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700字生作文 > 正文

行文走笔绘天下 一封家书绘文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画家兼散文家黄永玉,不论是他的艺术创作还是文学创作,都是他本人的艺术才情与人格魅力的体现。正因如此,黄永玉的散文作品中有很多美术元素的融合和绘画技巧的运用,使他的散文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读黄永玉的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感受黄先生散文中的诗情画意,集优美的文学语言和浓描淡写的绘画视觉特色,为散文创作者提供了一些新的、具有艺术魅力的创作思路。
  中国自古就有文人擅画、画士能文的现象,如唐代才子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内涵为“诗画功能的互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能达到这一审美境界谈何容易,这需要创作者兼备文学与艺术的双重修养,不仅如此,若能将“诗”与“画”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则必须是在文学与艺术上都有很高造诣的人才能做到。被称为一代“鬼才”的黄永玉就是一位“在诗中作画,用画笔写诗”的大家。黄永玉的散文洋溢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他的文章里不仅有很多谈论艺术的文字,而且他的散文还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气质。笔者试析《比我老的老头》中的“肖像漫画笔法”。
  肖像漫画或称漫画肖像,是一种不带情节的用漫画造型手法塑造的人物肖像。这需要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准确地总结出被描绘对象的形体特征、头部特征、发式及面部五官特征,然后调动熟练的漫画语言夸张地强调这些特征。
  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漫画笔法”,主要是指作者用简洁、幽默而富有张力的语言,通过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来展现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内心世界。“肖像漫画笔法”虽是简笔勾勒,但力求传神,注重表达意义。这种写作手法追求“于趣味之中寓以哲理,于幽默之中给人启示”。
  黄永玉的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中收录了20篇黄永玉回忆亲朋好友的散文,所回忆的人物有钱钟书、沈从文、张乐平、林风眠等,皆为中国文学界、艺术界的大家。其中钱钟书、沈从文在老生代散文家的回忆性散文中多有记述,但相比之下,黄永玉对这些名人大家的刻画可以说是最有特色的,而这种独特性既有赖于他的画家身份,又源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回忆人物时喜欢用幽默夸张的、带有些“嬉笑怒骂”味道的语言,但同时又“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看其文字眼前仿佛能出现一幅人物的肖像漫画。因此,笔者试将黄永玉回忆性散文的这种特点概括为“肖像漫画笔法”。
  首先,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中的散文的语言随意、简洁、幽默而富有张力,和肖像漫画用夸张、灵动的线条简笔勾勒人物特征的特点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永玉散文的语言随意、自由,多处打破语言规范,就像肖像漫画中轻松活泼的线条一样,虽然并不完全符合规范,却反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种无拘无束、信马由缰的“大自由”式的语言特点是黄永玉真实、坦荡的人格的体现。例如,在《我少年 青年 中年 暮年心中的张乐平》中,黄永玉看到《良友画报》上的叶浅予、张乐平和梁得所在海滩上赛跑的照片时发出了一句疑问,“他们都这么漂亮。他们不好好画漫画,到‘海滨’来‘之旅’干什么?”还有他在回忆李可染先生时夸他二胡拉得好说,“可染先生拉得一手好二胡。不是小好,是大好。”他的这种违反常规的语言为文章增添了轻松、幽默的效果。
  其次,黄永玉的散文还具有雅俗兼备的特点,并且与其他老生代散文家的作品不同的是,他的散文中的语言俗能俗到极点,雅也能雅到极致。黄永玉能如此灵活、大胆地驾驭语言,这必定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就像肖像漫画运用简笔勾勒,看似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技巧,但如果没有扎实的绘画功底,没有准确的造型能力,是无法画出好作品的。黄永玉的文章和肖像漫画一样,其中既有荒诞、粗放的笔法让人忍俊不禁,又有细腻、精到的勾勒引人品味、深思。例如他在《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一文中运用文白夹杂的语言,雅俗兼备的语言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评价张伯驹,“大见识,大手笔,博文风雅,慷慨大方,京华之张伯驹,言之口舌莲花生矣。”黄永玉对张伯驹的这番精炼、大气的评价足见他语言雅致的一面。虽然在黄永玉的散文里有时会夹杂一些粗话,但大多是“漫不经心”“脱口而出”的,“其实在他看来,经过艺术需要的处理,粗话也是一种锦心绣口的表现”。
