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400字生作文 > 正文

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社会根源探析 列宁新经济政策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对战争困难的同时,也加重了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列宁及时发现、总结并改变策略,实行初具市场经济特点的有限市场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困难,有效地扭转了困难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列宁的实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真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启示
  [作者简介]胡增文,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120-04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建立初期所实行的初具市场经济特点的有限市场经济政策。实行这项政策,除了向我们揭示无产阶级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巩固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如何解决无产阶级国家的巩固问题。
  一
  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尽快解决建国初期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问题。
  建国初期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除国内战争等客观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政策本身及实行政策过程中所造成的。虽然在积聚物力争取战争胜利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它加重了战后经济的困难。列宁日后在谈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曾说:那时我们不得不果断地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不畏最大的艰险;我们宁可忍受半饥饿、甚至比半饥饿更坏的生活,也无论如何要捍卫住工农政权;尽管经济破坏空前严重,流转停顿,我们也要把它捍卫住。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食粮,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
  列宁的表述非常清楚,尽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出发点是要捍卫住工农政权,是被迫实行的临时应付措施,但在客观上确确实实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使工农政权在战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中指出:到了1921年,当我们渡过了,而且是胜利地渡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阶段以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很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危机。这个内部危机不仅暴露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暴露了工人的不满。当时广大的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这在苏维埃俄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列宁这里说的人民群众不满是指人民群众对经济困难现状“有意见”。这种意见首先来自农民,然后发展到工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首先挫伤的是农民,加上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致使农业连年歉收,粮食供应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逐渐引起部分工人也“有意见”。在国内战争还在残酷进行的时候,这种“有意见”被暂时搁置,被战争更残酷的现实暂时掩盖。而当战争过去之后,暂时搁置和掩盖的矛盾开始凸现出来,变成社会焦点。
  从表面上看,工人农民不满的原因是因为战争破坏形成的经济困难,但从深层上看,政策措施执行失当才是问题的真正根源。因为这项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粮食问题是苏维埃政权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只考虑当前如何能够拿到粮食,另一种是在考虑如何能够拿到粮食的时候并考虑农民的感受。这两种做法不同,后果也不同。第一种做法的后果虽然消极,但筹粮见效快;第二种做法的后果是积极的,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筹粮,农民利益得到保护,他们就会支持苏维埃政权,生产积极性就不会消退。与第一种做法相比,虽然筹得的粮食暂时少些,但粮源得到保证,源源不断,越来越多。弊端是筹粮见效慢。列宁当时只考虑尽快解决粮食问题,没有去制止第一种消极做法,致使其产生不良后果。列宁当时只把注意力放在战争上,没有充分注意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日后严峻的困难局面。
  列宁虽然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但他对这些问题的严重后果显然估计不足,以致于造成的经济破坏力直接影响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首先是加剧经济困难,主要表现为由农业生产问题引发工业生产问题。这种连锁反应是列宁当初没有预料到的。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1920年的歉收,饲料缺乏,牲畜死亡,这就更严重地阻碍了运输业和工业的恢复。列宁没想到农民问题并不只限于农民范围,更没想到由农民到农业再到工业的连锁反应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困难。
  其次是政治问题。列宁说:当时的饥荒确实是一场严重的大灾难,这场灾难有葬送我们整个组织工作和革命工作的危险。一是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列宁后来也很清楚,1921年。无疑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心怀不满。他承认:在1921年以前,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列宁虽然不把农民作为革命的政治力量,农民在俄国也不是强大的社会力量,但他们毕竟是一支关系社会生存的重要力量,掌握着农业生产这个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源。他们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也影响着社会政治力量的变化。以为农民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政治力量,革命政治力量已足够强大,放弃甚至伤害这股政治力量,在实践中是不利的。二是削弱了苏维埃政权的力量基础,影响政权的稳固。农民不满如果不足以影响政权稳固的话,那么工人的不满就使问题变得严重起来。列宁把它称为“最大的政治危机”就足见这个问题的严重。如果仅是农民不满,列宁不会把它作为政治危机来看,当工人不满也出现以后,列宁感到问题严重,这种严重已不是一般的政治危机,而是“最大的政治危机”。列宁为什么如此关注和重视工人的态度?主要是因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生存与发展都依靠工人这个主力军,失去工人就必然失去政权。还有什么问题比动摇政权、失去政权更严重的呢?三是损害了工农关系。列宁在《关于俄共的策略的报告提纲》中指出:从社会主义的观点看来,只有完全恢复运输业和大工业,使无产阶级能够拿出为农民日常生活和改善经济所必需的产品来交换农民的粮食,小农和无产阶级的联盟才能完全正常和巩固。在我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这是决不可能一下子做到的。工农关系首先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存在,由经济关系存在决定其政治关系。工农关系“正常和巩固”与否,在经济关系上的反映就是能否实现平等交换其劳动。在工人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把握好工农利益关系是处理好工农关系的关键,否则就不能维护“正常和巩固”的工农关系。
  这时的列宁已经看到,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二
  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执政中所采取的最有历史意义的政策。
