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字日记 > 正文

[“甜甜”的忧伤] 凉生我们不忧伤1-5全本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鸪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的上阕,关键词是“醉”,这几乎也成了《稼轩词集》中的关键词。辛弃疾六百多首词中,有一百四十八处用“醉”字,都是指醉酒,没有一处有“陶醉”的意思。辛词出现“醉里”有十六处,如“醉里挑灯看剑”(《破阵子》)、“醉里且贪欢笑”(《西江月》)、“醉里重揩西望眼”(《念奴娇》)、“醉里谤花花莫恨”(《江城子》)、“醉里和人诗”(《临江仙》)等,也都是说词人喝酒喝醉了。所以这首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醉”字只能是“酒醉”。
  词人为什么总是喝醉呢?一般来说,喝醉酒有两种极端的情绪状态:高兴极了和伤心极了。辛弃疾的词作中,即便是且喜且悲的“醉”――如“醉且摇莺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满江红?题冷泉亭》卜―-都是很少的。绝大多数都是伤心忧愁时痛饮大醉,少有与朋友或歌姬醉欢,自斟闲饮则更少。那么,这首词中的“醉”是否例外呢?我们先看看辛弃疾当时的生存状态。这首词作于辛弃疾寓居带湖最初的三数年内(邓广铭《陈轩词编年笺注》),也就是淳熙九年(1182年)至十一年(1184年)。淳熙九年江浙两淮大旱灾,两浙蝗灾;淳熙十年,好友朱熹被弹劾;淳熙十一年,边境误传信息,朝野慌乱。对一位有着报效国家热情和雄壮志气的词人来说,这种国家的灾难无疑是最令其伤悲的。我们再来看看词人此时的心态:淳熙九年,词人43岁,正值壮年,而在淳熙八年的冬天,词人被落职罢官,只能闲居带湖。隐居对一位已经熄灭了为国效力激情的人来说,也许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惬意,而对一位仍想为国尽忠冲锋杀敌收复失地的词人来说,无疑是无比痛楚和苦闷的。最后,我们再看看文本的形态:这是一首词。词与诗相比,情感更婉曲,并多以“悲”为美,即使是山林隐逸词,同样有一种“潜伏”的忧患意识(杨海明《唐宋词论稿》)。
  词人43岁之前的人生经历又如何呢?辛弃疾生于1140年,山东历城人,未出生时家乡便沦陷于金人统治。幼年丧父,由祖父抚育成长,极受祖父抗金教育的影响。1161年,21岁的辛弃疾举旗抗金,不久便率部投归耿京,随后因成功追捕辑拿叛徒,于年底代表耿京等义军与南宋朝廷接洽,1162年初受到宋高宗的接见,“上大喜,皆命以官”(《三朝北盟会编》)。而辛弃疾归返义军时,发现叛徒张安国已谋杀耿京并带部队降金了。于是带领五十骑兵直闯济州敌营,把正与驻地金军将领酣饮的张安国活捉,绑缚上马押回义军营门。因辛弃疾大呼“王师五十万大军已经杀到”,张安国手下原来隶属耿京的万名义军随即反正,随辛弃疾冲出金营,日夜兼程返回建康,叛徒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南归之后虽然作为英雄名声很大,但仍然没有受到重视。1162年,宋孝宗继位后也曾一度抗金,但在一年后北伐受挫的情况下很快就有了“隆兴和议”,南宋又开始苟目偷安。辛弃疾先后做了江阴签判、建康通判、司农寺主簿等小吏。位卑不忘忧国,他写了《美芹十论》,充分显示了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眼光和智慧,继而又写了《九议》,再次显示了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才能和胆略。
  1172年之后,辛弃疾调任滁州知州,政声遂起。1174年任江西提点刑狱,百日便平息了茶商军起义。1178年任隆兴知府,后转任湖南转运使等,创建“飞虎军”,抗金作战。1181年调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不久被弹劾,被迫闲居带湖。
  经过了20年的戎马和仕宦,43岁的辛弃疾虽然有苦闷,但没有萎靡,从“醉里挑灯看剑”仍然看出他愤懑时借酒浇愁的豪迈之气和期望重返军营的激昂情怀。既然已经置身山林,词人不免会生出一些隐居的情绪,这些隐居的情绪渗透到词中,使我们读来能感受到些许“甜甜”的气息,但仔细体味,这些“甜甜”的气息背后,仍有一种忧伤是掩抑不住的。
