠杀的南京同胞”、“血流成河、白骨成山”骇人听闻的场景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和野蛮,使学生更加愤恨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从而激发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四、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教师能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走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如在学习“西安事变的背景”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张学良、杨虎城的部下,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理由,即: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张学良、杨虎城作为伟大的爱国者能够接受中共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这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在教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教师提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不同见解,使他们见仁见智,在集思广益中不知不觉中深化了认识。从而感知到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
  
  五、用生活展现情境,让学生融入生活、领悟真谛
  
  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当时历史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意识,体验历史真谛。如: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分析,想象原始人的生活。从现代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导致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结合身边家用电器的普及、交通面貌的改变、个人物质消费支出的上升等等让学生体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标签:创设 情境 激活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