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介绍 > 正文

[《华英通语》中的洋酒] 中洋酒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广州的十三行,大概是中国最早的中央商务区(CBD)了。却说十三行之一的同文行巨贾潘有度,曾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前后作诗《西洋杂咏》20余首,其中一首写道:“客来亲手酌葡萄,响彻琉璃兴倍豪;寒夜偎炉倾冷酒,不知门外雪花高。”这或许是最早描述西洋葡萄酒的中国诗歌了。作者还加有注释:第一句注“客到饮葡萄酒,不饮茶,酒皆葡萄酿成”,说明了饮用场合和酿造原料;第二句注“每饮以碰杯为敬”,表述了礼俗和杯具(琉璃疑似玻璃之雅称);第三句注“夷人皆饮冷酒,冬夏皆然”,介绍了品酒的讲究(适饮温度)。
  
  及至何紫庭作序于“咸丰乙卯蒲节后二日”(咸丰五年农历五月初七日,1855年6月20日)的《华英通语》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洋酒名词。《华英通语》是一部用粤语标注读音的汉英词典,编撰者为子卿,生平不详,何紫庭只在序中交代“吾友子卿,从学于英人书塾者,历有年所”;何紫庭何许人也亦有待考证。但把“Look”译作“睇”、把“What”译作“乜”、把“So”译作“?”、把“His”译作“”等粤语特征,及词典中的“省城”一词对应的是广州的英文名“Canton”(粤语注音“奸顿”),想必子卿应该是广东人,没准就在十三行一带活动。这部词典后被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增补日语翻译和注音,于“万延庚申”(1860年)在日本出版《增订华英通语》,成为日本人的英语启蒙词典。
  
  根据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增订华英通语》快堂藏板刻本,这部词典按事物分为时节类、数目类、绸缎类、茶叶类、通商类、食物类、酒名类、器用类、百工类、各埠类、船只类等37个门类,另有按字数分类的单字类至七字类,以及长句类和单式类(表格类),这或许是中国最早一部商务英语词典。其中酒名类涉及到20多种洋酒,包括“罢兰地/Brandy”(白兰地)、“三边/Champagne”(香槟)、“啤酒/Beer”(啤酒的中文名或许是源于这部词典)、“酒/Port”(香港至今沿用,内地今译波特酒)、“白酒/White Wine”(白葡萄酒)、“红酒/Red Wine or Claret”(Claret特指波尔多红酒)、“壳酒/Hock”(霍克酒,泛指德国莱茵河地区白葡萄酒)、“吕宋白酒/Madeira”(今译马德拉酒。此酒是产自西班牙马德拉岛的一种加烈葡萄酒,只因在各埠类中,西班牙的英文名“Spain”被译作“大吕宋”)、“哑叻酒/Arrack”(产自南洋的一种蒸馏酒)、“啉酒/Rum”(朗姆酒)……至于粤语注音,有些酒名直接用粤语去读即可,比如“啉”,用粤语去读,比普通话的“朗姆”更接近“Rum”的原汁原味。喝了这么多年啤酒,我这才明白,原来“啤”也应该用粤语去说才接近“Beer”。不过奇怪的是,当时和英国人交往那么频繁,词典里居然没有威士忌。
  
  在器用类中,还有“红酒杯/Claret Glass”,注音“加拉咧呀拉时”;“玻璃酒樽/Glass Decanter”(滗酒器),注音“呀拉时尼奸达”;“酒钻/Corkscrew”(拔塞钻),注音“各时故劳”。那么,在当时的广州,这类器用常用吗?价格如何呢?却说在最后的单式类中,附有几份格式化的模拟商业文件,其中,我们从1855年10月16日的一份“曾经收讫”货单可以得知:十九个玻璃酒樽的价格为银一员五十三仙,十二枝洋枝烛的价格为银一员。另外,从1855年8月17日的一份“祈为交还”货单还可以得知:两桶面粉银二员五十仙,三包米银六员,一埕油银一员廿五仙,一箱茶银廿四员五十仙……
  
  《华英通语》虽然只是一部词典,但参照其词语的选择和翻译的角度,或许也可以作为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
  
  作者系葡萄酒专栏作家

标签:洋酒 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