  再者,黄永玉散文的语言夸张、富有张力,能够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特点。这些富有张力的语言就像肖像漫画中夸张的线条一样,能够将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放大化、生动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实现强调、突出的效果。例如,在《给这个党员打分》中,黄永玉内心是很赞赏丁井文希望继续从事美术工作的行为的,然而他却用夸张的语言正话反说,“老丁呀,老丁!御前侍卫之长是前世几时修来?古时候要买这个美差你晓得要花多少银子?顺着架梯子往上爬,进了城,若干年后,做什么官不成?瞧那些可爱的老乡:‘挑担茶叶上北京’要走千里万里,见不见得着毛主席还是个问号。国庆节上百万人只能远远瞧着站在城门楼上的毛主席,一年就这么一回,还那么眼泪汪汪的。你瞧你多死心眼,搞什么美术?”黄永玉的这番话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运用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张力,使丁井文这一举动显得更加崇高,更加可爱可敬了。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中的散文在内容上与肖像漫画一样力求传神,注重表意。
  黄永玉在描写人物外部特征时,精炼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黄永玉在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时,往往从人物的外部特征入手,抓住人物表现在外部的最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对其进行精炼、传神的描写,让读者既能看到一个清晰的画面,又能领会到这个人内在的性格特点。例如,在《米修士,你在哪里呀!》中,黄永玉描写廖冰兄的外貌,“老实说,第一印象并不怎么好。他体型瘦而干,鼓起两只大眼睛,泪囊出奇的明显;起伏的鼻梁下面一张大嘴,而且,在会上很快就发现这张大嘴的作用;那么大的嗓门,囊括了全部发言的一半。他很像一个仗打得很勇猛的粗鲁的将军。”他先是抓住廖冰兄“瘦”和“大眼”还有“明显的泪囊”这些特点,用夸张的语言进行精炼、传神的描述,然后再抓住廖冰兄最有特色的部位“嘴”,对其进行更为夸张而细致的描述。黄永玉对廖冰兄的这番描写就像一幅廖冰兄的肖像漫画展现在我们眼前。
  黄永玉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时,还善于运用丰富的典型事例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在《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中,黄永玉用一个小小的例子准确而有力地展现出钱钟书渊博的学识,“于是(钱钟书)顺手在一张长长的点菜单正反面写了近四五十部书。”在《我少年 青年 中年 暮年心中的张乐平》中,“一次在北京张正宇家吃饭,席上吃螃蟹他留下了壳,饭后他在壳盖纹路上稍加三两笔,活脱一副张正宇胖面孔出现在眼前,令人惊叹!”这个小小的例子展现了张乐平就地取材便能创作出一个佳作,充分证明了张乐平的功力和才华。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虽小,但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折射了人物的不凡。黄永玉善于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一方面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另一方面可见黄永玉对生活观察得细致入微,对人物特征把握得敏锐与精准。
  黄永玉的散文描写、叙事详略得当,人物勾勒有粗有细。肖像漫画整体上是简笔勾勒,但对于需要强调、突出的部位则是不惜用墨的,黄永玉散文语言的详略安排也是如此。黄永玉会在他认为最能展现人物特点的地方提炼词语,对其进行精心的刻画,而在一些相对次要的部分则用粗线条一带而过。虽然他的文字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拘无束、信马由缰,甚至是“无法无天”的,但是对于一些他想要突出强调的地方,他还是会精雕细琢的。在《离梦踟蹰――悼念风眠先生》中,有一段话描写林风眠旅居法国时寓所里的一位法国乡下的孩子,黄永玉用精炼、传神的语言把这个孩子憨态可掬的样子描绘得惟妙惟肖。他精心选用一些字词以传神地描绘这个孩子的形象,如用“笑容可掬”形容孩子的神态;说孩子“背书似的”把字“念”出来,把孩子吃力地说着中文还故作从容的样子描写得惟妙惟肖;还有那两个生动的关门动作:“慢慢地”和“一鞠躬笑眯眯地”,这些细致的刻画让这个小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黄永玉的散文不重写实,但是力求真实。在黄永玉的文章里,充满着幽默、夸张、嬉笑怒骂式的语言,人物的例子经过他夸张幽默的叙述后,不免让人对故事的真实性微笑着打个问号。这就如肖像漫画永远不会完全按照真实比例来构图一样,它要表现的不是照片似的“写实”,而是一种关照到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然而,肖像漫画往往会夸大一个人最有特色的部位,那个部位也许是丑,也许是美,所以很多人害怕别人给自己画漫画像,但是“唯有艺术家明白这不是丑化,而是对包括自己形象在内的世界的认知的一种审美”。黄永玉的散文同样具有肖像漫画的这一特点,“他对人物的不足,毫不掩饰”。
  在黄永玉的文中有画的情趣,在他的画中有文的内涵,然而使他作品的诗情与画意得到如此完美融合的是黄永玉坦荡、豁达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亚丽.文海晚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赠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唐宋诗画功能的互补[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3).
  [3]杨谦伟.印象派绘画艺术风格探析[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3).
  [4]龙圣明.漫画技法[J].艺术探索,1990(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曹宁)

标签:走笔 行文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