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字日记 > 正文

骑马骆驼_你挑担来我骑马,骆驼虽大路难行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温州梧田路上冷冷清清。若是过去,这条路上会是另一番场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装满货品的车辆挤满了这条并不宽敞的马路,叫喊声、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一位六十的老者坐在一个旧厂房门口,来往的人不多,老者的目光有点呆滞。虽然这里频临倒闭,老者还是安守本分地防着所谓的小偷前来偷窃。
   “我在这里干了几十年,当年是工人,如今年纪大了,就做了门卫。以前热闹得很,现在没什么人来了。”老者叫苏建培,是温州本地人,在这家打火机厂干了二十余年,见证了这里从小作坊变成大市场,而今无以为继的全过程。
   这家打火机厂的主人叫黄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涉足打火机行业,当时,这个由近30个零件组成的打火机照亮了市场经济懵懂期的温州人,脱贫致富的冲动促使他们对其拆装研究、批量生产,直至占据世界垄断地位。
   “80年代末的时候,温州大概有打火机厂五百多家,一个电子点火器,进口价是4块,我们自己做,只要1到3毛钱,那时候,信河街上到处都是打火机大大小小的配件,这里也成了世界有名的‘火机配件一条街’。”说起当年的辉煌,黄根满脸骄傲,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温州这块试验田的经历者。
   到了上世纪末,温州拥有近四千余家打火机企业,主要集中在温州市的鹿城区和瓯海区,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80%的市场份额和中国打火机市场98%的份额,温州也因此获得了“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的称号。而十年后,保留下来的企业不足100家,但这不足100家的打火机生产商依然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大约70%的市场份额,以及全国的90%。
   黄根就是在这个时候出手兼并了好几个频临破产的打火机厂,在他看来,虽然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正式实施的日本CR法案也给了打火机市场一记重拳,但能从四千多家成为硕果仅存的不足100家企业之一,黄根还是对自己有点信心的。
   当然,二十年的财富积累让黄根并不满足于仅仅在打火机市场周旋,他一边扩大打火机的生产规模,一边投资建厂房。在黄根建的这些厂房中,很少的一部分用来满足扩大后的打火机厂的使用,剩下的一大部分黄根租给了其他一些制造业公司,这其中包括衣服、鞋子以及汽配生厂商,黄根坐收房租。还有一小部分,黄根并没有租出去,他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等房价高企的时候再将这些厂房卖掉,坐收渔翁之利。
   行情在2011年年初突然发生了转变。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打火机市场需求萎缩,日本市场占了温州打火机出口市场的55%,尽管会接到日本的订单,但由于日本市场打火机以礼品为主,本身价格偏低,而CR的认证工序又需要增加更多的检验设备和工人,因此对黄根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车间的生产线从3条减到了1条,工人也走了大半。”
   市场对黄根的打击并没有到此为止,2011年四五月间,一部分温州商人出现资金链断裂,黄根之前的不少租户因为资金问题纷纷退房,租金不涨反降。“通常一个厂房不会空关两个月,就会有新的买家陆续来看房,但这次,很多厂房已经空了六七个月。”更为不幸的是,投资厂房的资金有一部分是黄根从银行借贷而来,之前一直靠房租维系,如今,人走楼空,黄根每天想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从哪儿弄到钱。
   黄根所遇到的问题,是温州很多以传统产业起家的商人的缩影。批发和接单是温州打火机的主要营销模式,发展几十年来,温州打火机一直都未能摆脱低价的命运。在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黄发静看来,这种无休止的低价销售,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温州基础产业的落后。从过往的发展来看,温州的打火机产品产量虽高,但却是贴牌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低。而近一两年,原材料、能源却进一步大幅缩减了打火机产品的利润空间。加之不少厂商盲目扩张,将触角延伸到打火机之外的诸如房地产投资、股权市场等,摊子铺的太大,资金无法到位,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小作坊扩大以后难以为继。
   当然,遇到问题的不仅仅是打火机行业,在温州,服装、眼镜、皮鞋等商贸领域近年来都不同程度的遭遇沦陷。温州有一百七十多万人遍布在全国经商办厂,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发经营规模以上商场(商城)、商业街、批发市场等商品交易市场有两千余个,拥有销售网点四十多万个。同时,温州本地建成了三十多个全国性的生产基地,电器机械、皮鞋、服装、阀门等是温州人从事的重点行业。但是,温州的这些传统行业一直以来延续低成本模式,创业初期,凭借五元、十元一件的衬衣,二三十元一套的西服薄利多销,将企业规模做大。然而,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州的传统产业依然沿袭着规模庞大、领域狭窄的模式,企业基本集中在商贸领域,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力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无法进入高端市场,依靠量的扩张,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温州,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条件基本没有,而不利条件却有一大推,比如人才匮乏、物价房价畸形、城市环境脏乱、公共产品缺失等,但其中,最大的困难还是温州资本无意转型升级,温州商人们似乎也丧失了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当然,这并不是说温州商人们没有调动资本的想法,而是调动资本的方式不妥。
   温州的大部分资本重点投资的项目基本都满足来钱快、利润高、赚的轻松这三个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相当一部分的温州资本只眷顾可以炒作的行业,对企业转型升级并不热心。在温州人看来,转型升级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投入高、产出慢,因此,涉足者寥寥无几。
   长期观察温州经济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对温州有过一番中肯的评价:温州很难形成大的产业,有大量商人,但没有企业家。产业积累不足,他们有灵活的头脑,但缺少产业眼光。
   温州是中国的实业聚集地,挤满了野蛮而独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从最早的“八大王”到后来的“鞋都”、“低压电器之都”、“纽扣之都”。实业太多,在遇到瓶颈之后,不考虑创新,拒绝新鲜血液的输入,让几十年积累的财富悬空于一个个虽能看见却一触即破的巨大泡沫中。
   到过温州的人都会惊讶于这座城市有太多的豪车穿梭在老旧、狭窄的街道上,破败的棚户区毫无掩饰的散落在豪宅和商业楼宇间,陈旧而凌乱、阔绰而现代,是这个极不协调的城市显现给人们的面貌。
   唏嘘过后,大家各自散去,太阳照常升起,温州商人们却依然如履薄冰。时间如果倒流,不知道这些温州商人们是否还是愿意选择以小作坊起家,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花在实业中,探究与时俱进的产业模式,也和伟大的乔布斯一样,种下一棵创新的种子,扎扎实实的奋斗。

标签:大路 挑担 骑马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