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表扬信 > 正文

古昆仑即五台山考_五台山拜考运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依据文献中关于古昆仑山与恒山的方位关系、与五帝的联系、昆仑县圃、古黄河源头、昆仑为神山、昆仑近火山等六个方面的记载,提出寻找古昆仑山的六条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五台山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完全符合这六个标准。由此可以断定,五台山就是古代所称的昆仑山,即《山海经》中提到的昆仑山。
  关键词:昆仑;标准;五台山
  中图分类号:B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176(2011)04-0044-04
  古昆仑的确切位置,自战国时代就已消失在先民的记忆里。屈原在《天问》中发出:“昆仑县圃其居安在”的慨叹。寻找昆仑,甚至成为一项国家工程。据说昆仑在黄河的源头,《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天子案故图书把昆仑定在西域。――最终找过了头也没有定出哪一座山是昆仑。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考虑到这一点,昆仑只能在文明的出发地去找。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地方,就是五台山!
  一、从昆仑山与古恒山的方位关系。可断定五台山即昆仑山
  《山海经?西次三经》槐江山:“南望昆仑,……东望恒山四成。”《淮南子?时则训》:“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所道。”据此可知,昆仑和恒山都在古人认为的日月运行的路线上,昆仑在古恒山之西,且相距在可视范围内。只要确定了古恒山,古昆仑山的位置就可大致确定下来。
  古恒山即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的大茂山,西距五台山主峰70余公里。《太平寰宇记?真定县》:“情《图经》云:大茂山,恒山之异名也。”《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载:“恒山北谷,《禹贡》恒水(今横河)所出,东入?(今唐河)。”这一记载准确说明了古恒山的位置。梁勇在《恒岳考》中详细论证了古北岳恒山即今大茂山,并得到了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诸多历史地理学界权威认同。谭其骧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赵?中山图,在五台山东大茂山标有:“恒山(常山、华阳)”。古恒山位置确定后,从五台山能不能东望恒山,徐霞客在《游五台山日记山西太原府五台县》有如下记载:“老僧石堂送余,历指诸山日:北台之下,……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至此,可初步断定五台山即古昆仑山。
  二、从传说中的太阳所入之地。判断五台山即是昆仑山
  《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纪》说,河出昆仑“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楚辞?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由此可知,昆仑在太阳运行路线的西端,为日月隐蔽其光明的悬圃所在,那里还有醴泉和瑶池。
  结合前文,在古人看来,昆仑和恒山都在日月运行线路上,且昆仑在西端。这就是说,存在一条与天上日月运行路线相对应的地名。事实上,这条太阳运行地名链至今依然存在。中华文化的主体在东方的日本和西域的昆仑山之间,就是这一遗迹的体现。但这已经是文明扩展后的情况。在遥远的古代,“日本”和昆仑之间的距离要近得多。在五台山的东西方向上,有一串表达太阳运行的地名链。这些地名东起白洋淀,经保定中部,过古恒山,向西延至五台山。它们依次是?州镇、大冉镇、阳城镇、古恒山、晋阳等,“莫、冉、阳、恒、晋”表达出太阳从升起到降落全过程,关于这一点用古文字表达更形象:咎、霖、号、匣、毪。从字形上看,太阳出于林木之下,逐步升到树梢,直到天上,然后又落回大地。
  就这些地名本身而言,它们都与太阳运行有关。?州镇在白洋淀东岸,今有莫州古城遗址。
  《大明一统志?河间府》:“莫州城,汉为?县属瀛洲,唐置?州改为莫。”莫字的甲骨文替表示太阳还在丛林之下。《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中。”?,通林;“冥,明之藏也”。可见,莫与日出有关。古瀛洲在白洋淀周围,而瀛洲也是传说中的日出之地,即最早的“日本”。
