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300字作文 > 正文

[论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取向]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黄宗良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影响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取向。中国应立足国情,巩固和发展本土优秀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勇于开拓,促进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解放思想,融合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放眼世界,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全球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性,使中国先进文化始终引领我们民族向前进。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取向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1-0006-05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
  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也进行了探索。毛泽东把科学文化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并列,明确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总体步入小康社会,并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十七大向我们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下,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缺失的压力、西方文化的挑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等诸方面都呼唤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以对全球优秀文化的吸收创新为合理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应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和科学性。
  
  一、立足国情,巩固发展本土优秀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先进文化的特征之一。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的存在,与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这是其最大的特色。“中国文化,简言之,乃以人文为中心。人文二字,指的是人群相处的一切现实及理想。中国文化之表现与成就,都围绕着人文精神作中心。”[2]而作为颇具人文色彩的中国文化,其最为注重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乃一种特重于道德之文化,亦可谓道德精神,乃中国文化精神中一主要特点。”[3]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如自强不息、经世济民、以人为本、忧国忧民、实事求是、以和为贵等等,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宝贵遗产。而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等优秀品质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直接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反思一百多年来的反传统问题。因为全盘弃绝传统,不仅意味着连根拔除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理念,而且还意味着否定人类生存的历史性,否定历史经验的参照意义,其危害甚深。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文脉,是民族的根。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立足国情,发挥自己传统文化的长处,发扬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认真研究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契合问题,以巩固和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平与发展”来看,“和平”问题是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而大之就是要解决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学”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可以为这方面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发展”问题不仅要求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求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顺应自然”都可以为这方面提供有价值的资源。被世人认可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渊源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全球视野看,传统文化最大的个性是其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实质上是一定民族与别的民族在文化特质方面的根本区别,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历史积淀,又是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一般说来,文化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就文化的空间层次来看,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而包括民族自信心在内的民族精神应该属于精神文化、深层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比较优势,振奋起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能够历经艰难而不断奋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日益受到世界高度重视的一支力量,是与民族精神的存在和发展分不开的,是与“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多难兴邦”等始终维系全民族命运的文化认同、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分不开的。文化的民族性是谋求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社会提高现代性的历史依托,它使得在选择、提升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时具有深厚的根基。只有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好地吸取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通过民族性来吸纳、扩展时代性、世界性。振奋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明,应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根据时代要求,从全球的视野来反观和看待它。而“全球化可能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表达本土化的特性的机会”[4]。这里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辩证地分析民族文化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其次,我们必须以世界先进文化的水准来重新审视并合理超越本民族的文化。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自然不能仅仅停留于原有文化的维持上,应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新的超越和发展。
  
  二、勇于开拓,促进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
  
  文化的科学性是指文化揭示人类文明和历史演进的真谛,反映一个时代的最高历史水平,科学地反映而不是非科学地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真实观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其科学性。
  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够培育和激发中国文化潜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5]。文化的创新必须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两个有利的条件。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基础雄厚;另一个是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具备了世界眼光、积聚了经济力量,而且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华民族充分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营养,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舞台。因此,面对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灿烂的世界文化,我们必须认真探索文化发展的规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推进中国文化的开拓创新。
  文化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先导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真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着力解决信念、信仰、信心、信任问题,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扩大实现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为此,我国的文化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创新,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要为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进行创新,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全面提高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文化创新的意识、文化理论的突破、文化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及文化创新的人才。除此之外,我国的文化创新还应着眼于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文化发展的活力,就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 文化的“软”与经济的“硬”的关系。文化是最大的经济,这从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中可见一斑,而不应把它看成是经济的附缀。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显象。在经济发展、国民有了物质家园以后应该如何建设精神家园,在发展经济与发展文化上我们应该如何“软硬兼施”,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已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4. “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产业、经济属性。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就忽视其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属性,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正确把握“两种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5. 文化的深层研究与文化普及的关系。不论是对传统文化还是对现代文化,我们的深层研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文化普及不应该影响文化的深层研究。戒除浮躁心理、潜心钻研文化的风气应该倡导。
  6. 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
  