  《清平乐》就是这样一首“甜甜”的忧伤的歌行。醉眼朦胧的词人路经一所低矮茅檐,耳边传来一阵夹带酒意的呢喃话语,觉得应该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嬉笑情话,哪里知道,竟然是一对老夫妻在说家常!“相媚好”,既可指老夫妻情话互相媚好,也可指醉意中的词人听得软软吴语,感到无比媚好,似乎不必胶柱于主语是词人还是翁媪。这个场景真有一种“甜甜”的美。
  词中另一个“甜甜”的场景是“三儿图”。当然,我们不必把这三个孩子理解为翁媪的三个儿子。其实,“大儿”就是大孩子,“小儿”就是小孩子,“中儿”就是不大不小的孩子。“谁家翁媪”,词人连翁媪是谁家都不知道,我们从何知道三儿均为翁媪的儿子呢?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是谁家的三个孩子,但我们能感受到词人眼里这三个孩子各具特征的情态所构成的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这四句话直接从汉乐府《相逢行》化出来:“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如果仅从来源上看,《清平乐》中的“无赖”就应该是“无所为”,也就是无所事事的意思。但“最喜小儿无赖”,加了“最喜”二字则与《相逢行》不太一样了,有了情感的渲染,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可爱、可喜”了,唐诗宋词中不乏其例,最有名的句子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词的下阕的关键词是“喜”。词人是最喜欢那个无所事事卧剥莲蓬的小儿吗?是的!他最可爱,一个“卧”字传情地将孩子的天真可爱写了出来,确实要比“看”字多三分神采,真是一个“甜甜”的孩子。词人果真是最喜欢那个无所事事的卧剥莲蓬的孩子吗?不是的!孩子在词人醉眼中会激发起其心中怎样的感触呢?词人的身影与孩子的身影好像重叠了,此时的词人不正像那个无所事事的孩子吗?可小儿毕竟是个孩子啊,词人正值壮年,却不能像大儿中儿那样劳动一为国战争尽力报效,只能被迫像小儿?样l无所事事,心中的忧伤从“甜甜”的孩子的身影中溢将出来。
  我们已经看出了词人“三儿图”背后的忧伤,接着,我们把目光重新移回“翁媪图”中吧。词人真的羡慕、向往那对老夫妻所拥有的和乐生活吗?未必!词人只能像小儿一样的无所事事,不能像大儿、中儿一样“工作”,恐怕最令词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最终像那对翁媪一样终老于林下吧?虽然这样的结局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甜甜”的人生落幕,而对急欲报国的词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忧伤呢?须知,辛弃疾临终前仍高呼“杀敌”数声,方才停止呼吸(邓广铭《辛稼轩年谱》引《济南府志》)。
  四
  当然我们从这首词本身来看,起初只能读出词人笔下“甜甜”的乡村闲居图,从词人的眼中看到一幅乡村和乐图,可在词人心底,是否还有一种忧伤呢?是否像刘欢《弯弯的月亮》中所唱的那样,“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
  这时候,辛弃疾的故乡在哪里?还在金人的铁骑之下备受蹂躏!他满怀一腔热血,一心想抗金复土,重归故里。可是,如今,只能蜷缩在吴地乡村,“直把杭州作汴州”其心之痛,其情之哀,直可听得见心碎的声音!
  之所以我们只能读出笔下“甜甜”的和谐美景,是因为词人已经把自己的那颗忧伤的心藏得紧紧的了,词人姑且用这样的酒、这样的人、这样的景来安慰自己。《清平乐》成为经典名篇,我想不仅因为它“甜”,而且因为它在甜甜的声调背后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如果不信,请你用吴地方言(当年翁媪的“家乡话”,现在的苏州话),或者南昌话、上饶话等其他方言读一读,那种声音无论如何都无法和高兴、快乐联系起来。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的声音最能直接的表达内心感情,声音最不“欺骗”人,那种淡淡的忧伤的声韵在吴地方言中会有着更为丰满而直接的表现。如果你会用吴地方言吟诵,那我就更不用多说什么了,你一吟诵,那种甜甜的淡淡的忧伤便会由唇而出,直勾人心魄。
  责编:袁海波

标签:甜甜 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