  大冉镇在?州镇西50公里处。冉字的金文霖,正好表达出太阳升到树梢这一过程,描述日出往往也用“冉冉”二字。莫州在任丘市,在古人看来,太阳从任丘到达冉地,早上的时光很快逝去,这就是“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中“荏苒”的来历。如同太阳初升一样,人的出生也用“妊娠”。殷墟妇好墓曾出土石牌,上面刻有:“妊冉人石”,说明“壬(任)、冉”作为地名确实存在过。
  阳城镇在大冉镇西18公里处,有古城遗址。阳字的甲骨文早,表示太阳已离开地面一定高度。
  古恒山今名大茂山,在阳城镇以西80公里处。恒山又称常山,《说文》:“恒,常也。”“常,下帚也。”说明恒、常皆有下落之意。恒与亘字形接近,而亘、回甲骨文《英384》字形相同,恒字的金文也表示日月落地的过程。恒山又名常阳,《路史?炎帝》云:“常羊,华阳之常阳也。”《山海经?大荒西经》:“常阳之山,日月所人。”这与恒字金文表达意义相同。
  晋阳,即今太原。徐才宗《国都城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帝王世纪》:“晋阳属太原,在冀州太行恒山之西,……于周为晋,今司隶并州之域也。”在古人看来,太行恒山之西为晋地。晋字的甲骨文替其上部为“矢”的甲骨文字形,从箭头所指看,正是太阳隐蔽光明的示意。五台山为晋地,古属并州,正在太阳隐蔽光明之地。
  太阳运行地名链的中部,就是阳字地名密集区。在军城、扶舆城之间,方圆几十公里之内,集中了40余个与太阳有关的地名。这些地名集中出现在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不可能用阳的方位意义即山南河北来解释。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晋图上,“阳”地也位于上述区域正中。这里应是太阳崇拜的核心区域。
  在太阳运行地名链的两端,分别是瀛洲和并州。据前文,莫州城古属瀛洲,瀛洲为传说中的日出之地,至今东瀛仍指被当作日出之地的日本。恒山之西五台山周围古称并州,《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正西弁州日并土,……正东阳州日申土。”丁山认:日出为阳,日人为?。可见,并州与并土一样,当指日落之地。也就是说,在太阳运行地名链的两端分别连接着太阳升起和下落之地:
  并州(五台山)-替-亘-军城-阳字地名集中区-早-霖-扶舆城-替-瀛洲至此,五台山为古人的“悬圃”之地已无悬念。不仅如此,在今五台县,有做为滹沱河上游与中游分界点的瑶池村,而《禹本纪》说河出昆仑“其上有醴泉、瑶池。”
  三、从古黄河的源头,看五台山即是昆仑山
  《淮南子?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人禹所导积石。”《山海经?西次三经》云昆仑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水经?河水》云昆仑虚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根据这些文献判断,古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东北方,南流又东流,“贯穿”古渤海。
  从山西省地形图上看,滹沱河发源于五台山的“东北陬”,西行、南流几乎绕五台山一圈 后,东出太行山,在五台山正东天津海河人今渤海。五台山海拔3061米,是华北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为本区域众河之源。滹沱河、清水河、磁河、沙河、唐河都发源于此,汾河、桑干河也发源于五台山附近。
  古黄河在河北省安平县与滹沱河汇合后北流,经保定又折向东北,贯穿白洋淀经天津人海。这就是谭其骧考证的古黄河,并得到了任美锷在地质构造角度上的证实。这一时期,滹沱河被先民认为是黄河的上游。从青藏高原下来的一支水,在石家庄北与滹沱河汇合前称作洛水,即《史记》记载赵与中山的界河溥洛水,实为古洛水。?沱、无达、库池、恶池、滹沱等常见于《山海经》、《周礼》、《礼记》、《史记》等古籍中,其地位与“河水”相当。滹沱河是文明起源阶段河水的源头,只是随着文明的进步,先民发现河水的真正源头更加遥远。滹沱河出太行山后,其河道非常宽广,最宽处达6公里。《太平寰宇记?饶阳县》:“枯白马渠,在县南,一名黄河,今名白马沟。上乘滹沱河,东流入下搏界。《水经注》云:滹沱河又东,自白马渠出。李公绪《赵记》云:此渠魏白马王彪凿,俗谓黄河。”由此可见,滹沱河在唐代以前曾名黄河。滹沱河发源于五台山东北,贯华北平原上的古渤海,入于今渤海,其下游至今仍名海河。
