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评价 > 正文

模糊限制语研究现状 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反讽语,反讽语属于语用模糊的一种。语用模糊包括刻意言谈和随意言谈,随意言谈又包括非寓意句和寓意句,它本身也是语用模糊,而反讽语是寓意句中的一种。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是如何理解反讽语的呢?本文从语用模糊的角度,通过国元语用意识和关联理论对反讽语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反讽语 语用模糊 元语用意识 关联理论
  
  一、引言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会经常听到或用到反讽语。反讽语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反讽语又属于语用含糊的范畴。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说出反讽语,听话人如何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反讽语进行理解呢?本文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根据元语用意识和关联理论对反讽语进行研究。
  二、语用含糊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是言外之意(俞东明,1997)。例如,当小王向小张询问工资情况时,小张回答:“哎呀,不多,大概就2000左右吧。”这时,小张的回答就具有模糊性,2000左右既可以是1998.5,又可以指2145。这个时候,小张使用了模糊语言,即没有明确地说出自己的具体工资――2156。使用模糊语言可能是小张以为没有必要向小王交代清楚自己的工资具体数额,还有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工资不高,而不愿意透露。
  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进行会话交流,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手势语等)交流。语言交际可以分为刻意言谈和随意言谈。在日常会话中人们的语言通常都是比较随意的,都不约而同地带有“约略”(approximation)、“模糊”(fuzziness)、“笼统”(generality)、“两可”(ambiguity)、“含混”(ambivalence)等语用含糊(pragmatic vagueness)现象。另外,还有寓意的,即在日常会话里有时会带有隐含的“比喻”(metaphor)、“弱陈”(meiosis)、“反讽”(irony)、“夸张”(hyperbole)等表达(何自然,2000)。如果说话人的话语不能从字面本来的意义进行理解的时候,对于听话人来说,他就要根据字面的意义及上下文和语境对该话语做出并非原意的解释,这时就对话语进行了寓意的理解,而寓意句属于日常会话中的随意言谈。下图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日常会话随意言谈与语用含糊的关系。(如图1)
  (何自然,2000)
  由此可见,反讽语属于寓意句中的一种,即不能从字面的意义理解话语,因此,交际者要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话语做出非原意的解释。
  三、反讽语
  在交际与交往的过程当中,人们会使用与自己的感觉或是当下的事实完全相反的语言,这就是反讽语。反讽是通过赞扬责备或通过责备赞扬,即所说和所指正好相反。说话人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并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这个时候他所说的话语就具有反讽意味。
  反讽体现在命题内容和语境的不相符性,比如:谢谢你弄坏了我的新车。弄坏了新车本身不能得到车主人的感谢,这时候说话人的意图应该是批评或是抱怨,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慨。
  人们在日常会话之中为什么会使用反讽语这种具有寓意的语言,而不是直接使用非寓意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反讽的交际目的包括蔑视、批评、赞扬、强调或是幽默。说话人在使用反讽语言的时候,主要是想通过反讽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大雨滂沱的一天早晨,小王对小张说:“嗨,快看呀,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这下上班可方便了!”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是说今天的天气好,上班不会有阻碍。而实际上,正是由于今天下大雨,出行很不方便。小王这时候的话语就是与此时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相反的,目的是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并通过这句反讽的话语,加强了这种不满的情绪。
  四、元语用意识
  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者要对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要素进行选择,相互协商,适应交际的需求。在选择过程中,交际者总会根据交际的目的对不同的语言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权衡和考虑,并赋予选定的语言要素以不同形式的意识凸显。这就是元语用意识。根据元语用意识,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模糊语言)也必然带有不同程度的元语用意识。有些模糊语言是说话者根据交际的需求而故意说出来的,如反讽语。而有些模糊语言是完全没有意识的自动处理(庞加光:2008)。我们根据元语用意识的程度和话语的模糊程度将语用含糊分为以下四类(见图2):
  在这个横竖坐标轴上,横轴表示元语用意识程度从低到高,竖轴表示话语模糊程度从低到高。坐标上的四个点分别代表不同的模糊和元语用意识程度。A点表示弱元语用含糊类,B点表示弱元语用精确类,C点表示强元语用精确类,D点表示强元语用模糊类。而本文讨论的重点反讽语属于强元语用类,即说话人有意识地使用反讽语来表达对事件或事物等的看法。
  五、反讽语分析
  关联理论认为,任何交际都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首先,它是说话人发出明示刺激的过程。明示刺激指的是说话人设计来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并让听话人把注意力转向他交际意图的刺激,这种刺激需要足够关联,值得发话人处理,即满足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刺激都携带一个最佳关联假设(Sperber & Wilson:2001)。交际对于听话人来说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说话人发出明示刺激之后,听话人会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选择可能程度最高的关联,从而形成对话语的理解。
  1)甲和乙在看完一场电影之后,甲对乙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还真是一部电影。”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是在电影院里看的,也是由大屏幕播出来的,时长刚好是一部电影的长度,这部电影根本就不能叫做电影:情节混乱,主题不明,画面阴暗。甲这句话是强元语用模糊类反讽语,因为他并没有说出“某种程度”指的具体是什么,而是选择了模糊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反讽意思。乙根据最佳关联假设,必然认为甲的话语和这场电影有关,于是选择了可能性最高的关联:这根本就不是一部好电影。甲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加强自己对这部电影的不满或是对乙在了解电影内容的情况下请自己看电影的不满。
  2)甲乙约好了在下午四点钟见面,而乙却迟到了将近半个小时,这时候甲说:“你来得可真够早的,现在都16点25分42秒了。”甲的这句话是在批评乙迟到这么久,并且进行抱怨,自己等了好久也不见人来。这句话属于强元语用精确类反讽语。“来得真够早的”从反方面批评了乙迟到了那么久,而后半句话又把时间精确到了秒,这是在以反讽的手段向乙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根据最佳关联假设,乙在听到这句话之后,会把这句话和自己迟到这件事联系在一起。“早”表示晚,时间更是表达了此时甲不耐烦的心情。因此这是反讽语的一种精确的表达方式。
  六、结语
  本文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根据元语用意识和最佳关联假设对反讽语进行了分析,反讽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十分常见,因此,对反讽语的理解也十分重要。反讽语是说话人故意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并且想通过反讽话语表达一种情绪,或不满、或抱怨、或赞扬、或喜悦等。反讽语是交际的一种手段,有特殊的交际目的,是值得研究的。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0.
  [2]何自然,陈新仁编著.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2000,(1):7-13.
  [4]侯国金.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J].外国语,2005,(1):41-47.
  [5]庞加光.语用含糊的认知语用分析及其语用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13-17.
  [6]冉永平,张新红编著.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涂靖.反讽的语用特征和限制条件[J].外语学刊,2002,(1):77-81.
  [8]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6):29-35.

标签:反讽 模糊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