  三、解放思想,融合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
  
  古往今来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并以此补充、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处理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如何适时适机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强大的外部文化参照下,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一再提醒人们,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文明互动方式,人类很可能会重蹈覆辙[6]。客观地说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发生冲突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面对这种复杂态势,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时候,不走极端、不搞文化间的冲突,而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他者”是创造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真正对话的一个必需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预设的,而是在多元化的对比甚至较量中,在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中生成、确立并逐步发展壮大的。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备世界眼光,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我们提倡世界眼光,其内涵在于以开阔的胸襟和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扬所当扬,弃所当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决不是平移、照搬和抄袭,更不是做“模仿秀”。我们既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7]可以肯定,以开放的意识、宽阔的视野关注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建构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前提,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时代性的要求。
  出于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警惕及维护文化安全的本能反应,加之对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认识不足,国内一些学者曾提出了“全球化即西方化、全球化即美国化”的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极有可能采取反对全球化、反对文化开放的立场。这一立场不仅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相悖,而且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也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只会助长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经济开放必然导致文化开放。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文化的开放,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与世隔绝的,与其它国家、民族发生经济文化上的接触和交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文明下孤独的“文化圈”模式在信息社会是行不通了,极权时代的文化专制在民主法治社会也难以长久,只有从更广泛的范围里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智慧与经验,我们才能有更光明的前途。只有确切地了解和全面把握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中国文化在开放中进一步走向世界,同时更积极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据此形成了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
  世界文化资源是一个共生矿,如何正确认识并加以利用这个共生矿,是颇为复杂的问题,关键是要注意三个方面:
  1.科学分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正确区分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文化,这一点,对于当下的文化引进和吸收至关重要。
  2.客观认识和对待非发达国家的文化。这些国家中,不乏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以及近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线索和痕迹,是值得研究和继承的宝贵财富,不可小觑。
  3.正确认识和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与坚持“二为”方向和贯彻“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文化必须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才能以文化人,中华文化就是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放眼世界,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全球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性
  
  先进文化应具有世界性特征。文化的世界性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
  中国文化从古到今一直以其固有的魅力吸引着外国的注意。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西方学者感到,西方文化已不足以为西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于是,一些西方学者转而向东方,尤其是向中国寻求文化支持。他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经世济民的胸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注重气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等对于克服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奇特疗效。智者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应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华文化“走出去”正面临极好的机遇。
  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将实施“送去主义”战略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0世纪初,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文化的现状,以启蒙为目的大力提倡“拿来主义”,应该说直到今天都有着不可抹煞的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软权力”的扩张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和挑战,这也昭示着我们在不断增强物质上“硬权力”的同时,千万不能放松对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软权力”的培育和建设。中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在大众文化领域继续坚持“拿来主义”的基础上,推行“送去主义”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战略。早在1996年,季羡林先生就大力主张我们的民族文化对西方要搞“送去主义”,认为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上发出声音,要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个地位,就是要送去[8]。
  可能很多人会问,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送去”、“输出”?在笔者看来,中国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是自始至终的;中国倡导人与世界的和谐相生的思想文化、艺术文化、民间文化精神,仍然有其勃勃生命力;中国人对科学与知识的崇拜使得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有独特的后劲,使得中国崛起有了广大群众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基础。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本。我们应该实行文化输出,应该将我们的文化精品整理出来,持续发展地不断送出,要让海外知道中华文明是值得平等对话的一个维度。
  中国作为东亚“儒教文化圈”的核心国家,完全有能力实行更为积极的对外文化战略,以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本身的含蓄性及非扩张性特征,使其在张扬个性的全球化浪潮中的传播相对于追求个性与解放的西方文明处于弱势地位,这也需要我们积极推行文化“送出去”战略。“在多元文化各显精彩的‘后现代’社会,儒家文化应该以不卑不亢的胸怀,不屈不挠的志趣和不偏不倚的气度,走出一条充分体现‘沟通理性’的既利己又利人的康庄大道来。”[9]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成功创办以及中国与有关国家互办“文化年”的活动都不失为中华文化向世界推广的有效形式。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就文化的传播及其保存而言,语言是最可靠的保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工具。我们的语言本身也透露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用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方法造的字,形象生动,蕴含哲理,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靠我们的“方块字”。
  我们应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途径和方式方法,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影视节目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影响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取向。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改变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现状,不断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竞争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加了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维空间所构筑的文化平台上,实施全方位的文化开放政策,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文化、抓文化、兴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先进文化始终引领我们民族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 钱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M]. 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331.
  [3]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M].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192.
  [4] 肖元恺.全球新坐标[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267.
  [5] 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6] 金耀基.全球化、多元现代性与中国对新文化秩序的追求[M]//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9.
  [7]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3.
  [8] 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J].文学评论,1996(6):5.
  [9] 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3):7.
  
  责任编辑 余 青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Global Vision
  
  REN Qingyin WANG Yingchao
  (1. Party School of Jining City Committee of C.P.C. Jining Shangdong 272003
   2. Qufu Fareas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Qufu Shangdong 2731000)
  
  Abstract: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Chinese advanced culture is influenced by global factors and future world culture development. What China has to do are to consolida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outstanding culture, enhance the national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and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enhance the scientific features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be in a global vision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world culture and promot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enhance the time features and worldwide significance, which can make Chinese advanced culture drive our nation forward.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vanced cultur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标签:取向 全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