  滹沱河被认为是古黄河的正源与其下游孕育了华夏文明有关。其下游恰恰是以阳字地名集中区为标志的太阳崇拜区域,而太阳崇拜是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人类进入定居社会以后,农业对气候因素依赖性增强的结果。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农业的大发展,依赖于河流泛滥提供的肥沃土壤,以至于河流泛滥区域过小时会造成饥荒,过大又造成洪灾。上述太阳崇拜区域古代农业的大发展,同样得益于古黄河的恩赐。四、五台山和昆仑山,都与五帝存在密切关系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庄子?至乐》:“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山海经?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四方,在昆仑东北。”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昆仑不仅与黄帝关系密切,与其他古帝也存在某种关系。从方位上判断,昆仑在这些古帝活动区域的西方。这说明当时先民活动中心在昆仑山东方,这与五台山以东存在的以密集的阳字地名为标志的太阳崇拜核心区域相吻合。这里有陶唐氏起源地唐县,有尧帝的都城尧城,有丹朱的府邸丹朱城,有尧帝访贤所过访舜桥和《水经注》曾记载的舜祠,有颛顼城在高阳县,有帝喾妃子陈峰氏居地庆都县,有黄帝和符的釜山等。
  五、昆仑山与五台山,都是先民心目中的圣山、神山
  《山海经?海内西经》言昆仑为:“帝之密都”,“百神之所在”,《汉书?礼乐志》:“神之游,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淮南子?本经训》:“神?昆仑。”可见,昆仑可谓神仙聚集的圣地,又是这一带的最高峰,当然也就成为先民朝拜的圣山。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名山之首,神圣之气犹在。绘于1000多年前的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描绘了从不同途径到五台山朝圣的盛况,可见渊源之深。
  六、从昆仑山附近存在火山看,五台山即是昆仑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昆仑山“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然通燃。这就说明昆仑山附近存在火山,并且未完全熄灭。
  五台山所在的忻州地区与大同为邻,闻名世界的大同火山群就在五台山主峰北70余公里处。尹赞勋说大同“最新火山活动大约发生在十万年前到六、七万年前之间”。这就是说仅仅几万年前,大同的火山还在喷发,五千年前留有余烬也完全可能。另外,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了大同市西南方几十公里处火山活动的情景:“山上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并且“井东有火井祠,以时祀祭焉。”有专家认为《水经注》之火山活动记载,可能是煤层自燃现象。即使是煤层自燃,五台山也满足这一条件:山西多煤世所公认,出现煤层自燃并非罕见。
  综上所述,昆仑消失的真正原因在于:一方面,昆仑是黄河的源头,而黄河的源头是随着先民认识的深入而不断上溯,因此,昆仑也不断上移;另一方面,昆仑本在文明中心的西部,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昆仑也就随着地域的扩张而不断西移。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东边的日出之地的瀛海(古白洋淀)和西边的日落之地的昆仑(五台山)之中部。今天中国文化的核心区处在东边的日本和西部新疆昆仑山之间,就是这种格局的遗迹。
  参考文献:
  [1]梁勇,恒岳考[J]地名丛刊,1985(4)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3]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Z],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4]丁山,九州通考[J],齐鲁学报,1941(1)
  [5]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A]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C],1978
  [6]任美锷,黄河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J],科技导报,2002(9)
  [7]尹赞勋,大同火山的活动年代[J],文物,1976(2)

标签:古昆仑即