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500字生作文 > 正文

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稳定中创新 继承中发展]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8年江苏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8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南京市初中化学教学建议》、人民版教材,既注意考查知识与技能,又注重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试题能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状况和学情,通过采用适当题型、选择有效素材、优化试题结构的方法,使试题具有合理的难度、良好的区分度和信度。在兼顾知识点覆盖面、突出主干和核心知识以外,还渗透科学探究思想,体现化学学科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具有适当的开放度,并关注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总之,今年试题充分体现了“稳定中创新,继承中发展”的思想,对今后的初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 试题结构
  
  试题的内容结构、难度结构、题型结构详细分析情况如下表:
  表1 试题结构
  试题结构涉及试题编号分值比例/%中考指导书规定/%
  内容结构
  一、 科学探究4、17(1/2) 、18(1/2)、19(1/2)、21、22(1/2) 、25(3)(1/2)、27(1)③、28(4)①②20分25约25
  二、 身边的化学物质9、10、12(1/2) 、14、17(1/2)、18(1/2)、19(1/2)、20、22(1/2)、23(1/2)、25(2)、25(3)(1/2)、26(1)(2)、27(1)①、28(3)25分31约30
  三、 物质构成的奥秘1、2、3、8、11、12(1/2)、13(1/3)、23(1/2)、25(1)②、27(2)、28(4)④11分14约15
  四、 物质的化学变化6、13(1/3)、15、26(3)、27(1) ② (3)、28(1)(2)、28(4) ⑤15分19约20
  五、 化学与社会发展5、7、13(1/3)、16、24、25(1)①、27(1)④、28(4) ③9分11约10
  难度结构
  容易题1~4、7、8、9、13、21、24、25(1)(2)、27(1)①②(2)23分29约30
  中等难度题除容易题及较难题外的其它题49分61约60
  较难题19、27(3)、28(4)8分10约10
  题型结构
  选择题1~2025分3125~31
  非选择题21~2855分6969~75
  从上表可看出试卷的结构及各部分所占的权重和《2008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吻合度很
  高。
  
  二、 试题特点:
  
  1.在体现基础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现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标准、课标一级主题、目标水平三方面列出今年化学试题的双向细目表。
  表2 南京市2008年中考化学试题双向细目表
  题号标 准课标一级主题目标水平
  1元素三B②
  2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三B
  3化学式和化合价三B①
  4实验基本操作一b②
  5知道常见的合成材料及应用;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五A①;②
  6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四B
  7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知道某些物质有损人体健康五B②;A②
  8元素的简单分类三A
  9知道一些常用化肥二A②
  10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二Cb②
  11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三Bb②
  12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分酸碱盐三+二C
  13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酸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碳单质性质;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变化三+四+五A;A②;B③;B②
  14溶液概念、化学反应二C
  15质量守恒定律及简单计算四C③
  16了解丙烷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五B②;③
  17碱、硫、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溶解现象并解释原因一+二A②;Bb②
  18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及应用一+二Bb①
  19探究CO2、CO、H2的性质、CuSO4检验水;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物质一+
  二Cb③;b②
  20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及网络关系二C
  21运用简单装置发生、收集、验满、检验某些气体(O2、CO2、H2)、写方程式一+二Aa③
  2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pH及应用、探究一些物质(碳酸、柠檬酸)显酸性的原因一+二Bb③
  2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二+三B②
  24燃烧的条件五A
  25六大营养素;分子的概念;水的净化(活性炭的作用);探究水的软化过程、软水检验、写方程式一+二+三+五A②;A;
  A②;B②
  26框图推断(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网络关系、写方程式)二C②
  27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反应类型;环保知识;化学方程式及推理计算一+二+四+五b②;B②;③;
  Cb③
  28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及应用;分子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及计算;创新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及用创新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一+三+四C②;B②;Cb②;b③
  上表说明:
  1.“课标一级主题”是指试题考查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的主题位置。
  2.目标水平是指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一体验性学习目标三个方面对学习内容提出了目标要求的层次水平。体验性学习目标可以渗透在认知性学习目标和技能性学习目标中考查。高一层次的要求包含低一层次的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低到高
  A(了解水平)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B(理解水平)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C(应用水平)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低到高
  a 初步学习(如分离混合物、制取气体)
  b 初步学会(如取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使用化学用语、观察记录、简单计算)
  ?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低到高
  ①体验、感受
  ②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③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从上表可以看出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较全面,基本覆新课标的二级主题。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对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如气体的制取、金属的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作重点考查。
  2.注重化学与STSE的广泛联系。
  从初中新课标化学课程内容看,它已涉及到化学家新的发明、发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方面的大量素材,健康、材料、环境、能源等热点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与化学相关的综合性课题,充分反映学习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价值。因此,具有良好教学导向性的试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生活广泛联系起来的意识,逐步做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08年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在内容的取材上较好地落实了这样的要求。
  表3 试题联系实际命题情况一览表
  题号标 准取材角度
  1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食物来源
  3化学式和化合价太阳能电池
  5知道常见的合成材料及应用;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限塑令”、无纺布原料
  7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知道某些物质有损人体健康补钙剂、食品包装袋、大米、水产品
  8元素的简单分类镧和镍的一种合金、储氢材料
  9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化肥
  11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抗震救灾、高效消毒剂
  16了解丙烷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第29届奥运会的理念、火炬燃料等
  2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pH及应用、探究一些物质(碳酸、柠檬酸)显酸性的原因紫卷心菜、肥皂、纯碱
  24燃烧的条件南京圣火传递
  25六大营养素;分子的概念;水的净化、活性炭的作用;探究水的软化过程、软水检验写方程式2008年“中国水周”的主题
  26框图推断(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网络关系、写方程式)“国防金属”、海水
  3.关注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针对有些学校为了应考,不开实验课,让学生背实验的现象,今年仍然关注对科学探究(化学实验部分)的考查。无论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还是在基本实验题和实验大题,都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直观感悟、分析实验现象、操作的规范性等的问题设置,目的是让做过实验的考生受益、背实验的考生拿不到高分。 另外,为充分发挥试题给教学的导向作用,关注探究性的考查,今年第22题仍然按照或者模拟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来设计试题,使试题包含科学探究的一些或全部要素(如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1、质疑并求证、得出结论2、拓展应用、反思)。
  4.试题设计方式呈现多样性,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试题图文并茂,除采用文字表达式外,还采用图表式、框图表格结合式、网络关系图、实验仪器图、实验示意图、流程图、微观粒子示意图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信息,一方面使知识点覆盖面积增大,又使得版面更加活跃,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综合能力。
  5.关注高初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
  试题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高初中衔接要求:(1) 适当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命题时,在关注课程标准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种类性质、应用等的基础上,通过推断的形式,将元素化合物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典型试题为26题;(2)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体现对三个方面能力要求的考察。① 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注重设置大量的信息题,通过信息、图表、文本等形式,呈现大量的新信息,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答题,以此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典型试题为27、28题。② 在分析综合能力方面,命题是关注学生对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结论,例27(3)题。③ 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试题通过精选合适的素材,考查考生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基本的实验探究(如设计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考查对实验操作功能的认识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使22题和28(4)①②题。
  