  列宁清楚,社会主义新政权的巩固,关键是改变国家糟糕的经济状况和工人农民的经济状况。要迅速扭转国家经济状况,就必须实行新经济政 策,走市场经济道路。实践证明,列宁决策的重大转变与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重大决策转变一样,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经过战时的经济困难,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还不宜实行计划经济,更深解马克思为什么作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要在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的论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在于他能在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而且在于他能把人们误认为只属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把个人的切身物质利益与劳动成果相联系来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政策的新经济政策,适合于生产力处在不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它通过推行粮食税、自由贸易、租让制等措施来刺激工农业生产和市场贸易,达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列宁在《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中说:转向新经济政策,通过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要了。他还说我们还没有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但我们有找到这种途径的唯一办法。这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的思路很明确。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才能有效发展生产。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改善工人农民的经济状况,才能消除工人农民的不满。发展生产、改善工人农民经济状况是解决所有复杂问题的关键,而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必须的选择。几十年后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所作的许多论述,其思想与列宁的思想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列宁在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把着力点放在农民身上。他说: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建设得很不好,很不熟练,但毕竟已在完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即新的生产和新的分配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列宁之所以把新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农民身上,是因为他对农民的认识有了新发展。从经济上讲,最大困难是粮食问题。而粮食问题实际上是农业生产问题,是农民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列宁认为农民在俄国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谁也不会怀疑的。只有解决了农民问题。才能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从政治上讲,争取农民,团结农民,增强革命力量,是巩固苏维埃政权所必需的。没有农民的支持与合作,苏维埃政权就不可能巩固。工人农民的不满,是从农民开始的,解决了农民问题,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是发展了生产,恢复了经济。改善了工人农民的经济状况,消除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与列宁同时代的许多人尽管对新经济政策不理解,但其成果却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列宁在对这一政策成果进行总结时以欣喜的口气说:在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在给农民以贸易自由之后,现在情况怎样呢?答案是很清楚的,是有目共睹的,就是:一年来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交纳了大量的粮食税,现在我们已经得到几亿普特的粮食,而且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强制手段。在1921年以前,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而今天差不多完全没有了。农民对他们目前的境况是满意的。我们可以放心地下这个论断。农民今天的状况,已经使我们不必担心他们会有什么反对我们的活动了。全体农民对我们已经完全没有什么严重的不满了。这是在一年中取得的成就。至于轻工业,我可以有把握地说:在这方面出现了普遍的高涨。轻工业有了普遍的高涨,因而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工人的生活状况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轻工业无疑正处于高涨状态。所以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工人生活状况的改善也是毫无疑问的。1921年春天,这两个城市的工人有过不满。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我国的商业活动已经使我们得到了一些资本。诚然,目前还是很少的,才2000万金卢布多一点。但总算有了一个开端,我们的商业使我们得到了资金,我们可以用来发展重工业。我想,根据这一切可以得出结论说,新经济政策现在已经收到了成效。我们已经使我国农民满意了,使工业和商业都活跃起来了。
  列宁推行的市场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扭转困难局面,是因为这时的他已经发现。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其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必须具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不足无法通过社会公平使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社会满足,从而无法激发起希望看到的高涨的劳动热情。人的生产积极性在商品经济阶段仍受切身物质利益支配,激发人的生产积极性必须把人的劳动成果与切身物质利益相联系。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不但能够而且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不但无损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据此,列宁大胆坚决地推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扭转了困难局面,稳定并巩固了新生政权。
  三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引起工农群众不满到推行“新经济政策”消除工农群众不满,列宁对在执政条件下怎样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采取什么方式处理无产阶级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这个问题列宁在执政前没有很好考虑,执政后严峻的现实,迫使他认真思考。国家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处理,不能机械地用维护国家利益的思维来理解,不是维护了国家利益就等于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么简单。无产阶级国家对人民利益的代表,不能看作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代替。在商品经济阶段,尤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还仅仅是代表,不是等同,更不是取代。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发展仍不平衡,应该允许和尊重人民群众保有自己的合法利益。因此,处理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其次,无产阶级国家的执政党怎样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实践,列宁深刻认识了这个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其带来的消极作用加重了国家困难,使国家受到巨大损害。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最终也会损害国家利益。新经济政策的成果说明,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实际上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国家的根本利益。
  最后,无产阶级的国家仍将长期面临着如何巩固的问题。事实让列宁意识到,无产阶级国家的巩固,不仅要考虑防范敌对势力的阴谋破坏和颠覆,还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态度变化。当敌对势力急风暴雨式的破坏和颠覆危险过去之后,无产阶级国家的稳定和巩固并非就可高枕无忧,执政党的政策正确与否会使社会矛盾发生变化。虽然列宁看不到也预见不到几十年后的东欧剧变,但此时已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所以把它看成是“最大的政治危机”。列宁的认识。比他同时代的人更清醒、更深刻。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执政党的政策错误,同样会葬送无产阶级国家。
  列宁的实践对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建设中无视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仍不断发生。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只有真心实意去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保护群众的正当利益,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在这里已对社会主义的稳定与巩固作了深刻的历史总结,指出了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稳定与巩固之路。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但继承了列宁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责任编辑:荷叶]

标签:探析 列宁 根源 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