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荐信 > 正文

大学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文_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工程应用型院校往往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却淡化了对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本文仅就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意义和途径阐述一些粗浅的看法。
  ?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过程中找准目标定位,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比较一致的选择。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近30%,既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然而许多工程应用型院校往往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一些学生专业技能虽然过硬,思想政治素养却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尤其表现为民族精神境界不高。江泽民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1]?因此,工程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培育和建构大学生民族精神。?
  一、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屹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
  随着全球化脚步逐渐加快,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当今时代已经具有全球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挑战与风险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种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思潮,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的工程院校学生,他们对当前及未来产生了一些困惑。因此,加强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政治交往日益增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空前扩大,这一切都在改变着人们的存在方式。西方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强势地位,文化软侵略无处不在,一些弱小的文化正在逐渐被吞噬,湮没在文化融合的浪潮中。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文化缺失的严峻挑战,民族精神也面临着被逐渐削弱的危险。同时网络信息的飞速传播,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交往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改变,部分大学生民族意识弱化、民族责任感淡化。如何利用网络、坚守网络边疆,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又一难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生只有以强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动力,坚守历史使命,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使中华民族屹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因此,培育民族精神旨在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工程应用型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应忽视,尤其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问题上更应该加强。目前许多工程应用型院校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集中在专业课上,将更多的精力也投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加之校园文化内容单一,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爱国主义意识逐渐淡薄。加之西方科技的发达程度较高,一些学生崇洋媚外,向往发达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某些因素冷漠排斥、缺乏奉献精神,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还有一些学生盲目乐观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缺乏冷静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在民族问题上往往表现过激,不够理性。这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民族精神凝聚着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给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其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新时期工程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注意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多年来工程应用型院校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工程应用型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势在必行。大学生正处于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时期,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养成,所形成的价值导向直接决定着他们今后的成长。在此时期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强化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工程应用型院校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是由其自身课程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与现代重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尤为重要。中国近代史既是民族屈辱史、民族抗争史也是民族探索史和爱国人物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大学生必须要认识本民族的历史,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回顾民族精神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势与政策”课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法,增强政治鉴别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结合课程特点传授民族精神内容,也要凸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担负起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使命,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重在实践。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的真正意义,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进而接受民族精神,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因此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
  工程应用型院校应积极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社会实践的范围,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要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民情,理解国策,增进民族情感,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针对工程应用型院校学生可以开展“走进工厂”的科技创新服务,帮助学生了解现有科技水平、正确认识国内外科技差距,培育学生开拓创新、与时进取的民族精神。还应注重将培育民族精神与榜样教育相结合,结合地域文化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优秀人物纪念馆,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例如参观铁人纪念馆,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习爱国、忘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学习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激励学生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和发展“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
  (三)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对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工程应用型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要将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充实校园文化内容,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空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充分利用一些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例如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铭记历史,追思逝去先烈之果敢大公,舍生取义,寻找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党在我心中”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和“我为党来唱支歌”的红歌比赛。通过这样一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党史,让党的精神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培育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精神。?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在教室中可以树立培育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在校园中可以树立民族英雄的塑像,还可以设立红色专栏,定期介绍一些可歌可泣的爱国人物事迹,使学生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构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高校应发挥网络特有优势,在校园网站中增加民族精神教育专题,可分设建党、建国、红色影片等专栏,针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增设专栏,同时还可以与一些党政机关主办的民族精神网站进行链接,为学生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培育民族精神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9-2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 2004-10-15.?
  [3]余杰. 大学生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
  [责任编辑:杜红艳]
  
  收稿日期:2012-01-1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512292)。?作者简介:李娜(1977-),女,黑龙江五常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樊海源(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雅馨(198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标签:民族精神 培育 院校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