  三、 试题对教学的启示
  
  1.回头看《课标》,进一步吃透教材,夯实 “三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标》的三维目标看,知识与技能居首位,离开了这一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将是空话。基础是形成观念的前提,是探究的基础,蕴藏在实际应用中,因而,要抓好“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抓基础知识主要就是抓化学课本知识,抓基本技能除了抓好基本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外,一定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果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错误很多,文字表达不切中要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要求学生平时做题书写要规范,组织语句要简捷明快。抓基本方法要抓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应灵活多样,题要做,但要精选,层次逐步提高,举一反三,借“题”发挥,做一题,进一步。切忌单纯解题和有错不纠的倾向。学生解题时暴露出来的审题不清,思维混乱就是由于其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不足所致。要帮助学生养成审清题意,根据题设情境,吸收给予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科学方法。平时要对学生加强正向、逆向、发散、创新等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更紧密联系STSE教育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复习时,要把化学知识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新科技知识,关注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中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让学生能跳起来摘下桃子”,做到适量、适度、适用。对待 “高起点”信息题一定要“低落点”回到基础知识中,即:材料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
  3.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知识的应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回忆、深化、提高,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把相互联系的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从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中的“讨论”、“调查与研究”、“拓展性课题”理应成为关注的内容。
  4.进一步突出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今年中考中这部分内容约占25%。教材中的“实验”、“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均是体现科学探究的很好内容。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本实验技能,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平时做实验不应该只是照“方”抓药,还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对所做的实验,明确每个步骤的目的、要求和作用,还要考虑装置重新组装、步骤重新安排,仪器适当调换后是否同样能做或还能做哪些实验。
  5.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熟悉如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常见信息的表达方法,学会从背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各类习题或是各种考试题,无非都是设置一些新情景和条件,要求学生分析解决一些问题。这里所考查的,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观察社会、课外活动所接受的知识、从做过的实验中所得到的信息、考卷上给的信息等)。处理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调用、筛选、转换、重组)和输出信息(运用文字、符号、方程式、图表等表达方式)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是要靠平时训练积累的。
  6.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化学教学和化学课程改革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现出新的前景,在现行教材中提供的网址中可寻找到不少化学学科的新的教改动态以及教学资料,要注意下载使用,各校教研组及同校各备课组在提倡团结协作精神,信息资源、教学软件、课件多交流共享,集中精力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南京市中考指导书编写组.2008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南京市初中化学教学建议.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继承 稳定 创新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