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评价 > 正文

【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养】在大学后勤上班好吗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面对社会市场的竞争,高校后勤首当其冲的是人才队伍的竞争,学校编制的员工逐年退休,又没有新的员工补充。为了后勤的继续改革与发展,后勤部门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聘用了一批合同制大学毕业生充实后勤管理队伍。为了管理好他们,要以人为本,为他们营造“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的“五感”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
   关键词:高校后勤 合同制员工 管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00-02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高校后勤由原来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过渡到了企业化管理体制,后勤管理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后勤员工一部分由学校原相关后勤服务人员组成,一部分招聘社会相关技术人员。但随着学校后勤服务范围的扩大,学校事业编制人员没有新的补充,后勤部门从社会招聘的人员越来越多,其中,招聘的一批大学生以及具有技术专长和管理专长的社会人员,逐渐进入后勤各级管理岗位,并成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他们的工作甚至直接影响着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但他们都是不同于学校事业编制的合同制人员,进出相对比较自由,稳定性比较差,如何留住他们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把后勤工作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一、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后勤改革的初期,各高校后勤安排了原后勤部门人员和行政部门分流的一部分富余人员,后勤各部门管理人员均从这些有校内正式编制的员工中产生。根据“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加之有学校“扶上马,送一程”的扶持政策的保证,这些人中尽管有很多人不太懂管理和经营,但在企业化管理的大环境下,也能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的服务工作,推动高校后勤改革的进行。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与市场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受到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必须巩固社会化改革的成果,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社会的竞争。竞争靠什么?主要靠人才!必须有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队伍。但高校后勤队伍中大都是凭经验管理的转岗人员,他们难以承担与社会竞争、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任。而由于后勤在学校的边缘位置和历史原因,学校各部门也很难有合乎要求的人员进入后勤,后勤部门的管理人员匮乏已经成为了后勤改革的又一瓶颈。
   高校后勤改革不能后退,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也必须随着高教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靠不了学校,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以创新的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企业化管理运行的高校后勤,必须大胆借鉴社会用工形式,推行以合同制聘用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充实、更新高校后勤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以新生的力量,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管理和保障水平。
   二、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目前的生存状态概述
   据调查,现在各高校聘用了大批大学毕业生到后勤各管理岗位,他们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有很多人甚至已经走上了高校后勤的中、高级管理岗位。但是由于高校的大环境、后勤改革的不彻底和身份的局限,这批合同制聘用的管理人员跟学校事业编制的后勤管理人员存在极大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政治待遇、社会待遇和经济方面。他们由于不属于学校编制,他们没资格参加学校的很多活动,不可能加入学校工会,也很难有正规的职业培训;他们的工资待遇普遍比校内编制管理人员低很多,而且没有住房、没有住房公积金,更没有住房补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在学校后勤干一辈子,也希望将后勤服务这一职业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但由于政策不到位,发展前途不明朗,似乎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仅不敢大胆管理,工作的积极心和主动性有时也会大打折扣。
   三、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的“五感”氛围
   无论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企业,人是灵魂、是主体,也是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人为本”更是当代社会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各种管理理念的基础,离开了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就会变得呆板、僵化、没有人情味、没有活力,更没有生命力。某管理专家说过: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是管心。管理企业无非就是关注员工的心,使员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揭示了现代管理的基础。因此现代管理更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本思维出发,尊重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的基本需求和人的活动,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充分激发人的本能、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既然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成为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且随着高校后勤事业编制员工的逐年退休,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大,管好他们的心,用好他们的人,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尊重他们的基本需求,逐步培养他们的五种感受,即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与高校后勤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和后勤保障的工作中。
   1.归属感。通俗地讲,归属感就是要有家的感觉。现在高校后勤在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时,基本上还没有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大都只是做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尝试,或者说还是半遮半掩,被高校那种身份管理所制约,导致聘用的合同制管理者心里没底,不知道学校的管理态度,免不了对自己的前途担心,归属感严重缺失。
   要增加这个群体的归属感,高校后勤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基本需求,真正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职工,在《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下,与他们签订明确的聘用合同,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较舒适的生活居所,让他们居有定所,不再有漂泊感;参照校内事业编制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结合他们的岗位和贡献大小,保证他们有较满意的工资待遇,酌情考虑逐步解决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货币化补贴等;以开放的思维,把它们纳入学校的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使他们也能堂堂正正地像学校职工一样享受各种政治待遇,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主动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指导他们明确自己事业发展和奋斗的方向。
   2.认同感。由于目前高校后勤改革的不彻底,校内编制员工还存在极大的优越感,总觉得跟聘用合同制员工比起来要高人一等。高校后勤在很多方面也是内外有别,把聘用合同制员工当做“外来工”,一方面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为学校后勤服务,一方面又不能给他们与校内职工同等的待遇和评价,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他们工作潜能的充分发挥。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时候,改革的目的要围绕如何保证调动聘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认同感,基本做到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能够与校内编制管理人员同工同酬,研究整个后勤内部统一的培训、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所有后勤员工,不论身份,只认岗位和贡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后勤内部平等、公平、公开的和谐大家庭氛围。
   3.使命感。高校后勤的服务宗旨是“三服务两育人”(即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在高校更有“后勤稳定,高校稳定”之说,可见高校后勤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是多么重要。1975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科研单位工作时指出:“党的科研的、后勤的工作,没有后勤,科研搞不起来。”邓小平同志对后勤工作一贯重视,曾多次说过“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作为融入到高校后勤的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更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自觉提高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和理解后勤工作对高教事业的重要性,坚定地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保障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以自己平凡的工作为我国高教事业的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责任感。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希望后勤工作者,要树立光荣感、责任感,把后勤保障工作搞得更好。责任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高校后勤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既然已经选择了后勤,就要对岗位负责,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领悟后勤工作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工作的责任感。高校后勤应该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提供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他们在搏击人生的竞争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深入实践,勇于以身作则,为普通员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5.自豪感。在高校,现在仍然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高校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后勤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还认为,后勤工作都是一些简单的劳动,没有技术含量。多年来,后勤工作是被很多人看不起的工作,后勤职工也被认为低人一等!因此,很多后勤员工也很自卑,甚至抬不起头来,更少有学校职工愿意到后勤工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的地位和重要性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学校的教学、科研离不开后勤”的观点也逐渐深入人心。其实,1953年在解放军后勤学院第一期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任何轻视后勤工作,以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科学,不需要系统地学习,不需要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高校后勤改革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后勤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成为了高校名副其实的“不上讲台的老师”;日趋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确保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大发展、大提速;后勤员工的辛劳和汗水,美化、亮化了校园环境,促进了宜居校园建设;温馨贴心的服务,解决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活之忧。这些成绩,是对后勤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肯定,更足以让所有的后勤人自豪。
  
   参考文献:
   1.鞠传进主编.新时期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2.姜敬耀主编.改革创新和谐发展――湖北高校后勤管理研究文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钟顺虎著.高校后勤系统重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
   4.侯光明,冯序鹏等主编.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5.张建华主编.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后勤管理处 湖北武汉 430070) (责编:纪毅)

标签:合同制 管理人员 培养 高校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