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0字日记 > 正文

【在学案反思中前行,精彩的世界就在这里】初中英语学案反思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目前,我们学校正在进行“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的实验。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改革,因为它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状态,解决的是常态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问题,变革教与学的方式,立足教师与学生的“双赢”。而编制学案时的集体备课、集体研究和教后反思,正是校本教研的实际体现,每位教师在学习、交流和实践过程中,潜能得到开发,团队精神得到加强,实现了教学的实用高效。但毋庸置疑的是语文学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案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诵读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诵读活动才能将学生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鲜活的生命,只有诵读活动,才能将文学作品中潜在的未定的东西化作确定的有血有肉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诵读活动,才能使学生掌握语言信息,从而理解、驾驭和灵活运用。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阅读,是有老师帮扶、引导、启发或点拨的阅读。但是“学案”关于问题的设计和技能的训练更多的是让学生会答题、掌握答题的技巧规律。这有利于学生应考,却忽略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长久的发展。尽管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要求学生阅读文本,但拿到学案的学生却急于去完成学案上的内容,很少认真地去阅读课文。我们都知道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哪种文体,都必须首先保持文本的思想美、语言美、结构美等等的整体性,不能伤害了阅读的审美体验,这也就是指一定要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个充分的、自在的整体性阅读。在这种“自由阅读”中,老师先不要提示什么,也不要规定什么,首先让学生自由体验,甚至有的要像变魔术,需要“焖一焖”。可是目前我们的“学案”从一开始就把文本大卸八块,从预习到课堂练习再到课后训练都是设置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已带有了明显的暗示或指向。在我们学校,课堂流程中从导入语的设计直到课堂结束,都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多的是学生的讲评和分析,多的是练习和笔记。学案代替了老师的提问,情境的创设荡然无存。老师要将学案上的问题分配下去,学生要急于在有效的时间内学懂课文,完成老师的任务,展示讲解时也只是针对学案上的问题,缺失了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就如同是一潭死水,而学生就在这潭死水中昏昏欲睡,一片片美文就这样变成了催眠曲。偶尔几处课堂有了读书声,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激情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的同时,却忘了把朗朗书声还给学生。
   二、学案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能够选进我们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各有特色,其实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有生命的,是富有情趣魅力和诗意的,应引导学生领略、品味、鉴赏文学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紫藤萝瀑布》里一树闪光的、风姿绰约、生机盎然的紫藤萝花,《背影》中以朴实的语言所表现出的至爱的亲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无不传递着文学作品四射的魅力,无不牵起读者翩翩的联想与想象。可是我们的学案编制模式单一,很多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学案导学的问题过多是老师的质疑,不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将一篇篇生动、形象的文章变成一堂堂课时训练,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有时老师被学案牵制或为了及时地完成学案预设的任务而匆忙赶路,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同时也将一篇美文肢解的支离破碎,情感教学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学案是既定的,可我们的学生由于阅读本身的开放性特点,定会有(也该有)学案所想不到的“意外”生成,而这,正是课堂上智慧的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灵动的、多样的、充满情感的。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才是有语文味的,才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而学案式的课堂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三、学案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个性与作用
   我们知道,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是不同的,更何况语文学科的课堂原本是开放性、丰富性、灵活性都有的课堂,语文课堂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而这些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的,需要语言渲染和情感熏陶的。可是个性各异的教师却要机械地按学案统一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这就容易出现教师的个人魅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独特风格的体现不够充分的现象。学案包含了课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我们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评价,指导学生在展示时如何做好过渡语的衔接……于是我们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学生探讨着每一道题的答案。一节语文课,老师只是在有问题时引导点拨,如果学生的分析到位,不出问题,那么老师一节课堂的话只是分配一下学习任务而已。同时由于“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所以有的老师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教学”,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我个人感觉这样的课堂是那么的僵硬,缺乏活力,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那么如何改变上述情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学案的编写设计要给阅读留下时间
   学案的作用在导学,目的是通过学案的引领,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来,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过程,绝不允许学案代替或干扰学生必有的干干净净的、清清静静的、完完整整的阅读。教师首先要处理好做题和读书的关系。问题是读书的起点,由问题引起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在这个读书、思考、积累、表达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读书,必须是学生的最主要的、最经常的活动。这里的读书既包括以感知课文内容为目的的通读,也包括针对具体问题的局部阅读;既包括有感情地朗读,也包括静心的默读;既包括专注于某一部分的精读,也包括旨在搜索信息、了解大意的浏览或略读;既包括学生的自己阅读,也包括教师和名家的范读。其次要让学生坚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所有问题,除联系生活实际的主观性问题外,答案都在课文中。答案是读出来的,不是找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深入地用心、用情读书,那些问题也许很难,但只要是用心用情的读书了,再回视那些内容上、写法上和语言上的探究性的问题,也就自然心领神会、迎刃而解了。我们一直相信,在以学案为载体的语文课堂上,书,还是要“读”的。
   2.学案导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感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中许多优秀的文章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学案设计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老师的备课方向要做适当的调整。现在我校教师的备课就是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这是相当有限的备课,我想老师要做的事情至少有两条:一是深入研读教材,就像要求学生的那样去认真读书,凡是要求学生熟悉的、理解的、感悟的、表达的,自己都做一番切实的尝试。特别是老师通过自己的研读,发现了教材的资源、文章中的精华亮点等,从而对教材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引领学生。我想这是用好学案的最重要的基础。二是研读学案。知道了哪些问题该怎样去思考,知道了哪些问题学生会有困难,知道那里是思维发散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语文学案。大家拿到手的学案,是一个初步的蓝本,它在体系、内容、数量等方面都有其他的老师们的经验和体会。这样的学案是否适合自己,学案中的哪些版块在预习阶段完成,哪些版块内容可以整合,甚至哪些版块中的内容要删减,这都可以由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处理。
   我想经过这样的准备,老师就可以在适当时间对文章的学习做出总结,强化重点,以利于学生在解决了一系列具体问题后对文章有一个新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同时教师也就能适时引入时空例证,以拓展学生思路,适时引导学生作哲学层次探讨,以使学生认识深化,培养其思维深刻性品质。只有这样的拓展,学生才会感受到大家名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也就领略感受了名作之美,一节课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有了保证。
   四、学案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思想者、是行动者。我们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可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老师要全部依赖学生,老师该讲的地方必须讲,该赏析的地方必须赏析。在我们“学案式五过程”教学法中,我们谈学生民主比较多,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让学生自主,有的老师就成了看客。特别是在多元化解读中教师不作为的现象尤其明显,他们认为既然讲民主教学,既然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平等的一员,就没有必要强调老师的引领作用,否则又会回到教师话语霸权的老路上去,其实这是对教学民主的一种误解。针对过去教学中教师中心的倾向,我们更强调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倾听,可是这绝不是意味着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而只能做学生思想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教学就失去了它对学生应有的教育功能和发展意义。李镇西老师也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教师当然是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然而它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行为的约束者,不是思想的主宰者,但他在课堂上发挥着学生所无与伦比的作用。首先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其次,教师要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同时面对争议,特别是一些需要引导性的话题,教师要充分行使自己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教师发言尽管是只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的发言闪烁着智慧火花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观,强调民主教学,就是要求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应该是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统一。
   我总认为,变化是生命之源,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求变才能求新。当然在求变求新的过程中,我们会遇见各样问题,甚至是对自己已经习惯的做法的一次革命。这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一场挑战,我想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地迎接挑战,因为精彩的世界就在这里。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联现代中学)

标签:前行 反思 学案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