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600字生作文 > 正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浅说_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心得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课堂教学是一项涉及因素颇多的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深知探索的艰辛。本文拟提出一些看法,供相互交流。我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明确几个认识、作几方面的努力。
  
  一、 新课改理念,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据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与认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并不尽如人意。近观我们的课堂的现状,可以发现一些与新课改不和谐的现象。
  1.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可是有些教师教学时,没有考虑教材的编排意图与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与生动,但一节课上完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与提高,“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也就屡屡出现。
  2.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其间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缺一不可。一些教师教学目标之所以达成度低,教学效率低,原因就在于学生有效参与的缺失,没能按照课时要求实施教学,学生缺少独立学习的时间和充分表现的机会,思维没有真正激活起来。
  3.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现象:课堂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我们的教学被学生的自主与生成“牵着走”,教师在课堂上该讲的不敢讲,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理解不充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明确高效课堂的内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价值指标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应该渗透这样的理念:
  1. 高效的教学是准确、科学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必须是科学无误的,传达的信息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此外知识信息传达的途径、方式也必须是科学、高效的。
  2. 高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不能回避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完整,那么课堂就仅仅是教师与优等生交流的平台,貌似和谐的课堂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所以对教师来说,在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应以中等生为主,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有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乐思、善思。
  3. 高效的教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呵护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创造,真正融入课堂,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4. 高效的教学是需要精心预设的。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安排。合理的预设包括目标的确立、学情的分析、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制定等等。有了教师精心的预设,课堂上才能有精彩的生成,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 构建与高效课堂相适应的策略,是体现高效的有力保证
  
  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而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还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习习惯。
  (一) 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感受数学教师的魅力。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产生的根本。“亲其师,信其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 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趣题的讲解、设计的新颖、成功的体验等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课前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学生才会乐学、好学。
  3. 感受数学知识的本身的魅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美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并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感悟走进课堂、走近孩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不仅在形式(如对称、简洁、协调等),更美在内涵(数学文化)。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等图形发现:随着边数增多,正n边形就越接近圆。这里不仅渗透了数学极限思想,而且沟通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更使学生体验到了圆的内在美,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二) 思维能力的训练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训练学生思维,只有遵循教材与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灵活性、有序性和发散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1. 训练学生思维的抽象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在教学中发挥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课题。做好这一点,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益的。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时,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文字或者自己做简单介绍,学生往往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理解实际是不到位的。在教学中,我准备了用三根木条订成的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条框架,请学生来拉一拉。三角形很“牢固”,拉不动,而平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不需要过多地解释,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然而然地就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多时候,我们通过直观操作,就能反映出事物抽象性的特征,实现由想象到本质的提升。
  2. 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着手解答,反映出思维上的无序和盲目。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程序认识问题实质,使他们具有解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解决各类数学问题的思维程序,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序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种数学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替换”这一内容时,根据教学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时,教师先是安排了观察、审题的时间,使学生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再引导学生经历了感性理解(一个大杯的容量等于三个小杯的容量)――实际操作(通过课件演示具体感知)――交流归纳(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解决问题)――理论提升(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 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我们的课堂上,强调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的同时,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安排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练习。
  (三) 学习习惯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不同,它是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后,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长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把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课堂上。
  1. 学会观察。“观察”就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学生很多时候做错题目,都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题目中出示的信息,匆忙下笔造成的。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不要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并且有意识地安排检查观察效果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 学会倾听。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听教师的讲解,还要听同学的发言,其间还应伴有对教师、同学的观点进行再分析、再认识地思维过程,敢于“质疑”,这样的听才是高效的。
  3. 学会表达。小学生语言的发展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说的形式: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说的内容:说题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推导过程,说操作情况等等。
  新课改带来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教师应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明确高效课堂内涵的基础上,用好教材、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情境和氛围,营造有效思维和积极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和习惯培养,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扎实、高效。
  (刘安民 江苏新沂市高流镇石涧小学 221400)

标签:浅说 高效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