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100字日记 > 正文

[心理福利对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及调控策略探析]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高校女教师作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心理福利,是人类福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与人的心理或精神相关。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高校女教师具有相对于其他教师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在为其提供福利时,除了物质方面的福利待遇,还必须把心理健康的维护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福利提供给高校女教师。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心理福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65-02
  
   一、福利及心理福利
   福利本身涵盖的内容相当的广泛,关于福利一词的基本含义,在汉语辞典中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生活 食宿、医疗等 的照顾”。这也是大众意义上对福利的理解。二是“幸福和利益”,显然第二种解释较第一种解释更为广泛,涵盖了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内容,既包括物质的丰富,也包括精神的充实。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Pigou)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寓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可以由于对财物的占有而产生,也可由于其他原因(如知识、情感、欲望等)而产生,而全部的福利则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满足。由此,参照汉语辞典和庇古提出的经济福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类福利主要涵盖经济(物质)和心理(精神)两方面内容,其中与经济或物质有关,可以用货币直接或间接衡量的那部分成为经济福利,而与人们的精神或心理相关,且主要通过主观评价与感受来衡量的部分,则可称为心理福利。经济福利同心理福利一起构成福利的全部。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特点
   (1)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2)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3)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的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的女教师。(4)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女教师。
   三、高校女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知识更新的压力。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每天将近写6 000 ~ 7 000 篇文章,发表的科学信息量还在以每年 13 %的速度增长。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才能满足自身发展以及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高校教师在知识更新方面有非常深刻的压力和危机感。很多高校青年教师采用继续深造的方式,比如读博、博后等方式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减轻自己在这方面的压力和危机感。但这种继续深造将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女教师,本来就相当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心理压力更加巨大,因为她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知识及时更新的同时,去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2.社会期望和要求过高的压力。高校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因此,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高校和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和要求。社会成员要求和期望教师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模范公民,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就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在公众的心目中,高校教师是有知识有教养的人,是宣传社会伦理道德,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多重角色集于一身,有时确实让教师们感到左右为难。社会各界认为,教育质量低,学生问题多,其责任在于教师,从而出现因为社会出现多种问题而谴责教师的现象,并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社会对教师的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这必将妨害教师正常心态的保持。尤其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才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许多女性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其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造成沉重心理负担。
   3.人事制度改革造成的压力。以往,高校相对而言是一个安稳的象牙塔,年纪大的教师基本都评上了教授、副教授,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较高,压力相对较小。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正全面深入地进行,意味着高校教师的心理定式、工作方式、竞争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打破了“职务职称终身制”,使得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这在给高校教师带来更大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职业压力。教师的收入因职称、资历等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尤其是青年教师,因为他们年轻,在职称方面由于年限的限制上不去,收入自然也就上不去。再如,在申报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方面,青年教师由于资历浅、职称低,即使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也没有资格去竞争一些科研项目。可如果不搞科研,将来即使评职称的年限到了,也评不上职称。在这样一种相互矛盾的境况之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女教师,由于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较之男教师会相对差一些,所以在心理上普遍会存在更大的压力。
   4.婚姻家庭的压力。女教师一经结婚,有了家庭,她们就不止面临职业上的竞争,更要面临着教师、贤妻、良母、女儿、儿媳等多重角色挑战,女教师的身上不仅承担着教学上的压力,家庭、婚姻的责任,还要应对生育儿女,子女升学、长辈养老送终等生活事件,加上女性本身生理特点导致的生物易感性,使其产生更多负性情绪和主观不适,最终形成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许多女教师追求双重角色的完美,即在学校她们是教师、管理者,在家里她们是贤妻良母,要承担着养儿育女、照顾老人、操作家务等工作。一旦家务繁重,或家庭成员患病或感情、婚姻出现危机,就易导致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婚姻家庭问题会加重女教师的心理负担。
   四、心理福利在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缓解方面的作用及策略
   心理福利,即把维护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待遇免费提供给劳动者,它与工资待遇共同构成完整的福利机制,满足在激烈的竞争下心理正在接受各种挑战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然而,心理福利形成一定的机制必须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解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应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我心理素质。(1)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我发展方向。(3)高校女教师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 范为桥.心理福利的概念与范畴――关于福利的心理学思考[J].社会科学,2000,(2).
  [2] 赵勇,李雪平,李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福利机制[J].科技广场,2009,(10).
  [3] 束仁龙.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来源与缓解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08,(2).
  [4] 张曦艳.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调适策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7).
  [5] 蔡莉.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及其调控策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责任编辑 陈 鹤]

标签:探析 女教师 心理压力 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