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祝寿词 > 正文

[数字时代,编辑何为?]中国数字时代app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有人说,在数字出版已成汹涌之势的现在,编辑似乎已成为一门正在逐渐消逝的艺术而渐行渐远。我们真的不再需要编辑了吗?那些虽然经受重大冲击但数量仍然众多的纸质图书,还有越来越多的电子图书、网络出版真的可以绕过出版工作重要的编辑一环吗?我们真能接受泥沙俱下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另一个问题马上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数字时代,编辑何为?
  身处商业浪潮的裹挟,编辑何为?
  在出版社越来越把速度和利润作为优先考虑目标的今天,编辑的弱化已成了全球化的趋势。在商业浪潮的裹挟下,编辑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高效优质地完成出版任务也便成为令众多编辑思考的一道严峻课题。
  有很多社科类的出版社,由于出书范围较广,出书规模庞大,稿件质量参差不齐,这对编辑审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编辑需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认清形势,把好导向关和质量关。
  现在有许多民营图书公司自己就有一套三审制度,也有总编辑,还配备了审读室,因此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到出版社走一下流程,办一下手续就可以了。但由于把关不严,事实上问题多多,不规范的事情屡有发生。因此,对于出版社来说,三审关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有不少编辑头脑中存在一种误区,其实也是对编辑工作的一种简单化认识。比如说为了追求进度,把几个校次合并成一次,几个人都在一份清样上改,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出问题。文字工作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就像一件工艺品,需要工匠精雕细琢,最后才能成形。有的编辑过于相信黑马校对软件,以为只要过上一遍就能基本合格。黑马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不能代替人脑的判断,尤其是对较为个性化的文字,黑马就无能为力了。还有的合作伙伴甚至对新闻出版署规定图书的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为合格茫然不知。有不少人以为谁都可以做编辑,尤其是案头工作被极其轻视的今天,一句“当策划”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掩盖其基本功的不足。类似的“误读”还有很多,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出版社在业务管理方面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面对庞杂的海量信息,编辑何为?
  有的文化公司利用互联网的便利,“编著”效率惊人,年出版量动辄上百种,“编著等身者”大有人在。这属于照单全收型,不作基本的删选工作,把压力全交给与其合作的出版社。出版社呢,在“暴饮暴食”地出版了大量“低水平重复”(跟别人的作品重复,一部作品中的内容还前后重复)的跟风之作后,除了暂时以高码洋充了一下出书的品种,增加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外,也给自身增加了不少负担,编校质量差是其通病,同时政治问题、导向问题也不时惹来种种麻烦,更别提著作权官司以及资源浪费问题了。这是典型的“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出版社的门槛较低(有的甚至无门槛)是原因之一,有的甚至对合作方的出版资质没有基本的要求。有一次接到一份据说比较着急希望尽快终审的稿件(公司的老总签着复审意见),错讹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而最让人生气的是其中竟有不少地方还有“未完待续”字样。一问,对方竟毫无,愧色地回答说:“一遍编校都没做过。”看来他们是把出版社的老总当成免费劳动力了。有的公司由于招不到资深编辑,往往是由年轻的大学生(甚至是高中生)直接上手,其编出来的稿件水平也就可想而知。而要把如此众多的“生手”培养成“熟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常规性的行业培训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国外对于编辑这一职业有着非常精细的分工。一般分为策划、文字、风格、结构编辑,对编辑、校对人员也有很多规定。在做具体的编辑工作时,对于如何编写书目信息,也有非常细致的规定。除了提供常规的信息外,还特别强调突出关键的销售点、插图者的信息(这一点常被我们忽略)、同类图书比较、所拥有与已售出的版权、可供借鉴的以往图书的评语,等等。
  编辑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细节的叠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自己的优质资源。如果在做图书时能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精益求精,就会在行业内树立自己的品牌,作者就会跟着你跑,形成长久的“磁铁效应”。像入选“中国最美”、“世界最美”的图书,无一不是对细节精心打磨的结果,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得到的一定是“最美”。
  作者、出版社、读者的“金三角”中,编辑何为?
  编辑就像是“忧愁河上的金桥”(作者注:一首英文歌曲的名字),也就是说要在照顾各方的关系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在传统的三角关系中,编辑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有着自己清晰的角色定位,那就是:既要考虑作者的利益,又要站在出版社的立场,同时时刻想着心目中的“上帝”――读者的需求。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编辑能力的一道难题。以我个人有限的经验,在与作者的合作过程中,要多对稿件设问(我的一项记录是:在重新编辑出版一部由一家著名出版社初版的学术书中,提出了200多处疑问)。既要尊重名家的意见,同时也要大胆地否定。千万不要盲目迷信名作者(他们也有打盹的时候,并不能确保件件都是精品,更何况术业有专攻,在你的领域你就是专家),即使是权威也应大胆推测,只要心中有疑虑,就要彻底进行核实。我曾经编辑过几位著名作家、学者的书,正是由于我长期以来养成的这一工作作风,赢得了作者们的尊重,并由此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对于出版这一行业来说,精益求精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也是建立出版社品牌,赢得作者与读者信任的一个途径。
  图书进入全媒体营销时代,编辑何为?
  如今的图书出版业已进入全媒体营销时代,营销带动销量,编辑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营销中的作用,参与全过程,而不是做“甩手掌柜”。
  在这里介绍一下北美比较通行的营销方法,也许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们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一是预热,在相关报刊上刊登作者先前出版的图书的广告或受到的好评;发送书目,在媒体上刊登试读内容或书评材料,披露相关版权细节或选登部分章节。二是宣传(包括在各大媒体上刊登书评、摘录和作者访谈),做好新书发布或新闻发布、事件发布;发送书评邮件(30-200份);播放图书预告片;宣传作者的获奖信息;安排促销活动;借助特殊的推销手段或赞助商。三是事件,找准与图书有关的事件带动发行;做好图书投放及图书签售活动;在图书馆或其他公共场合组织阅读会;播放幻灯片或作讲座;利用节庆或研讨会的形式扩大宣传。四是广告营销,做好广告预算,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预估出版社在总体上的资金及人力投入;针对销售人员,可以利用行业报刊、书评周刊、图书馆杂志以及批发商专用书目等;针对消费者则可以通过受读者欢迎的报刊、网站等。五是与书店合作,在店内做招贴;在书中附上书签或明信片的方式进行推销;在显要位置进行图书码放陈列;找出令读者心动的购买点,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六是公司整体形象的宣传,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出版社的品牌认知度(在网站上作宣传;建立电子邮件名录;常规性的业务宣传);利用公共事件造势(图书周、作家节和研讨会等)。这其中编辑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
  面对网络出版呈现全面开花之势,编辑何为?
  现在已进入微博时代。网络自助出版、博客、微博、移动阅读、流媒体等形式的出现,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阅读方式,相应地也带来了出版形式与内容的重大变革,这就要求编辑适应形势,快速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出版及营销方式。要善于利用网络时代的各种资源,把双重效益做到最大化。与作者签订合同时,要注意版权的延伸与拓展,保证作者与出版社双赢。还应考虑到全球多语种版权(包括各种载体的数字版权),以扩大市场份额。
  总而言之,数字时代,编辑还是大有可为的。除了随时关注行业动态及流行的时代话题外,编辑还要在平时养成对经典作品阅读的习惯,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培养语感和书感,这对于编辑基本功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只要你在专业精神的引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用你长期养成的“嗅觉”探寻出书稿中蕴含的富矿,挖掘其潜质,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责编:谭震

标签:何为 编辑 数字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