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荐书 > 正文

【追寻文本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输入的文本不是有效的引用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乏味,然而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一一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课变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开发文本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与语文这一学科不和谐的现象:一是肢解文本,以偏概全,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完整性;二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忽视了文本的艺术性、内隐性;三是脱离文本,喧宾夺主,忽视了文本的主体性、本源性;四是曲解文本,强灌硬输,忽视了文本的原生性、主旨性。这些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过”与“不及”的现象,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没有有效控制好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那么,如何有效开发文本教学资源呢?
  
  1 策略在目标下生成。
  
  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应该从教学目标、学段要求、课文特征、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应该为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服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决定着文本资源开发的方向,它对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导向性作用。譬如,同样一个语段,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可以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以提高词语的感受力;可以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以丰富和体验情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可以让学生自读欣赏,以培养自主意识、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开发教学资源的种种方式,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绝不可以轻视文本,任意改编、超越、拓展和增删文本,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课文为依托,凸现语文课程学习、发展语言这一本质特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训练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中,无论我们对教材文本作出哪种程度的开发,无论我们引进哪个学科、哪方面知识或采取哪种教学手段,必须有利于学习语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只有在把握语文本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较好地开发文本教学资源。
  【精彩回放】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雾凇》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讨论,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大家想知道雾凇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读读想想,然后讨论交流。
  生: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大家听了这段文字,有什么感想?
  生:“一层又一层”这个叠词写出了雾凇逐渐形成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凝结、不断加厚的过程。
  生:“渐渐地”这一词是指雾气越来越大,正因为雾气大遇冷后形成的雾凇才那么壮观。
  生:我觉得“慢慢地”这个词写雾气凝结成雾凇的速度很慢,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师:“慢慢地”是写雾气凝结的速度慢,告诉我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那“轻轻地”这个词呢?
  生:“轻轻地”这个词告诉我们,雾气凝结的时候给人一种很慢、很轻柔、很柔和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缓慢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过程,所以雾凇才会那么壮观奇特。
  师:先相机出示删去“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这些词的语句,让学生读,然后再读原句,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感悟雾凇的壮观奇特。
  【反思】在这个片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这些词让学生反复朗诵,删改对比,体会用上这些叠词的语言效果,感受雾凇的壮观奇特。最后让学生在读中真切地感悟语言的生动且富有情感。这般开发文本,考虑文本的语言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训练,效果很好。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但同时也说“教材又是很重要的例子”。如何利用好这个“例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依托教学目标,删减、修改、重组、延伸、再创造文本,让文本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一种学语文的过程,厚实了语言的底蕴,鲜活了语文的课堂。
  
  2 策略在渐进中演绎。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就文本而言,与其相匹配的这样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学生能一蹴而就、自然形成吗?不是的。不仅不是一蹴而就,而且会在这样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中存在着“脱链”和“真空”,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是个渐进的过程,甚至是“跳跃”式的。如果没有策略运用,这种渐进很难前行。
  【精彩回放】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走,我们去植树》教学片断
  师:“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你觉得这些音符在谱写着怎样的歌?
  生:赞美春天的歌。
  生:无私奉献的歌。
  生:给人们送来健康的歌。
  生:让人轻松快乐的歌。
  师:这首歌好听吗?谁来为大家唱上几句?
  生(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掌声)
  生(边唱边做动作):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要做运动……
  生:小燕子,穿花衣,(全班合)年年春天来这里,要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学生沉浸在歌声里)
  师:同学们唱得很好,现在回味着美妙的歌曲,再读这句话,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生:(投入地读)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师:枝叶是快乐的音符,枝叶为什么而快乐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用手中的笔写一写,题目是“我的快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几句,只要能美美地写出你的快乐就行。
  (学生思考、动笔)
  生:风来了,我会跳起美丽的舞蹈,雨来了,我在雨中唱起-滴滴答答的歌,鸟儿来了,在我的身上安家做窝,我有这样多的朋友,所以我感到快乐。
  生:我的快乐是能够为人们带来阴凉,让夏日的炎热渐渐远离,我的快乐是能染绿祖国的版图,用最美的枝叶装点景色,我的快乐是小动物们在我身旁快乐玩耍,再不会感到孤独。
  生: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与我相伴,风沙、洪水在我面前乖乖低头,我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我让人们呼吸新鲜空气,得到健康幸福,世界因我而更美好,我怎能不感到快乐?
  师:将你们的快乐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吧!
  【反思】单就学生的阅读经验是很难在文本的具体语言中体会到“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这句话的丰富内涵,那么该如何通过我们教学策略的演绎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者巧妙地拓展学生思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 进行个性化地说、唱、思、写,丰富语言内涵,强化语言实践,学生在感受文本蕴涵的旋律美、诗意美的过程中,走进课文情境,享受身心的快乐。课堂因学生充满灵性的表现而生机勃勃。由于教师有效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生兴趣浓烈,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所以,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中,课堂便能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新时空。这既需要教师对文本的深入钻研,更需要具有教师开放的视野,具有真诚为学生愉悦学习着想的情怀。这样的策略演绎在渐进中形成,并实现目标。学生不仅获得了这样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启迪他们如何获得真体验,从而形成语文能力。
  
  3 策略在效能上成就。
  
  语文教学的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然而,文本教材中选人的文章篇目有限,我们的时间有限,该如何摆脱传统教法那个就事论事,揪住课文死缠烂打又跳不出死读死教的怪圈,使学生每学一篇文章后,阅读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总结阅读方法,并拓展到同类文章的阅读,不失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同类引证,开发文本教学资源,必须立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不断由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水平”发展,即实现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精彩回放】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断:
  师:“溪头卧剥莲蓬”,多么有趣的场景啊!(教师板书“嬉戏图”)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小儿很(让学生直接回答:顽皮、淘气……)想想看,这个小儿是如何顽皮地剥莲蓬的?生:太阳很好,这个小孩子摘了一个荷叶戴在自己的头顶上。这时,他手上的一个莲蓬剥好了,他又拽来一个开始剥起来。剥着剥着,他竟然在溪边睡着了。莲子一个个都滚到水里去了!……
  师:听了同学们这么一描述,老师不禁想起了“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那个垂钓小儿,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1:我还想到了《池上》中的“小娃”――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懈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2:我还想起了《所见》中的那个“牧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生3:我还想起了《村居》中的儿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反思】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小儿的“无赖”呢?上例中,教师主要采用了“同类引证”的方法,让学生回忆描写童真童趣的诗词,唤醒学生在阅读这一类诗词时所累积起的相关认知与情感体验,移借到对本词小儿“无赖”的体会,从而叠印、加强了对本词的领悟。同类引证通过这样一种“借力发力”的方式叠加文本意蕴,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形成有效链接,从而充实、丰富对文本意蕴的建构。

标签:教学资源 追寻 文本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