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字日记 > 正文

计算机文化基础专升本 [谈《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转变与创新]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程,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了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和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 现状 问题 措施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也是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其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的内容、水平等都力图与国际接轨,使教学能够有效的适应计算机科研的发展速度。本课程通过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通过建立有效地计算机知识体系,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基础能力。《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的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以及相应的网络技术的基本的知识。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与信息处理的工作原理,能够熟练的安装与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二、现有问题分析
  1、不合理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环节中首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进度的规划。他直接的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等问题。但是,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部分老师却忽视了这一问题。具体的表现为:在开始讲课之前没有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进度计划,亦或者是教学计划过于的简单,不明朗,不清晰,有时只是简单的按照教材来制定,脱离实际。
  2、备课不认真,走形式。备课是教好课程的前提,是课前的准备,但是,部分的老师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忽视这一环节。知识简单的将课本知识抄到教案上,上课讲课时也是照本宣科的。没有注意到这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快读、知识繁琐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
  3、教学内容实际技能内容单薄。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中,虽然课本中有单独的章节讲述计算机的硬件知识,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简单的让学生在多媒体上看多媒体演示过程,而不能够实际的进行硬件动手组装。这一现象显然不利于教学效果;学生在机房中只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软件知识,例如windoesXP,office等,不能够亲自学习安装,设置以及优化等操作,从而使学生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各种软件的实质,一旦的现实中遇到问题,自己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此外,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一节课上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非常多,一定程度上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
  4、教学大纲陈旧。据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大纲都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当今社会信息化不断的纵向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化的进程也是日新月异,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要求也是不断的更新。然而,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更新却是缓慢的,导致教学大纲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的要求。
  5、理论与实践不统一。据了解,在现在的很多的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授的理论老师与实验老师并不是一个人,这就会使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老师不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践老师也很难掌握学生的理论进度。这样的结果造成理论老师讲的一套,实践老师讲的又是一套的迷惑,从而使学生不知所措。
  三、转变与创新措施
  1、任务驱动教学。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将知识分成很多个点,并将其包括在各项的任务中,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模式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你,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基于纲本,但又不拘泥于此。《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其不存在过多的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并且课程中的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不是很强,便于分割知识点。因而,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老师要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的分配理论课与实践的时间,提前做好课程进度设计。
  3、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采取新颖的授课方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以利用专题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来进一步的改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多以学生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的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四步进行教学:1)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利用案例,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处,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的质量。2)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对于案例进行实际的讲解,分析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讲授实际的操作技能。3)归纳总结,引申提高。在每一次的课程结束之前,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将本课堂的重点、难点,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对于案例中得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引申,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讲解。4)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习最终是要引用于生活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做到触类旁通,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后,老师要适当的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巩固知识的情况下,不断的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深入和完善。
  总而言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践。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这门学科中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际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力为.《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09(12)
  [2]王元元 王蕾.《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福建电脑,2010(1)
  [3]孙娟.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0(195)
  (责任编辑:何秀秀)

标签:大学计算机 创新 基础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